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古韵六都

发布时间:2023-02-02 12:24:52

  □ 汪雄文

  从祁门县城往北十余里,有一座传统古村落——六都,村庄三面环山,一条小河蜿蜒村前而过,风景秀丽,古朴幽然。民谚有“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一说,可见六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山光水色,天然成画,自古就有“和溪十景”,带着寻梦的心情去感受一下六都的古韵,一定会让你品味到浓浓的乡情。

  六都的古韵,首先在古祠,村中祠堂高耸。据史料记载,共有祠堂18座,其中17座为程氏宗祠。祁门程氏总祠同伦堂,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全县面积最大的祠堂,巍峨雄伟。建于南宋初的报慈祠,为祁门建设最早的祠堂,而且为屈指可数的女祠堂。经过岁月的磨砺,这些古祠大部分已毁,目前尚有遗迹可寻的仅有5座,承恩堂是保存尚好的一座,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建于明弘治年间,原名永安堂,隆庆时,穆宗二弟郑王朱载玺赐书“承恩”匾额,乃改名,为程氏仁山门支祠。位于六都村中,占地1000多平方米,大门六柱五间,石柱雕梁,正中上方悬挂“五桂名家”额匾。大门内东西廊庑有元、亨、利、贞谷仓4座。大厅正中上方悬挂郑王赐书“承恩”直匾,下挂“开国枢臣”横匾。2000年冬,族人捐资再次重修,省著名书法家祁门人方绍武题写“承恩堂”匾额。如今的承恩堂,斑驳的墙壁,残缺的砖瓦,腐蚀的梁柱,给人的是一种厚重的感觉,一种历经岁月洗礼过后的沧桑,站在祠堂的大厅,仿佛先人们在举办村中各项大事时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就在眼前,让我不由地融入其中。我们总以为岁月静好是人生最美的模样,殊不知,孤独才是人生常态。就像现在的承恩堂,虽然孤独,但是很美。

  与古祠堂交相辉映的为古牌坊,全村共有牌坊15座,其中功德坊10座,贞节坊4座,门楼坊1座,大都建于明代景泰、成化年间。目前保存至今的只有3座,据考证,全县目前保存有牌坊5座,而六都占了3座,分别为坐落于六都村内的桂林坊,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程文立,二柱三楼式,坊上额刻“丁酉举人山东新泰县教谕程文”字样,上层镌有“桂林”二字;坐落六都村口的宪伯坊,俗称“程昌牌坊”,为明嘉靖年间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四川按察使程昌建,该坊四柱五楼式,高8.3米,宽7.16米,紫砂石结构。正面上枋刻有“大宪伯”三字,下枋横额为“四川按察使程昌”,背面上下额枋分别刻有“绣衣”“戊辰进士程昌”字样。两侧上中二层嵌有镂空浮雕,镌有龙凤花鸟图案。整个牌坊气势雄伟,古朴豪放;坐落于六都村前的世美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砖坊,嵌有砖雕,高8米,宽9米,两旁侧墙呈“八”字形,为六都村进出之大门。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就有一则故事,不管是记在史书上还是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故事依然存在着,总在激励着后人们从善从德,和平处世。

  六都,自古以来文风昌盛,民风纯朴。程氏先祖克勤克俭,辛劳置业,并孜孜于文教事业,建书院,兴义学,办私塾,立文约。自宋至清,村有书院4所,义学3所,私塾5所,文约2个。另辟有大量学田,以其收入充作专院义学费用,资助贫穷子弟入学。教育的勃兴,使得科甲绵绵,代有闻人。南宋时,程鸣凤考中武状元。及至清末,该村中文武科举人6人,进士7人,另有太学生51人,生24人,九品以上官员近百人,其中五品以上高官10多人,从朝廷的尚书、侍郎到地方的布政使、按察使均有人出任,在地方上显赫一时。至明中叶,该村发展至鼎盛时期,人口3000余众。自清代起,村人自发成立各种祀会组织,有祭祀祖先、修桥补路、岁时节令之会,达33个之多,而且一些好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记得诗人汪国真《旅行》中有一句: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其实,有时候真正的风景就在身边,就像六都,当我们熟悉了她的秀丽,而后又熟悉她的文化,才算真正了解了景色的意义。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