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古代白杨源姑娘出嫁习俗

发布时间:2023-03-13 15:23:00

  □ 潘日升

  徽州歙县南乡的白杨源历来有“白杨十八村,好男好女不出村”之说。的确,古代白杨的男人均以务农为本,很少外出经商,女人的婚嫁多数也在本源,很少嫁出源外,说明白杨源好山好水好风光,日子过得像“小康”,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愿离开生养自己的这方故土。

  当姑娘养到十六七岁,就陆续有媒婆上门提亲。那时代女人对自己的婚姻是不可能有主见的,只能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书六礼”这些“礼教”来决定自己的终身。媒婆说好媒,隔一段时间男方就要提出成婚之期,由媒婆送到女方,上写“天作之合,瑾卜我儿某某令爱某某,定于某月某日成婚,某某兄台鉴某某鞠躬”之类。

  等到成婚之日,男方张灯结彩布置花堂,做好迎接花轿入门的准备,姑娘精心梳妆,有专人为姑娘用二根红线拉去脸上的汗毛,把头髻梳在头顶心,插上各种装饰品,身前身后各挂一面铜镜,前面是女,背后是男,两心对照,心心相印。夜幕降临,接亲的点起野营火把照亮,花轿进门后停在簸米里。男女双方照例有一番争论,女方提出各种彩礼,如祠堂礼、支祠礼、花灯礼、梳妆礼、花红礼、关门礼和嫁妆,男方则总想打赖皮。经过一番商议达成一致,一般都在子时发亲。早已做好准备的姑娘,包头挂镜,盖好红罗出闺房,步入轿前已放好的约一尺通方的红方凳,换上一双三寸金莲的大红鞋,鞋尖上有一个红球。换鞋后脚不能落地,站在方凳上,由兄长抱她上轿。轿内放有一个铜火炉,寓意大发大旺。起轿后,立即有人把簸米翻个身,母亲坐到簸米里的方凳上要嘱咐一番。古称嫁出门的女儿似泼出去的水,但女儿自幼养育成人,一旦出嫁又喜又痛心,未免含泪吩咐女儿:孝顺公婆是本分,敬重丈夫理该当,隔壁邻居要和睦,亲眷人家常往来,小叔小姑要待好;在娘身旁芝麻粟米都会数得清,到了婆家冬瓜北瓜也要记清楚;男人是赚钱手,女人是守钱筒,要教好男女管好家等等。姑娘应声答应后,花轿开始前行,4人抬轿,4人掌灯,缓缓行至大门。这时大门里站着一位夫妇齐眉子孙盛旺的长辈,将一小束的葵花秆点燃绕传花,在花轿和嫁妆即将出门槛时在底下来回旋转,口喊“大发大旺”。如遇姑娘经期,门槛上还要铺上叠好的红毡毯。轿抬出门,立即由伴当把大门关闭,这时屋内挤满人群。稍停片刻,打开大门,发梳妆包,不论老幼,男人只能拿一只,女人可以拿二只。当轿抬出大门数十来步停下,这时娘家弟弟向姐姐讨回在娘家养育的饭米钱,姐姐则从娘家送嫁的荷包袋内取出一个红包给弟弟,并嘱咐道:买田要买在大湾肚,做屋要做到大路边。

  终于出发了。媒婆提鸡篓带头走在前,篓内有一对发喜鸡,盖上放一个红鸡子和一把红花生。这时轿子前后野营火把烧得愈发明亮,还有四盏高灯跟在轿后。路有远近,夜有长短,一路上照应着轿角不宜与楼房上的屋角相见撞。男方家中早已布好花堂,在花炮的爆鸣声中,花轿抬到花堂,八仙桌摆在堂前,桌上点燃一对花烛。花堂要求上能见徽派建筑楼房上的天井,四面安有花头滴水,下能见石板铺成的明堂,俗称四水归明堂。古代没有天井的屋,新娘不出轿。另外还有一种造型独特的瞒天过海的天井,本就少有,现在更罕见。八仙桌前有一条叠好的红毡毯放在地上,伴当打开轿门,由一对童男童女搀扶出轿,伴娘照应。新郎新娘跪在毯上拜天地,又称拜堂。议事人喊一叩头,新郎左右手分开掌心着地,新娘二手交叉成一字,上身挺直拜揖;然后二叩头、三叩头、再叩头,站起来。这时地上已铺好二只青苴布袋,每只长约五尺,新郎搀着新娘走在袋上步向洞房,堂前桌上的一对龙凤花烛由一对童男童女护送,一边走议事人一边喊道:“一代传一代,多子多孙代代传;一步高一步,家业兴旺步步高。”每喊一句,助兴者即应一声“好呀”。每走过一只布袋,有人就将布袋翻到前面去接上,直到进入洞房。在“传袋”过程中,新娘脚上的大红鞋已被脱掉,要拿糖去取回,古时的糖都是糖饼,麦芽熬制,不同于现在的水果糖。洞房花烛夜,人生最美的佳期,圆最欢喜的心愿,新郎伸手掀去新娘云鬓上掩面的红罗,新娘亦伸手相助,结发夫妻首次晤面,四目相连情意切,嫣然一笑定乾坤。

  俗话说三朝无大小,年轻的男男女女和新郎新娘一起说说笑笑,嘻嘻哈哈闹新房,正所谓:昨日是个闺门女,今朝重新做嫂娘。打开红绫被,一对好鸳鸯,这床被子是娘家送嫁的重要嫁妆,早已由一位夫妇齐眉子孙兴旺的长辈铺垫好。被内有枣子、花生、桂圆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早接力;被上还撒有一些芝麻、粟米,寓意一子发千丁;还有五个鸡子,放在用箬叶做成的窝里,寓意五子登科。还有一个娘家送嫁的子孙桶,送入洞房后,要找一位健康俊秀的男童先撒上一次童子尿。花烛之夜洞房桌上还会摆着一盘红烧肉,最上面铺有整个猪鼻冲和猪尾巴,旁边只放一双筷子,名曰“吃香盘”,然而新郎母亲事先已暗中打了招呼,是只看不吃的。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当是希望迎子纳福的美好祝愿吧。

  不知不觉夜已深,闹新房的渐渐散去,一对新人双双同入红罗帐,恩恩爱爱合百年,自此永结伴侣,鸾凤和鸣。主事帮忙的众人很辛苦,在堂前热热闹闹吃合房面。

  这不仅是古代白杨源姑娘出嫁习俗,在整个歙县南乡的大多数村落也都有,而且这种习俗至今仍在徽州乡村延续,俨然成为徽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