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名人

北宋三孔

发布时间:2010-04-29 16:10:33

    北宋早期,江西新淦(今江西新余)孔氏三兄弟,为孔子四十七世孙。十年间,三兄弟先后及进士第,均以诗名世,被誉称“清江三孔”。三兄弟有缘池州,长兄两次泊舟池口,登岸访胜;老二定居池州,后终老长眠池州;小弟来池州为二哥送老归山。这三兄弟就是名驰江南的孔文仲,孔武仲和孔平仲。

  孔文仲,生于景祐五年(1038),字经父。据《临江西江孔氏族谱》载:其先祖孔绩,孔氏40世孙,唐末任吉州推官。因黄巢起义,任满不复北归,遂于文德元年(888)择西江为居,为西江孔氏第一世。文仲自幼好学,刻苦自励,学识渊博,但性狷直寡言笑。嘉祐元年(1056)登进士,考官吕夏卿称其“诗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行”,而擢为丙科第一名。因年龄小,不到做正职官位的年资,调浙江余杭县尉,两年后转台州推官。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熙宁元年(1068)朝廷实行改革,翰林学士范镇举荐文仲至神宗皇帝赵顼面前对策,对朝纲国策侃侃九千余言,表达对王安石变法中“理财”、“训兵”之策的不同见解,因而罢官。赋闲中,潜心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并积极参加欧阳修的文学改革运动。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吴充为首相,召孔文仲为国子直讲,他以不谙王安石经义,出通判保德军。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复用为起居舍人,不久拜左谏议大夫,升礼部员外郎。旋因直奏“青苗”、“免役”诸法律的利弊,元祐三年升任中书舍人,同知贡举。同年因劳累卒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终年五十一岁。葬江州德化(今江西九江县)开元庆孟家山。文仲大殓时,在朝仕官失声痛哭,其好友苏轼抚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软而恶峥嵘,求劲直吾经父者,今无有矣。”对其刚直不阿,不事权贵的品质作了评价,同时对朝廷用人的弊端进行了抨击。

  孔武仲,生于庆历二年(1042),字常父,文仲大弟。自幼聪慧好学。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甲科第六名。初授谷城县主簿,继迁齐州儒学教授、国子直讲。后历任江州(今九江)、信州(今上饶)军事推官、湘潭县知县。元祐初(1086)任秘书省正字秘书、著作郎,后任国子监司业、集贤院校理。在集贤院校理任上,上书论王安石新科举法取士弊病,奏清朝廷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以诗赋取士,选贤举职。又诋毁王安石关于改革的学说。因而被保守派重用,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进而又擢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迁礼部侍郎。元祐六年(10091)七月,以宝文阁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南昌)知州。绍至三年(1096),因朝廷党派斗争激化,坐元祐党夺职,被贬为管勾洪州玉隆观,定居池州(今安徽贵池),专事文学研究。绍圣四年(1097)卒于池州,终年五十七岁。葬于池州。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文仲、武仲之弟。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授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熙宁三年(1070)后,历任密州(今河南密县)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衢州军事推官、秘书省著作郎和虔州(今赣州)骑都尉。元祐二年(1087)户部侍郎吕公著举荐升太常博士,后历任太仆丞校理、江浙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元祐六年四月充任秘书阁校理、朝奉大夫。绍圣元年(1086),言官参劾他元祐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又有人弹劾他不推行常仓法,而被徙官韶州(今广东韶关)。又因他上书辩解,再贬为惠州(今广东惠阳)别驾,安置编管于英州(今广东英德)。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七月起用,授朝奉大夫。崇宁元年(1102)十一月任户部郎中,后改任佥部郎中,提举永兴路(今陕西长安)刑狱、帅鹿延(今陕西鹿县)、环庆(今延安)等路。大观元年(1107)党论再起被罢官,后主管兖州景灵宫(今山东曲阜县旧县村北),政和元年(1111)病率,终年六十八岁。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文名世,时人称“清江三孔”。其文学思想与政治主张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一致。诗文注重杜甫、韩愈反映现实的雄健传统。黄庭坚有五言绝句赞曰:“二苏上联壁,三孔立分鼎;夭不堕斯文,俱来集台省”。就诗歌成就而论,“三孔”远不如“二苏”。三孔《宋史》均有传,三孔文章,后世先后付印286卷,大部分收入《四库全书》,成为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若分述三孔,孔文仲思想和政治主张是典型的保守派,故他的政治仕途的起落与保守派的起落完全一致。他在文学上的成绩是全身心投入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而且为欧阳编修的《新唐书》倾注了不少心血。著有《孔文仲文集》50卷,遗憾的是今已佚。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王莲编集孔氏兄弟遗文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诗文仅为二卷。孔武仲思想和政治主张与兄文仲基本相同,文学创作属“临江派”。他著有《诗说》、《书说》、《论语说》、《金华讲义》、《孔氏杂说》等一百多卷。三孔中以武仲著述最富。可惜这百余卷诗文已佚。南宋王氏收辑的《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孔平仲在三兄弟中文学才能稍胜,长于史学、工诗词、富于词藻,对后世影响也大于两兄。清人吴之振等《宋诗钞·平仲清江集》序称孔平仲“工词藻,故诗尤矢矫流丽,奄有二仲”。也就是说孔平仲的诗歌成就涵盖了他的两位哥哥。作为“二苏”同时代并受其影响的作家,孔平仲的诗歌有一些类似于苏轼那样的豪放雄迈之作,但风格主要近于苏辙尤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孔平仲最崇拜的是杜甫,说杜诗“语言闳大复瑰奇”,“不作诸家细碎诗”;并认为杜甫诗在李白、韩愈之上:“吏部徒能叹光焰,翰林何敢望藩篱”。这种看法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表明从北宋起诗坛已进入崇尚杜甫的时代。他在作品中努力师法杜甫。40卷《清江三孔集》,有孔平仲诗文21卷。

  孔氏三兄弟都有缘于池州,文仲两次来池州,第一次是嘉祐元年(1056)由故乡乘船顺长江转大运河赴余杭上任时,船泊池州,登岸凭吊杜牧遗迹;第二次是熙宁元年(1068)被罢秘书省校书郎,由汴京(今开封)返回故里时路经池州,又舍船登岸,游览清溪、秋浦两河的名胜古迹。孔武仲于绍圣三年(1096)坐元祐党夺职,安居池州,直至次年病逝于池州,前后达一年之久。孔平仲也是两到池州,第一次是绍圣四年(1097)二哥在池州病逝,他赶来办理丧事,为二哥送老归山;第二次是大观元年(1107)贬兖州景灵官,由故里赴任途中路过池州,据野史载,这次在池州住了二十余天。

  三兄弟在池州均留下诗作,孔文仲作《玉镜潭》曰:

  清潭自古照悬崖,崖上飞流动地来。

  咫尺语音闻不得,夕阳佳景更徘徊。

  这首诗不知写的是清溪河太白钓台下的玉镜潭,还是秋浦河郎山崖下的玉镜潭,依照文字描述的景致两潭都像。文字朴实,直白如话,妇孺皆明,犹如一幅水墨画图。

  孔武仲作《炭埠港观萤》诗曰:

  九华之南芦苇长,流萤夕起不计双。

  烂如神光珠玉厥,青罗掩映千明缺。

  空流沉沉未见月,迸浦穿林起还灭。

  鱼游鸟过自不惊,我知此物太无情。

  炭埠港,明朝府志称在池州城西二十二里,山河异变,今已无处寻觅。这首观萤诗,作者从各个侧面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把萤火虫起飞时间,烂如神光的亮度,青罗掩映或有或缺,无视鱼、鸟的自由自在的形态特征表现得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饶有情趣。

  孔平仲咏诗数首,这里择其两首,其一是《萧相楼》,诗曰:

  相国当年建此旄,正如今日拥三刀。

  规模忽起凌千尺,意气相期在一陶。

  柱础下连坤轴壮,簷牙斜插斗杓高。

  观心磊落真人杰,莫向江山赋楚骚。

  诗大意是,萧相国当年建造这座池州标志性楼房,至今依然雄伟,如同聚集刀笔、刀吏、刀枪三大文武法宝; 楼大楼高,楼内喜气陶陶;楼基坚固,结构奇巧;见楼如见人,相国磊落真人杰,池州物阜实地灵。一言以蔽之,莫要再繁言。

  其二《弄水亭》诗曰

  弄水垂吾手,圆波触石堤。

  夜深翻斗极,秋霁抱虹霓。

  鸟几闲相得,烟生望稍迷。

  问源思杖策,人指白云西。

  诗的大意是,俯身垂手戏弄亭旁河水,那圆润的水波从石堤旁缓缓流去。深夜河流水声激越,秋雨初霁,小亭仿佛拥抱空中呈现的彩虹。短羽的小鸟悠闲自得地飞进飞出,烟雾生起后亭旁树梢显得迷迷离离。思想着这亭是谁为谁修建,人们指着西天白云边说:“是京兆杜牧为西川的李白而建”。

  清江孔氏三个同胞兄弟,十年内都登进士第,官做中书舍人,朝奉大夫,这在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也难找多少家。三兄弟先后游览甚至定居终老池州,这说明早在北宋时期池州迷人的自然风光、诱人的人文景观,就吸引着达观显贵,墨客骚人。池州真是神州历史悠久的风水宝地!

主办单位:新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