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你好,戈鲲化

发布时间:2023-02-17 11:10:51

  □ 胡 宁

  导读:2019年3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指出:“教育交流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中美友好的民意基础。”

  当天,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巴科发表了《真理的追求与大学的使命》的演讲时提到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师——戈鲲化先生。这位大名鼎鼎的中美文化交流先驱者正是徽州休宁人士,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戈鲲化究竟为中美文化交流留下了哪些故事……

  这些年有一个心愿,很强烈。那就是走近你。

  早就知道你的祖籍在徽州,在休宁,但你的家乡却一直孤陋寡闻而远离你。早就耳闻你一百年前就扬名美利坚,是第一个登上哈佛大学讲台的中国人,但你却还一直甘愿寂落,任时光流淌,由差点被岁月湮没。兴许你血脉中有着徽州人足够的沉稳和智慧,兴许你所处的时代和国度对于你有太多同情和无情,你犹如流星陨落,你更似昙花一现。可是你毕竟跨越太平洋了,你终于在哈佛开讲了!因此,你拥有的所有,都注定是历史,是记录,更是写满的骄傲。

  听说哈佛大学图书馆挂有戈鲲化的肖像,那一年首赴美文化交流,作为同乡的我想专程去“拜访”你,却因节假日关门没能如愿。几年后,再一次到波士顿,天很冷,最后行程只有几小时了,我仍执拗要单独去“找”你,看了几个图书馆都未见你踪影,有些失望。后有人点拨,哈佛图书馆有上百个,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你恐怕在燕京,再一看表已没有回旋空间。

  好心焦!好气急!好自责!怎么不事先做功课、搞清楚?

  一

  徽州人要强,常常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但徽州人走天下,心胸宽广,友朋四方,你就是一个杰出代表。在美国朋友中,你与曾任美国驻清公使馆头等参赞兼翻译卫三畏走得最近,而这位卫兄也没辜负你的友情,任职归国又赴耶鲁大学,担任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弟子开始庞大起来,影响也卓尔不凡。有人评论,你与他是在美国本土开展中国文化交流的“开山之人”!也许你曾当面听到过赞誉,你肯定常常会谦逊地摇头,用徽州腔宁波调大声说道:“何以当担,过奖过奖!”也许比起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你身后有些寂寞。但历史就是这么书写的,你所发出的光亮完全足够撑得起那一方天空。

  上苍无眼,大地有泪。你还不到五十岁,你的事业才刚刚起程,你那徽州腔宁波调的中国官话已开始征服了美国本土,你曾惦记的那艘从中国起程的装满瓷器的大轮,已悄然停泊在象征美国国家独立“五月花”号停过的码头上了,也许你正准备授完课后,边散步边去瞧瞧那来自大洋彼岸的家乡“精美青花”。如今“精美青花”仍在博物馆静静展示,可你呢?还有,你绝对不曾想过的是,距你120年后,如你一般稀奇,一幢来自你的故乡名为“荫馀堂”的古建筑也漂洋过海到了波士顿,哈佛大学的边上,文化交流又续上了新篇。可惜啊可惜!你却早早地走了!

  二

  好在报纸替你保留了一部分。

  看看《哈佛大学清国教授客死波士顿》,1882年2月15日的《纽约时报》是如何报道你的吧。

  “波士顿,2月14日电:

  大清国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教师戈鲲化教授于今天下午在他位于剑桥的家中突然因肺炎去世。他患感冒大约已经两周,但人们没料到他的病情竟会如此恶化。

  戈教授于1879年9月来到这里。从那时起,他在这所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汉语教学工作。居位剑桥期间,他那优雅的风度、谦虚的举止和与人为善的品格,都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仔细品读,报道显然已迥异于前篇,说明你的努力和影响。文章还评述:

  “聘任戈鲲化教授,起因于这座城市的法兰西斯·P·鼐德于1877年发起的一次运动,鼐德发起这次运动的宗旨是要在哈佛大学里确保汉语教育的教学品质。人们指望通过这种做法能让这里的年轻人适宜于在清国政府中获得高阶层的职位,或让他们能够在大清国拓展商业事务,以此来推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业交往。但是,人们发现,要聘任到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愿意离开祖国而承担这项工作的清国先生殊非易事。不过戈教授终于让我们放下心来,他经过本国政府的同意,自愿来到这里从事这项工作。

  “戈鲲化教授是清国宁波人(祖籍休宁),死时只有四十多岁。他早年就以在汉语官话和汉语文学上的造诣深厚而著称。虽然他刚来这里时一句英语都不会讲,但在此地任教期间,他学会了我们的语言,并且能用英语相当流利地交谈。戈教授总共只有四五个学生。但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所取得的成果仍然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这位教授的任期原本于今年期满。他身后遗下了一妻六子。这六个孩子中,最大的两名分别为十四岁和十一岁。这两名孩子在离开大清国来到我们国家之前曾被大清国皇帝陛下破格赐任为满清官员。下个星期六就将是大清国的新年了,这一天本是戈教授满怀欢欣企盼着的,因为戈教授的习惯是只有这一天才能在自己家里享受祖国的节日习俗……”

  时报的视角是独特的,文字更是细腻的。读到这里,我突然莫名悲伤起来,为你,为汉语,也为当年的祖国。

  三

  此时为公元2011年10月1日的凌晨,新中国62周年国庆日。窗外,新安江水静静流淌,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夜已睡熟了。可是,你鲜活的形象却让我夜不能寐,你孤独的人生更让我感慨万分。

  当我与你隔空129年后,我依然凭栏在苦思冥想。想你那三个坚持,坚持用中囯官话讲座,是为力求原汁原味吗?坚持穿官服、戴官帽上课,是提请学生注意东方的尊师美德吗?坚持用自编中文教材《华质英文》(ChineseVerseandProse),是在生动展示中国文化吗?这坚持到底为什么?我猜想的对吗?

  很快,我得到了答案。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没有人探讨过西方人如何学习东方文化。而你雄心勃勃地做到了。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哈佛校方评语)。教材收录了你自己的诗作15首,有英文译文和解释,还有平仄发音。你在序言里说:“……航海而西,以华文掌教之余,学英语,习英文……继与诸博雅讨论有韵之文,彼亦慕中国藻词之妙。只因书不同文,方心圆智,未能遽凿破浑沌。屡索余诗,爰取《人寿堂》旧作四首,又至美后所作十一首译示之,并附诗余尺牍各一。”你的以诗歌入手教习中文的手段,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多半诗作不错,而传统中国也的确是个诗歌的帝国。赴美前夕,你曾写《答陈少白巡检(兆赓)》一诗道:“抟风偶尔到天涯,寄语休嫌去路赊。九万里程才一半,息肩三载便回华。”表明了自己三年的志向。在今天看来无疑有壮士断腕之决心。你去了,但你并未再回!

  你“擅长交友,待人真诚”。“他独特的社交气质使他能够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努力使自己能被大家接受”(美国报纸评论)。你讲课时昂首阔步,在美国人的社交圈中吟诗答谢时抑扬顿挫,完毕则一鞠躬而退,美国人叹道:“我们在中国大圣人孔子身上可以发现类似的品质”“通过戈鲲化的言行,我们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关系。”

  这就足够了!你的家乡徽州会为你骄傲,你的祖国老少更会为你自豪!媒体又开始关注你了,除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安晚报也发了你整版文章。学界也开始盯上你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张宏生为你出版了厚厚的专著《戈鲲化集》,还有好多好多学术成果。而我曾同张宏生教授,同很多朋友商议,要在你的家乡为你办个展览。反正,我们可以也应该为你为文化做点什么了。

  不是吗?!面向未来,中美两个大国要共同开辟新天地,首先需要的还是你曾先行的,那就是文化的交流、沟通、碰撞和融合。这一点越来越迫切了!因为过去,我们似乎更多地关注那些西方文明的传入者们,而忽视了像你这样为西方传播东方文明的人。然而文化的交流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方面的。

  我们需要的是继续走出去,而且是大踏步的。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22日18版)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