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程曈:新安理学的坚定旗手

发布时间:2023-03-22 10:50:14

  □ 程于民

  新安理学,始于宋,兴于元,鼎盛于元末明初,是程朱理学在古徽州的传承和发展。新安理学,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更是程朱理学发展史上一面鲜明的旗帜。纵观古徽州七百多年的学术脉络,明代理学先贤程曈,无疑是一名新安理学的坚定旗手。

  家学渊源

  程曈(1480—1560),一名象,字启皦,号练江,又号峩山,休宁富溪人(现休宁大阜)。

  据《十万程氏会谱》记载,唐朝乾符五年(878)端午,黄巢兵犯篁墩。新安程氏28世程渝(字季明),佐兄程沄起兵临溪东密岩。难平,程渝居汊口,继而迁闵口。田连阡陌,人称“十万公”。程渝曾孙程炳,于后唐同光二年(924)迁居休宁大阜。

  休宁大阜程氏,传七世有程卓(字公立,一字仲立),学行闻于时,本州聘为学正,著有《紫阳集》传世;程卓有子汝砺(字用之),南宋端明殿学士程珌作墓志铭称道:“世以诗书相授”;汝砺有子思礼(字子容),南宋华文阁学士吕午作墓志铭赞曰:“教子以义方,习儒业”,著有《指迷宝照》三卷,以贻后人;思礼有子程骧(字师孟,又字季龙,号松轩),南宋开庆元年(1259)中文武双科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明赠礼部尚书程敏政盛赞:“抱文武之艺而弗竟其施,完出处之节而弗显於世”,著有《松轩集》二十卷;程骧有孙程恕(字以忠,号桂岩),学从理学大儒黄草窗,元至元十年(1273)掌教紫阳书院,著名诗人、诗论家方回有诗赞曰:“学海一针元自正,词场百喙不能鸣”,著有《桂岩集》三卷、《敬说》一卷;程恕有子天存(字伯顺,号存轩),与明朝开国谋臣朱升同学于理学大儒陈定宇门下,洁身不仕,潜心理学,著有《太极图说》一卷、《易说》《论语说》二卷、《读书漫录》五卷、《淡成集》四卷;天存有孙程齐(字思贤),明代朝议大夫方勉撰有墓表赞曰“生无寸禄霑身,死有美名传世”;程齐有子尚褧(字彦锦),明朝监察御史郁文博撰有墓志铭曰“言教诸子,必以义方。应物酬事,一以古人”;尚褧有子华宗(字道荣),即为程曈祖父,为学以穷理躬行为本,著有《进修堂稿》五卷、《随笔录》五卷等。

  休宁大阜程氏,几百年书香门第,十余世诗礼人家。家学之渊源,对于程曈的学术思想,无疑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穷理修身

  程曈的学术贡献,当从《新安学系录》谈起。

  明正德三年(1508),年仅28岁的程曈辑撰而成《新安学系录》。《新安学系录》共一十六卷,由安徽巡抚采进本收录《四库全书》总目。自明清以来,多次重修刊刻。2006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经王国良、张健点校,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

  被誉为新安理学第一部“学案”的《新安学系录》,在新安理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书开篇,程曈首先绘就了新安理学的师承世系图,溯其流,穷起源,简洁而又明了地确立了新安理学源于程朱理学嫡宗正传的学术地位。其次,全书收录了自宋元以来至明朝中期古徽州籍一百一十位著名学者的行述史料和学术思想,新安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得以系统而又完整地确立,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程曈在《新安学系录序》中写道:“孟子没而圣人之学不传,千有余岁。至我两夫子始得之于遗经,倡以示人,辟异端之非,振俗学之陋,而孔孟之道复明。又四传至我紫阳夫子,复溯其流,穷其源,折衷群言,集厥大成,而周程之学益著。”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程曈把师承于程朱理学,而又远绍于孔孟之道的新安理学,梳理得如此清晰,并推崇至“孔孟之道复明”“周程之学益著”的高度,结合书中人物资料的选择与编辑,将《新安学系录》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刚刚出道的学者,程曈还在《新安学系录序》中提出了独到的治学思想。他以为,天下之道,出于圣人之手,传于孔孟之籍,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他提倡以穷其理、力行以终的读书观,更提倡穷理修身、经学致用的治学思想。

  《新安学系录》不仅是新安理学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更是一部令人瞩目的地方文献集,为“文献之邦”的古徽州锦上添花的同时,也为欣欣向荣的徽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道光《休宁县志》记载:“曈早失怙恃,终身痛鳏,事继母二十余年,盥栉不入私室。”虽然出生书香门第,但是程曈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早年丧母,二十四岁丧父,终身痛鳏的逆境,程曈服侍继母二十余年,梳洗不入私室。程曈修身躬行的仁孝之心,堪称楷模。

  程曈生有二子,长子取名绍濂,次子取名缵洛。“濂”即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绍濂”与“缵洛”的寓意,不就是程曈继承、弘扬理学的毕生追求和殷切期盼吗?程曈穷理修身的笃信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程曈在家乡创建“峩山精舍”,作讲习之所,以传授理学。据道光《休宁县志》记载,程曈次子程缵洛,字速肖,号承斋,笃守学业,不干仕进,继承“峩山精舍”,教授生徒,闻名山外,远近争师事之。

  显然,穷理修身之要,在程曈的学术活动和日常生活是一贯的追求与实践,即在当今,不也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真是之归

  程曈早期学术生涯中,与《新安学系录》巍然并立的另一座高峰,无疑是《闲辟录》了。

  明正德十年(1515),35岁的程曈辑撰而成《闲辟录》。《闲辟录》共十卷,由浙江巡抚采进本收录《四库全书》总目。当今存世版本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其子程缵洛刊本、清正宜堂刊本。2006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经张健点校,与程敏政的《道一编》合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以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学术交锋愈演愈烈。特别是湛若水、王阳明等人的学术活动在徽州迅速蔓延,不仅打破了新安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加剧了新安理学阵营的分化。针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观点,新安理学队伍中,先有赵汸在《对问江右六君子策》中首陈“朱陆早异晚同”之说,后有程敏政因之,著《道一编》将朱陆之学分为三个阶段:“始焉若冰炭之相反”“中焉觉疑信之相伴”“终焉若辅车之相倚”。一时间,朱陆之学早异晚同的观点,蔚然成风。

  被当今学界称作新安理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程曈,始终是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程朱理学为宗旨的鲜明形象,活跃在学术交锋的风口浪尖。《闲辟录》的问世,就是程曈针对程敏政和会朱陆之学“早异晚同”所阐发的截然相反的观点。

  《闲辟录》收集朱熹和陆九渊二人言论、信件、文集等著作,并加以按语,编辑而成。程曈在《闲辟录》中,考证了朱熹和陆九渊往还争论的时间顺序,认为程敏政所持朱陆之学“早异晚同”的观点不能成立。《闲辟录》驳斥了程敏政颠倒事实,欺骗后学的做法。正如程缵洛在《刻闲辟录后》说道:“朱陆之学始终不同,见其两家年谱文集、语录中,夫何草庐吴氏创为迁就调停之说。篁墩程公又继为始异终同之书,由是遂成千古未了之公案,历世不决之疑狱,道无从授指南矣。我先君深为此惧,爰取朱陆之遗书,考其岁月之先后,明其旨趣之异同,旁收博采,辑以成编,其心即孟子闲先圣之心也。”

  《篁墩程朱阙里祠志》记载,程曈“生有美质,甘恬淡,轻视轩冕,退处林泉,读书以自娱。早年即闻道,至晚年,苦心著述。与汪仁峰为道义交,往还辩论,弗明弗措”。程曈就是这样一位退处林泉读书以自娱的纯粹学者,从不随波逐流,以求真是之归,也不迷信权威,勇于学术争鸣。程曈的学术思想与风格,在《闲辟录》的字里行间,彰显无遗。恰如陈清澜叹曰:“斯世也,而有斯人耶,斯世,而有众醉独醒无偏无袒之士,如峩山者,何处得来耶?其主意正矣!用心勤矣!卫道严矣!有功朱子矣!”

  以求真是之归,造就了程曈作为新安理学的坚定旗手。正如程曈在《闲辟录》自序中写道:“曈也,幸辱生夫子之壤,而获世守其遗书,乃敢妄以辟闲之……若夫秉夫子之旌旗,捣陆氏之巢穴。”

  程曈年八十而卒,墓葬休宁大阜和睦干,崇祀休宁乡贤祠、篁墩程朱阙里祠、休宁大阜思敬祠。一生还著有《阳明传习录考》三卷、《朱子早年定论》二卷、《朱子晚年定论考》等书籍。

  程曈的学术思想,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陈建、顾炎武等一大批后世学者。程曈的学术贡献,道光《休宁县志》也作出了“持论有功于圣学”的高度评价。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