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是
明初洪武朝及建文朝,徽州知府前后共八任,其中第八任叫陈彦回。八任知府中有四人入传为名宦,陈彦回是其中一个。明嘉靖《徽州府志》将陈彦回入传名宦,《明史》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
一、身世浮沉雨打萍
陈彦回又名伟霆,字士渊,号栗塘,别号内斋,元至正十七年(1357)出生,福建莆阳南匿里新度郑坂人。祖父陈七秀,生性简素,清慎寡欲;父亲陈立诚,崇尚节俭,以端直持重而称于时。洪武四年(1371),陈彦回父亲陈立诚考中秀才,赴京应选,初授保德州牧。当时十五岁的彦回遵父命在家服侍祖父母,无法随父奉侍,为表达思恋之情,特赋诗一首,并派弟弟士深赴保德州拜觐父亲。这首《送弟士深往保德觐父》诗云:“酒尽江头对夕晖,晨昏万里念相违。慈闱犹恐风霜芒,彩线重重缀旧衣。”
彦回父亲仕途坎坷。洪武七年调任应州牧,两年后左迁广西博白令,又两年因事受牵连坐废,释放后归居莆阳。洪武十六年,朝廷起用他,授浙江归安丞,他将儿子彦回留在家里伺候祖父母,自己独自赴任。不意当年又遭人诬被判死刑,彦回与家人受牵连,被罚戍边,彦回与祖父母等从家中跋涉,流放云南。洪武十七年二月,他护送祖父母被遣到京,转发云南临安充军。祖父年迈体弱,不堪长途风餐宿露,彦回母亲涂氏及彦回幼子善需,沿途染疾而死。彦回与年逾古稀的老祖母郭氏,后被流放四川,押送的官差出于同情,将他们释放。当年三月,朝廷大赦。彦回与老祖母贫病相仍,无所寄食,生死只在旦夕,时任四川合州定远知县的同乡黄积良收留了他们。陈彦回从此改姓黄,名礼,叫黄礼。
洪武二十八年,黄积良因事充军他乡,陈彦回背负祖母转依乡亲四川南充县丞于中和。同年十一月,素知陈彦回的阆中县学教谕严德政,以明经举荐陈彦回为保宁府学训导。
二、搏取功名显才干
洪武三十年二月,彦回三考至京师,到吏部考功贡举中式,承顾问四十天,明太祖大悦,亲御右顺门,授陈彦回以湖广平江知县。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创建大明王朝在位31年,以体察下情但施政威猛著称的朱元璋驾崩,陈彦回到京城哭驾(吊丧),户科给事中杨惟中举荐他“文学廉能”,湖广按察司经历白师道举荐他“为政勤谨”,岳州府知府徐友和、照磨张贤举荐他“清廉材,能爱民”,巴陵知县王质、华容知县居中保荐他“公平廉干,为政勤谨”,杭州临安县学教谕李益古、新城县学教谕张浩同保荐他“清廉直干”,临湘县学教谕王应原保荐他“廉能才干”。湖南平江人充吏部令史罗侃、前军都督府掾吏刘昇、户部广西清吏司典吏严必成,也以彦回“抚民有方”,具保奏保留。因受众人举荐,同年八月初三日,建文帝朱允炆召见了陈彦回,随后擢升他为徽州知府。
陈彦回带着祖母来徽州赴任,数月之后,徽州政教一新,士民咸悦。建文元年(1399)正月朝贺,陈彦回赴京,以考核称职,钦赐下程酒肉米,赏钞三十锭。这年十月,彦回祖母郭氏病故。照例,陈彦回当离职守孝,因徽州士民纷纷走京师,上章乞留,他被夺情留任。陈彦回葬其祖母于徽州府城歙西十里潭渡屯边山,不时奔走墓下,哭声甚哀。后来徽州人将此山名曰“太守山”。
三、陈情复姓生波折
陈彦回生性坦率,耿直过人。祖母离世后,他上《陈情复姓》奏章,陈述自己身世,并求咨询弟妹存亡各情,乞请恢复陈姓。其《陈情复姓》章云:
臣丁忧间,休、歙,绩溪等县民汪理、仇成等百余人赴京,及本府保臣清正恤民,奏告举留,虽小民不知孝治通丧之义,然臣不负任使,为国爱民之微效,亦概可见。
臣任所去家三千余里,水陆险阻,无家可归,买地营葬安厝已毕。庐墓卒哭间,因思念前项情罪,祖母在日,恐贻忧累,不敢自明。今蒙皇帝陛下沛恩海涵,春育皆系革。
前凡天下囚奴,皆已疏放;军伍材能,皆已擢用。奈臣版籍未服,父祖未能收葬,弟妹等奴配未然给聚,昼夜号恸,肝肠推裂,泪尽继之以血,恐遂陨绝,无自表白,终为天地间一罪人,无以见祖宗于地下。乃自奋曰:吁天扣地无益,何如自投君父之前,除兵状赴通政司首实外,干冒天威,待罪阙下。伏望圣慈垂察,矜而悯之,复臣姓名版籍,给臣弟妹,俾得收葬父祖,奉承宗祀,实陛下再造天地之恩,死生咸被,非衔环结草所能上报。陛下倘录臣已试之微勤,仍通名仕籍,臣誓自服阙之后,至于有生之日,随所任使皆臣致身报国之秋也!虽于传说仲淹勋业之隆,不敢妄拟,然犬马区区报效之诚,得于天性者,似亦有同焉!如置臣行伍,亦当效其智力所及,抱关系柝以图报万一。或退臣田里,犹能教率乡族子弟读书为善,沐浴膏泽,歌咏圣化,惟陛下裁择之。
建文帝朱允炆看罢奏章,起初为彦回隐瞒身世而愤怒,罢免了他徽州知府一职,但不久又让他官复原职,夺情遣其再任徽州知府。陈彦回重新回到徽州府署,他对徽人说:“我陈彦回是一个有罪之人,以前我四处逃命冒他人之姓,是因为祖母还在世,所以蒙耻受禄。如今祖母过世了,应当自请处死,皇上宽恕我,恩重如山,我该当以死相报!“
四、靖难之变遭弃市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本打算让嫡长子朱标继承皇位,但朱标早死,于是遗诏传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是朱标长子。朱允炆继位后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一称建文帝。允炆性情仁厚,践阼之初,礼贤好学,重用儒臣方孝孺(字希直),省刑减赋,不愧守文之主。只是他仁懦有余,英武不足。
当时受封于北方的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人有雄武大略,屡帅诸将出征,节制北边兵马,威名大振,且智虑绝人。为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建文二年,朱棣起兵造反,号其师为“靖难”。他先以“清君侧”诛兵部尚书齐泰,侍读太常卿黄子澄为名,自署官职,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1399)。
建文帝闻知燕王反书,下诏削燕王属籍,布告天下,大张挞伐,可惜当时太祖的功臣存者已寥寥无几。靖难兵起,朝廷命募兵赴援,陈彦回奉命募义勇至京,适其弟陈彦国解戍籍自辽东归,彦回对他说:“予荷朝廷再造恩,骨肉重聚,此生不足报万一。到郡后,当遣吾弟归此,勤王报命之秋,予身许国,他不恤矣!”因书“务本”二字,遣之还乡。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大举发兵,自北平南下。建文四年正月,由馆陶渡河,长驱急进。五月,燕兵至泗洲,守将周景降,遂渡淮水,乘胜攻下扬州。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叛降燕王。燕兵临江,京师大为震动,长江南北,人心解体,纷纷通款于燕王,燕王乃誓师渡江。陈彦回回到徽州,率所募义兵往救援,但大局已定,“万里江山已属人”。
燕王攻陷了京师,诸王与文武百官纷纷迎拜,突然宫中火起,建文帝失踪,或传被焚死,或传从地道遁去,不知所终,后成为明史一桩疑案。燕王下令逮捕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榜其姓名为奸臣。七月,四十三岁的朱棣受诸王群臣推戴即天子位,是为“明成祖”,以明年为永乐元年(1403)。
建文四年壬午(1402)十月十一日,陈彦回被擒,械送京师,谔谔不服,不屈而死,时在同年十月十五日,享年四十七。永乐元年(1403)四月,陈彦回家遭没籍,妻屠氏年五十二,就浣衣局,取配蔚州千户卜友生为奴,子女被遣异地充军。
“靖难之变”,是明代初年帝室争夺政权的一幕骨肉之祸,这类祸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靖难之变”后的惨烈杀戮,为前所未有。福建莆田被害者有彦回及其从侄户科给事中陈继之(以子行,号雪庵)等人。清乾隆年间福建莆田文学家郑王臣在《兰陔诗话》中说:“长陵杀戮,革除诸臣,备极惨毒,景清之剥皮,铁铉之煎尸,司中之铁帚刷肤,其他割舌、截鼻,断手足者,更难仆数,传闻雪庵(继之)之死,碎骨扬灰,呜呼酷矣!”《兰陔诗话》还说:“公(彦回)少遭家难,变姓名曰黄礼。守徽州日,始首于朝,得旨宥之。靖难师起,募兵入援,被执不屈,弃市。当时文字之禁,严于元丰,以藏方正学(孝孺)文字死者数人。公遗集无传,仅存诗数首,凤凰片羽,自足宝贵,固不在多也!”
五、皖闽数祠祭忠烈
明正德年间,陈彦回的家乡福建莆田将他与同死于靖难的陈继之建“二烈祠”,万历四年,移建改称“忠烈祠”,春秋二祭。在徽州,则是将陈彦回与其同殉难的河南左参政歙人郑桓、辽府纪善绩溪人程通,在徽州府城西街建“显忠祠”。此外,还祀于名宦祠、尚贤祠。
当时,在“靖难之役”中被祸的徽州人不仅有绩溪人程通、黄希范、歙人郑桓,还有休宁人陈添悳。陈添悳为休宁县西境藤溪(陈村)人,博学多通,精文韬武略,且深明大义,以风节称,陈彦回任徽州知府时,陈添悳任徽州府掾,相当知府副官。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率兵南侵,逼近应天府(南京)时,徽州知府陈彥回倡举义旗,率义勇赴援建文帝,陈添悳参与谋划,颇中机宜。陈彦回蒙难之后,陈添悳一族受牵连,他本人被充军发配河北宝坁县,侧室朱氏随同。明永乐十二年(1414),陈添悳卒于宝坻县南。原配金氏葬休西陈村故里蔴榨山,继室叶氏葬陈村后岭。道光《休宁县志》卷十三《人物.风节》有传,称“郡人以逊国遗忠,表其墓焉”。陈添惪为明末由陈村迁金村大族陈氏支派始祖陈良章(字闇如)之八世祖。藤溪陈氏宗颍川陈氏,颍川陈氏始祖为东汉太丘公陈寔。福建莆田陈氏亦太丘公陈寔之裔。“靖难之变”被祸的徽州知府陈彦回及其僚属陈添悳,实为同宗。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