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明代歙县紫阳桥与唐里郑百万

发布时间:2023-03-01 12:02:48

  □ 方辉利

  歙县南乡唐里村出了个郑百万,家中钱银许许多多,运输用簸箕担挑,令人羡慕震惊。他有一颗仁爱之心,热心公益,拿出家中积蓄钱财,义务捐资建造紫阳桥,耗资百余万,方便南来北往的人出行,一直在徽州大地被传为美谈。

  紫阳桥位于新安江水源、歙县城东南渔梁坝下,因西近秀丽的紫阳山麓而得名。该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所用石料为红砂岩。桥为县内古桥之最高、最宽者,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

  据说此桥在明万历年间开始募资筹建时,虽有许多人解囊应募,却未集足银两。这时,一位身穿麻布衣的卖灰人也凑上前来,已捐资的人便讽刺说:“凭你这副模样,也敢来凑热闹出钱造桥?”岂知卖灰人慨然允诺:“我个人单造一孔。”其实卖灰人便是富商郑玄,人称“郑百万”。后来,他说到做到,单凭个人出资,在东端倚山建造起第一个桥孔,且又高又宽,气势非凡。这样一来,原来那些解囊者只好倾尽钱财,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宽度续建其它八孔,但终因财力不够,以致“虎头蛇尾”,东高西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郑百万出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其父依靠徽州的资源优势,在苏州、上海、南京经营茶叶、竹器、木头生意。每到一处,就开小的餐饮店,将饮食业与土特产销售有机结合,兼之性格平易近人,和气豁达,童叟无欺,诚信经营,生意非常红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晚年的郑父赢得一大批资金,非常富有,由于年纪大,体力不足,只好还乡安度风烛残年,在一个秋季含笑乘鹤仙游,安葬选址在朱村源九龙十八弯,距家30余里,需在晚上寅时登土入位。

  送丧的队伍浩浩荡荡,都是年轻力壮的邻里和亲朋好友。丧葬之后,大家便打着灯笼火把,沿着崎岖蜿蜒的村庄密林回家。行至白葛坞横岭山路横穿至井潭村后大树凹岭时,一群盗贼则刚刚偷得富贵人家的银两钱财在路亭里歇息。眼看着打着灯笼火把的队伍朝路亭的方向“赶来”,盗贼们觉得大势不好,为保性命,遂丢下五六担麻袋“外财”夺路而逃。

  此时,天已蒙蒙亮,送葬回程的人们发现了路亭周边这几担被丢弃的银两,经多方打听,原来是深渡昌溪一带在外经商的家族失盗,遂将钱财如数奉还被盗的商家主人。于是,在徽州便多了一个俚语:“寅时葬,卯时发,仗义疏财郑百万”。

  有人说,郑百万发家是在深山里烧灰,从灰堆里筛出来的;也有人说他发迹是“寅时葬,卯时发”得来的,但其实这些猜测都无依据,郑百万的家财是靠着徽州资源在外经商、省吃俭用、日积月累得来的。

  郑百万从小受到父亲经商的熏陶,在家乡做起卖石灰的生意,人缘好,生意非常红火,且待人和善,生活节俭,乐善好施,仁爱贫苦人,得到周边百姓敬仰爱戴。

  明万历年间,江南“山多地少路难走,行外入内全靠足”。人们从水路坐船到徽州府虽然较为方便,但要翻山越岭几十里才能入船乘载;而如果是走陆路,则只需抄近道,高效便捷。不过,进县城南门的紫阳村是必经之地,也是水路枢纽要塞。滔滔不绝的练江河流为水上运输带来了繁华,却将一域村庄百姓一分为二,村民隔河相望,望水兴叹,平时只能靠驾船摇橹过渡对岸。一直以来,祖祖辈辈们都想建造紫阳桥,却因河道宽阔,资金不足,未能如愿以偿。

  那时,民间兴建河道桥梁的呼声非常高,到处张贴着募捐告示,以求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期间,郑玄卖灰刚好路过紫阳村,也想打探造桥捐资的事,因此就出现了他身穿麻布衣被人嘲讽“凑热闹”的那一幕。郑玄诚信允诺,要求倚山建造第一个桥孔,并设置高和宽,让船儿扬帆都能通过。就这样,紫阳桥兴建竣工后,大大方便了人们陆路运输和通行。

  历经400余年的风风雨雨,紫阳桥后续也进行过多次修建加固保护,目前依然焕发勃勃英姿。紫阳桥是一座连心桥,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坷奔波,终遂百姓多年夙愿;紫阳桥是一座仁爱桥,民间募捐几千万,将大众血汗凝聚在这里,是热心公益、惠及大众的典例,被世人称颂效仿。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