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风景名胜

洪阳洞

发布时间:2010-05-04 13:25:39

洪阳洞,又名严嵩洞、狐仙洞,位于仙女湖钤阳湖景区西北部袁岭第三峰南麓,西望昌山庙,南瞰钤阳湖,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岩溶洞而享有古今胜迹的美名。相传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娄阳两人,曾在此洞栖身养性,修道炼丹,故名之为洪阳洞。又因明代权相严嵩少时读书于洞中,迄今传有"狐仙伴读""吞食夜明珠"的神话,所以民间又称之为严嵩洞、狐仙洞。早在东晋刘宋时,洪阳洞就声名远播。由于其钟乳嶙峋,题刻遍布,洪阳洞被收入清代国家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并为它在该书《山川典》中特设"洪阳洞部",这在全国同类溶洞中是罕见的,足以说明其文化内涵的厚实和丰富。

  据民国29年《分宜县志》载:洞内"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绵延十余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高大宽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内怪石壁立,钟乳嶙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守道邬鸣雷顺着洞口的山势建造三间亭屋,重塑葛洪、娄阳两仙真像,屋上悬匾,题写"洪阳古洞天"洞名。洞口之后的洞门,东向离地40尺高,始感幽暗,每间各有小门,可次第而入。旧有游人进到第72间时,听见昌山渡传来的篙声。洞中有水,春溢冬涸,云霞氤氲。内有穴通顶,仰见天日。俗云:"天心又有石燕至,春或能飞翔。"

  各洞特点各异。首洞就是可容百人的石室,其中原本立有葛洪、娄阳二仙塑像。仰面石壁上横镌"洪阳古洞天"五个大字,古朴苍劲,气韵雄健。"洪阳古洞天"字壁上有石榻,榻上可仰抚云崖。云崖的对面有块题诗石,刻有历代诗文。从题诗石下来就是志游石。字壁与志游石下方,是洪阳洞的标志性景观--丹灶、丹池。据说这是葛洪、娄阳炼丹用过的灶、池,如果将手伸向其上,尚可感受到一股升腾的热气,相传这是当年炼丹的余热。此外,洞的右侧还有块呈弧状向左低垂的象鼻、虎爪。

  二洞地势渐低,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乾坤一柱峰,亦称擎天柱。柱左是悬碧、云岩、斗光、五云岩等石;柱石为孕云石、题名石、丰钟石、观音石四景。孕云石孕育的云雾,飘浮不定,缠绵于柱的左右。三洞宽广绵长,石若云流;中上部并列壶里乾坤、别是一天(亦称别是洞天)两景;右为瀑布飞泻、玉笋峰立;左为流云托月(又名月窟)、空心石磨。四洞中立一柱,名为大龙柱峰,它比二洞的乾坤一柱峰稍为弯曲。四洞中还有石僧、云石、寿星、栖凤、蹲狮、啸虎、观音石、童子石、土地石、石香炉等景。四洞的特点是四角有景,别有风味,分别是观音石、云石、石香炉、啸虎石。五洞上悬雪崖、云窝、石磬,与烟光相掩映;中列银峰、石墙、北土;下布南田、石螺、石蟹。

  洪阳洞自五洞之后,便分为东西两段。从东段来看,东六洞中置一柄高张的仙伞,伞右壁孔幽深微亮,名曰石窦;伞左为云海悬钟。钟左峭壁陡立,带岩直竖,仿佛八幅罗裙,是名带岩八幅罗裙。下有一泓井泉,清澈可爱。东七洞上有云波盘涌、石崖空垂(即小石崖)、覆崖半壁三景鼎耀;下为盐翁与醉仙,默然相对于雪白的盐池两旁。千古兴衰,万物生灭,似乎都在他们的无言之中。东八洞霞灿云流,直垂而下的石帘与方广平夷的题诗石争奇竞势。东九洞则是通天独步天下,一线阳光透下,给这里洒下几许温暖。下面的众多小石犹如引颈相望的鸡群,众星捧月般地环绕着洒下阳光与温暖的通天窍。东十洞在悬崖坠石的掩映下,立着一块屏幕般的题名石,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游人题名其上!而洞左下方的马冈,宛如一匹过河的骏马,半掩其体;洞右的石釜,形神兼备,传说为仙人烹煮之器。

  再看洪阳洞西段。西六洞云浮天际(浮天石),云庵隐现。右侧的石鼓叩之欲鸣,鼓下莲房,历历可数,妙不可言;左侧为裙褶石。洞底琼峰玉穴,互为阴阳。西七洞左有帆樯高挂,舟船急进;右为石燕纷飞,犬牙交错;右下方是四根石笏,端平耸列。西八洞左置龙门,右竖大石门,下蹲石麟,似有"麟游洲渚,倒影乎汉水澄泓"之趣!西九洞上为桠崖(一称柳岩)共玉笋并列;中有雪岸与冰崖(又名消水洞)遥峙;下面是石龟、玉山,那石龟的头伸向玉山,似有征服之意。西十洞的浑天仪石,壁光莹净,横贯两端,像长虹一样弧状拱起,呈曲线之美;浑天仪之下的左壁有鹤岩,三只姿态各异的石鹤,或昂首向上,或平视前方,或回头凝望,充满了天然的野趣。西十一洞天线弧悬(一线天),翠屏叠嶂,左枕卧龙,右为波涛起伏的浪纹石,右下角耸立着大块乳石岩。最后是西十二洞,洞中偏左是玉浆、滴漏、霞纹三景鼎秀,其中的霞纹石红紫辉映,韵味无穷,左下方跪着石牛,右下方同是注视石牛的石彘、石犬。

  此外,洪阳洞东侧还有小洪阳洞,宽敞可容百人,内有玉仓、石阁、石磨之类的景观,已与洪阳洞连通。洪阳洞之上百余米,又有一洞,内中天地,尚待探索和开发。

    洪阳洞洞口还存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8454日它被列入新余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物旅游胜地。现在,洪阳洞内道路井然,灯火通明,游人如织,成为仙女湖的一个重要景点。

主办单位:新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