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风景名胜

蒙山

发布时间:2010-05-04 13:15:06
    觅胜探幽上蒙山——《人杰地灵》·新余·江西

  胜国臣僚姓字标,摩肩百仞耸(山加台)(山加尧);
  峰峦向背分三郡,矿务纷纭慨两朝;
  正德遗踪不可问,石门灵气竟难招;
  游人唯解怜香瀑,长送飞花过小桥。
  这是清乾隆进士晏善澄诗,题曰《观蒙山监溪题名石壁》

  

  这诗的旨意,虽是慨叹蒙山监溪那里开发矿藏、发展教育的不景气,但第一、 二句,写了蒙山峰峦向背分三郡的宽阔,摩肩百仞的高峻,物产的丰富,还有包括当年为开发矿藏出力者在内的蒙山历史上的种种风流人物,如宋代新喻递步状元及第的黎立武,明代新喻里收大学问家梁石门,等等;第三、四句承上启下,发出封建社会今不如昔的概叹:说发展经济,开发矿藏吧,宋、元两朝在蒙山开采银矿,到明朝万历年间就停止,以后无人问津了;说培养人才吧,像正德书院、梁石门办的石门书院都不存在了;人闪呢?不去想这些事,只是醉生梦死,贪玩享乐,陶醉蒙山的香瀑美景,长送飞花过小桥。这里,也间接地道出了蒙山的醉人景色。可以说,这诗,是直接或间接地对蒙山的风物作了总的概括。
  
  老莱子躬耕蒙山之野
  
  蒙山,地处上高、新余、分宜三县之间,也临近高安、清江二县。过去这五县,分属袁州、瑞州、临江三府,故上面晏诗说它向背分三郡。它方广一百多里,最高的白云峰高一千多米,是赣中一座大山。为何称它为蒙山呢?《方舆记》说:因这山高大,树木多,流泉飞瀑多,在峭壁悬崖和谷深林密的地方,常有云雾出没缭绕,像少女蒙上一层面纱,看去隐约朦胧,故以字冠之。

  据明初新喻大学问梁寅(人称石门先生)考证,这蒙山,可能就是春秋时老莱子隐居的蒙山。他在《蒙山赋》中说:《诗经》中的《鲁颂》上讲,鲁国(在今山东中部)拥有龟蒙(蒙山的最高峰),在东海之地;到周朝末年,鲁国被楚国吞并,原来属于鲁国的龟蒙归楚国管辖了;又据司马迁在他所著《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莱子是楚国人,与也子同时,是研究老子李耳哲学理论的道学家。他隐居躬耕蒙山之阳,潜心读书做学问,著书十五篇,因此梁寅结论说:当时南北两个蒙山都归楚国管辖,故老莱子隐居的蒙山,既可能是东海之地的蒙山,也可能是我们这里的那个蒙山。

  梁寅的分析有些道理。据《高士传》中说:楚王听到老莱子的贤能,曾派使者接他去朝中做官,因老莱子乐意过隐居生活,一听得这个消息,便同他的老伴迁往江南蒙山之阳,过自食其力的艰苦、闲逸生活。那使者找不到他的下落,空驾折回,以后楚王也就取消了这个念头。明朝文学家杨慎曾写诗记述这件事:
  
  吾闻老莱,楚国遗逸。
  莞葭为墙,蓬蒿为室;
  扶木为床,著艾为席。
  楚王慕贤,夙驾往即;
  去之江南,蒙山隐迹。
  落毛绩衣,遗料克食,
  荫食松阴,饮其泉液。
  
  从上述老莱子迁往江南蒙山这名句话来看,即使当时老莱子开始隐居在江北的蒙山,以后为避免被楚王硬拉去当官,悄悄迁来江南蒙山了。虽然,江南蒙山广西还有一个,但按情理来推断,这里的蒙山距江北较近,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后来严嵩同意老莱子在我们这个蒙山的说法,他在《钤山堂集》中还记载说:明朝时,蒙山附近的农民在山上土中,挖得当年老莱子躬耕蒙山的农器。

  老莱子后世最出我的,是他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老老莱子娱亲,同王祥卧冰、孟宗哭竹、董永卖身葬父等,成为我国古代宣扬对父母尽孝的二十四个典型。《文艺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中说:老莱子对父母很尽孝。他家很穷困,为了使父母生活过得痛快些,自己虽已七十岁,常穿着多种颜色的五彩衣,扮作孩提的样子,手舞足蹈,逗得父母乐一乐。有一次,他还扮作小孩端碗稀粥送给父母喝的模样,一走进堂屋,颠颠扑扑,莽莽撞撞,陡然一下跌倒地上,又作小孩卧地缩脚扯手地哭起来,逗得父母哈哈大笑。因此,老莱衣戏彩,便成了后世孝养父母的典故,不少诗人把它写入了诗篇。如唐朝诗人孟浩然在《蔡阳馆》诗中有句说:明朝拜嘉庆,须着老莱衣。郭珏《赠彭将军》诗中有句说:座上衣冠戏彩日,窗前烟火读书时。
  
  胜景在蒙山之巅
  
  蒙山是赣中大山,在外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它的自然景色是美的。清朝乾隆年间,上高县令沈可培写了首蒙山的诗,说是:
  
  踏草行行锦水湄,蒙山高并末山奇;
  天空云尽斜阳外,好是文君两撤眉。
  
  沈可培把蒙山与它临近的上高末山,比作汉代巾帼风流人物卓文君两撤秀丽的眉毛。这是远看,从蒙山的外表来看,说的是外在美。

  蒙山的内在美呢?也是可观的。它根盘百里,势雄千仞,高凌云汉;群山如鱼鳞迭翠,竟献妖媚,又似大海碧波激荡,膛有林翳云深,怪石嵯峨,洞穴玲珑,流泉哗啦叮冬......。它的最高处,风景尤为佳丽。

  白云峰,又叫白云岭、白云脑,是蒙山最高处。那里,山峭岩危,树密林深,晦明朝夕,常有山岚云絮出没缭绕其间。人入其境,似腾云,如驾雾,飘飘然,恍惚迷离,如神游仙境。由于云雾缥缈,隐现无常,一些美好神奇而又带有几分爱国之情的传说出现了。

  白云峰的东北麓,有山曰弹子岭。这个带有几分火药味的名字何来?说是当年岳飞与俊平定李成叛乱驻军此地时,曾发一弹,飞越蒙山,因而得名。也就是在这弹子岭那里,岳飞打垮李成离去时,曾将一匹成驹留下。因为是岳飞留下的神骑,人们一般都看不见,到了那里,只听到蹄声得得,萧萧长嘶。山下贪得无厌的地主豪绅介,总想获得这匹神马,常派狗腿子去窥伺下落。一天,终于给他们看到了,那马毛滑膘肥,色白如银,正在山腰悠闲地吃草。消息一传到豪绅们那里,心里可乐开了花,个个像饿狼追羊似地跑去。可是当他们贪婪的黑手快靠近马时,那马却蹄一扬,腾空向白云峰跃去,白马与白云融为一体了,地主与豪绅们空允喜了一场。从此,那马不再下山,常在白云峰那里,伴同朵朵白云,出没,飞腾,飘荡......

  还有一说,南宋末年,有个曹姑娘带领一支农民起义军在蒙山所寨,岳飞知道了,曾带兵前来弹子岭那里进剿。据说,曹姑娘虽是个女儿家,但本事高强,且有几分法术,她能用纸剪成无数人、马,放在风车里一扇出,霎时变成真的人马,杀下山来,因此岳飞开始几次进军,都吃了败仗。后来,曹姑娘手下有个派下山去筹办粮草的人被岳飞部下抓到了,经拷问,暴露了曹姑娘法术的秘密。并说曹姑娘的头发有丈多长,梳发要站在楼梯上。因此她梳发时间特别长,每天要从四更梳到五更。天亮了,才练功,舞枪弄棍,剪纸人纸马等等,准备战斗,所以要战胜她,须当她没梳好头时出发;且要选定雨天,因纸人纸马上雨,便不灵了。

  岳飞得到这个秘密后,一一照办,结果一上阵把曹姑娘的队伍打垮了。曹姑娘仓惶离寨只身逃走,岳飞又骑着白马紧紧直追。追到白云峰附近的井坑嵋悬岩时,曹姑娘已是走投无路了,却解下包脚布朝对山抛去,一刹那,那布变成了一座桥,迅速跨了过去。岳飞虽然上当,连人带马跌下山岩,但很快又爬上山来穷追。最后,曹姑娘因没梳好头,发太长,被丛林的树枝缠住,终被岳飞擒住杀了。从此,蒙山顶上藤蔓丛生,蟠结纠绕,这是曹姑娘的精灵为纪念她纠缠在丛林中的头发所致。(曹姑娘的故事,可能不是无稽之谈,据《新喻县志》载:蒙山之阳有曹王洞,曹曾驻军于此,有跃马石迹。)而当时的岳飞呢,当然是兴高采烈的,他跳下马来,带着胜利的微笑,边透气休息,边欣赏蒙山上的大好风光。然而,他给美景陶醉了,踱下山时,马也忘却了。从此,那匹马便留在蒙山顶上,常与白云峰上的云烟一起飘泊、奔驰。有时,它也下到蒙山山东麓的岳王庙那里,拜见它的主人。
  
  白云峰有一小平台,状如船,有清泉夹流其间。那里灌木丛生,盛产方竹。春夏之间野芳争艳喷香。呜禽上下(口加宛)啭,别有一番情趣。在平台一旁,原有白云寺。环绕寺的上下左右,种有无数茶树,那是名实相符的云雾茶。这种茶,清明节前后采撷烘制,更别具芳香,是当时所谓难得的蒙茶。董越有诗赞山东蒙山的茶曰:
  
  蒙顶出青州,茶名(双人旁加扁)宇宙。
  谁知此山中,亦有生云窦。
  旗舒谷雨余,芳撷清明后。
  风味如使君,谁云可轻售。
  
  江南种茶的地理、气候条件,一般要比江北好。江北清州蒙茶尚名(双人旁加扁)宇宙,不可轻售,可知当时江南蒙山的云雾茶当会更味美、可贵了。这种蒙茶1958年在那里建立蒙山垦殖场后,面积大量扩大,只是种植地点有所变动,未知风味如何?

  天云标,在白云峰东南,一峰恰似天烛,壁立千仞,上冲九霄,像是蓝天彩云往还的航标,故名。峰中有一石穴,名莲花洞。洞中宽广平坦,有自然形成的石象、石成、石观音等等,还有色泽如莲花的玲珑小石,可供采玩镂雕。以往到那里游玩者不乏其人,洞壁上还刻有游者留下的诗词。大概那里是个吉凶难卜之地,此洞曾经封闭,谢绝游观。

  古人说:登上天云标,东望豫章,见丰城之剑隐在云表,南望吉阳,尚想文山之粗爽;西望长沙,怀贾生之不遇;北望武昌,怅赤壁之烬烈。凡吴楚山河,俨丹青之在尺幅中。我们今天登上天云标,怀古的幽情难免,但会增添新的内容:南望,会想起星火燎原的井冈山;东南望,会想起宋朝临川的地主阶级的大改革家王安石;东北望,会想起明朝靖安那个清官、也是改革家况;......俯瞰四周,还会看到和想到目前农村、工矿区的新景象:山青水绿,六畜兴旺,张张笑脸如雨后春笋......

  蒙岩,在白云峰之东,岩削谷幽,气象万千。最有特色的,是相距数百步之间有上下一泉洞,泉流汨汨,深邃莫测。上洞泉水充溢,泓澄绀碧,流泉泻壁,如飞练,裂帛,声响幽谷,怵目惊心,爱而不敢俯睨。俗传宁朝时,蒙山圣济寿里一个佛、道、堪舆都来的绍济和尚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一去,总是醉意难消,留连往返。以后,人们便将此泉视为灵迹。有病者,去那里提仙水 ;遇有千旱,上高和新喻都曾有县令率领缙绅前往祈禳求雨。且常捉来两只白鸭放入洞泉(取鸭性喜水之意,故古人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句),如天雨,说明这县令清白爱民,能感动神灵;否则,是个污浊龌龊之辈。

  下洞高广丈余。洞的一旁,冽泉喷涌,其声琮琮作金玉声。进入数十步,有一巨石屹立洞间,远远望去,似乎上下都无所依附,颓然欲倒,故美其名曰:无根石愿郎莫似无根石,与妾常依夜合山。这是沈可培写蒙山诗中的两句。诗人触景生情,对旧社会的无情郎进行鞭鞑。为男尊女皓枷锁下的女儿们抱不平。
  上下洞两股泉流,大概都朝山之东,即现今新余市渝水区仁和乡方向的山洞流去了。那山涧叫大沙江,斗折蛇行好几里,终年泉流不断。尤其是在春夏,涧流汹涌,故山下渭塘、棣村、地郎一带村子,碧波横溢,常有水患之虞。由于蒙山莹明澈、冬暖夏凉的壮观泉流,渭塘村的龙施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龙施泉,是因昌泉处的小山称蟠龙山而得名,附近群众称它为压石洞,因数股清泉是从一大堆你压着我、我压着你的顽石中流出。泉如猫儿眼,有戽把水大,淙淙潺潺,从上面小水潭溜入石罅,穿过丈把宽的石岸,又从下面小水潭中分三个水口,似锅中的沸汤,似池中的喷泉,汹涌而出。闻名世界的济南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中写道: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龙施泉是可以媲美的。趵突泉也是三个水口,但是直线形的,它的美,比起三足鼎立的龙施泉,似乎要逊一筹。难怪不少看过龙施泉的人赞叹说:胜地难得,可惜偏僻。当然,龙施泉是自然美,没有梳妆打扮,周围也没有飞檐绿瓦的楼台亭阁相辉映(原有两幢小寺庙已荡然无存),红花没有绿叶配,外在俏丽就要让趵突泉好见分了。

  龙施泉的出口峭壁上,镌有高尺余,宽八、九寸的龙施泉三个正楷体字,那是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新喻县令林(金字旁加弋)克写的,现尚存。刻石右旁,原砌有石坊,两边有联曰:有联曰:养得一番灵气,静观万物生机。这些,在所谓破四旧中一起破掉了。
  
  宝物蕴藏蒙山之中
  
  蒙山是个万宝山。梁寅在《蒙山赋》中说:山上宝藏璀璨,碧钿(王加旬),草鞠芳处处。飞禽走兽齐陈,表炎方之奇产,充天府之上珍,博物之张华无以辨其类,洽闻之郭璞曷能究其目?蒙山的宝物确实是很多。据初步考察,矿藏有金、银、铅、镁、钨、大理石,等等。钨是白钨,1985年新余鹄山乡便挖到十多吨,每吨九千多元;林木,在白云峰那里,有世界稀有的钟萼木(又称伯乐树);鳞甲,有鹰头龟,有几斤重的厂蛤蟆......。上高有谚云:末山出草,蒙山出宝。语不虚传。这里,只着重说说银铅与大理石两项。

  据同治《上高县志》记载:蒙山深处的多宝峰(又称珠宝岭)一带地方,从宋朝的中叶起便发现白银,开始是民凿山取之,岁之益深,匹夫荷钎入深采矿,熔之辄得金,以故人富饶(元人许善胜《正德书院记》)。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起,官方便在那里开采银矿。多宝峰由此得名。到了元朝、采矿规模扩大。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因蒙山地界瑞州、袁州、临江三路,便拨此三路人民三千七百户,粮一万二千五百石,集中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开采,并设提举司专门管理这件事。到至元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规模继续扩大,粮增加了一万二千五百石,要求每年出产的银上五百锭增加到七百锭(每锭五两或十两,或以块计算)。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因取矿年久,坑道又做得不好,险段很多,常有塌方压死人的事情发生,产量上不去,才逐步冷落下来。以至停挖。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户部中再次派员会同府、县官勘查,认为狗头脑、大兴、神宝、下坡、天心等十七处矿坑确实还有银,决定继续开采,卒因措施不力,出银水多,又停了下来。万历年间在那里改为开采铅矿,也因方法不对头,得不偿失,封闭停办。从此,前后开采了四百多年的银铅矿,再无人问津了。

  1982年12月14日,上高县文物工作普查队在地质队、武装产协同下,对多宝银矿遗址进行了考察。他们绳而下,发现此矿井深一百四十米,坑道最宽处十米多,最窄处不到一米。当年的采掘是沿着自然银矿带曲折进行的。

  现距多宝峰矿井五华里的山麓槛里村,向称炉子坪,是当年冶炼银铅的遗址。矿渣堆积如山,有数十万吨。取渣标本化学分析,计有银、铅、锡、钴、铜、锰、镁等等成份,说明蒙山的矿藏是非常丰富的,尚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经过地质部门深入勘查,可能发现更多的宝藏。因此,沈可培在他当年所作《敖阳竹枝词》中下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词曰:
  
  蒙山出宝语全虚,十七银坑苦役胥;
  欲识前朝言利始,遗民犹指庆元初。
  
  大理石,据地质部门初步勘测,资源丰富,矿藏储量达二亿五千万吨。走进蒙山地区,那雪白的,翠绿的,云灰的,白中有黑,黑里带白的大理石,路旁、山涧、林海,好些地方都能见到。走进蒙山,就像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神话般的世界。

  蒙山大理石,不仅藏量多,色泽美,且石质好,品位高,硬度性强,居全省首位。它可做各种生活用品、装饰品,也可做板材、建筑材料,六十年代末建筑南昌革命纪念馆的大理石材料,就是从新余鹄山大理石厂运去的。上高大理石厂生产的白云峰牌大理石板材,连续获得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水磨石厂生产的水磨石,已打入国际市场。

  生产大理石的规模逐年在扩大,其品种、产量亦逐年增加。如上高县,1985年该县有大理石开采、加工的国营企业与乡镇企业各五个,已初步形成一个开采、加工体系。其品种,有豆绿、雪花白、汉白玉、鸭蛋青、玖瑰红、桃红、浅绿、猪肝色等等。其中豆绿,是全国大理石四大名牌产品之一,为世界稀有的高档货。此外,还出产水磨石、花阶砖等产品。

  为了满足建筑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上高县大理石厂和水磨石厂已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一条能年产六万平方米的大理石开采、加工线;一条能年产水磨三十万平方米的生产线,1986年投入生产。
  
  之乎也者读书声
  
  由于蒙山物产丰富,四时云烟缥缈,风景优美,所以绝俗贞士,离世潜夫,都向往基间,有的在那里设讲授徒,有的前往攻读。这个,除春秋时的老莱子外,从宋朝起,蒙山山麓的琅琅读书声赓续不断。

  黎立武,字以常,号寄翁,南宋新喻递步人。咸淳四年进士,恩赐状元及第官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他学识渊博,清言叠叠,文天祥、谢枋得与他友减速,对他很钦佩。文天祥说:自立武的大名震荡以来,吾江西一佛出世,引领愿拜(同治《新喻县志》)。

  黎立武痛恨异族入侵。宋亡,他坚决不与元朝贵族合作,潜顺这肿,仍如年少在家一样,发愤读书,每至夜分,次日鸡鸣复起,诵读不蔸。后在蒙山山麓建蒙峰书院礼先达以主试,延儒雅以职教。月有讲,季有课,春秋有释,莱礼四方来学者。到他那里读书的人很多,书院常有人满之患。后书院废,乡人犹称该地为状元讲学堂。因黎立武有学问,品行又好,以后元朝的达官显宦也很器重他,美称他为蛮子状元(蜜子,来源于南蛮秋之说,过去北方人乐南方人为蛮子),礼之如天人。一来新喻,不是延请,就是登门拜谒;目的是为了请教,或是一睹丰采。

  他一生著述很多,积稿如山,或抒情怀,或演绎旧闻。著有《中庸指归及分章》、《大学发微及本旨》等书。学者称他为所寄先生

  宋朝文天祥的父亲文革斋,也曾设教于蒙山之阳的竹楼书院,纳徒授课。他曾写有《咏雪》诗一首,一时传为美谈。诗曰:
  
  一片一片复一片,飞入梨花寻不见;
  昨夜青山玉裹头,今朝绿水银妆面。
  
  许涤新在《百年心声》不有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某同志的《咏雪》诗曰:
  
  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泥潭皆不见;
  前消后继不断飞,终叫河山颜色变。
  
  后者可能是从前者化出来的。但前者纯粹是写雪景,后者却借咏雪,表达了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一片、两片雪花虽然在泥潭里消融了,但更多的雪花铺天盖地飞来,终于把泥潭的颜色改变了。革命不正是这样吗,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终于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社会主义新世界。明朝才子唐寅也写有一首咏雪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这诗也显然是从文格斋的诗化出来的,但比起革命者的诗来,不论意境还是格调,都差得太远了。

  明初,新喻时嘏入理学家、教育家梁寅,在蒙山西南麓又建有石门书 ,授徒讲课,著书立说(详见本书《梁寅自学成大器》一文)。

  在蒙山的教育史上教育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德书院。上面说的蒙峰书院石门书院等都是私人办的,而正德书院却是官办的,而且又办在工业区,同现在工矿区办的子弟学校有点相似。

  蒙山多宝峰山麓,当时山发虽不及十室,但从宋朝中期发现银矿后,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到了元朝。银矿官办,前后从瑞州、袁州、临江三路拨来人民五、六千户,人烟稠密。为使矿区职工子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矿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些,饱暖逸居而无教,必酿成唯利是图,忘却忠信礼义。故蒙山银矿提举司第一任提举侯孛兰溪便慷慨捐俸,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在清溪(三点水加内)那个地方,开始筹建正德书院正德者,是以正民德之谓也。书院告成。招来学生,请来庐陵彭卿云,瑞州邹民则、邹宗伯等人掌管书院或讲学。

  该书院当年规模可观,分前后三栋。前栋三门;中为礼堂,正中设孔子像,左右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贤侑坐,周敦颐、二程、朱子等诸贤在东西两庑;后为讲书堂,翼以斋舍、疱厨,一切具备。前面还有棂星门,颇有气势。为保证院中人员给养,书院有固定田租收入。

  二十多年后,即元仁宗延祜二年(公元1315年),提举陈以忠将书院大修一次。陈以忠,高安人,重义轻财,对教育很重视,曾在兴国(今湖北阳新)开采银矿,积得一些钱,他到蒙山后,便将全部赢余用在修葺书院上,使书院焕然一新,某些方面还有所扩展。

  延祜二年十一月,江西儒学提举许善胜作有《正德书院记》,集贤学士赵子昂书写刻石。赵还为书院写有横额。元末兵乱,书院被毁,但赵榜书匾额尚存,以后不知弄到哪里去了。
  
  圣济寺里话建文
  
  蒙山,物质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也丰富。文化资源,除了上述《觅胜探幽山蒙山》文中说到的书院、读书堂、学者名人,游踪胜迹外,还有宗教。过去,蒙山上所渭白云寺、西隐寺、西华寺、泥湖庵、九龙庵,等等,木鱼声播处处:但说蒙山上一百个庙只见九十九个,一个看不见的在仙姑岭(因常年有云雾笼罩),这是夸大之辞。其中比较有些名气的是圣济寺,这里着重把它说说。蒙山的西北麓,也就是在多宝峰的山脚下,在一个叫蒙槛的蜿蜒狭谷中,有左右两座似门槛、腾空而起的小石山,向称左右夜合山,说它有些灵气,能夜合昼开,是蒙山的门户。这肯定是蒙山有了寺庙后才出现的迷信说教。

  过了夜合山,朝东北向,沿着山路上下迂回折转,约四、五里,到了现今蒙山林科研究所那里,就是圣济寺的所在地。

  《上高县志》记载:唐初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和尚居湖北黄梅授法时,有个叫真颠和尚的在他身边侍奉。后五祖把衣钵传给了高徒六祖惠能。当惠能捧衣钵前往广东新州时,好些和尚想尾随他去,但因惠能走得快,跟不上,走了几程,都垂头丧气回黄梅。唯独直颠和尚善走,紧紧直追,追至江西与广东交界的梅岭时,看看快追到了,惠能忽尔不见,而衣钵却放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故意把衣钵放在石上,而自己躲身在石头的背后。当真颠和尚这样一喊,便闪了出来。真颠一见惠能,又五体投地,乞师指教。亘能见真颠出自诚心,向他授以偈语。临别时,又具体指点他立禅地址:逢袁则上,遇蒙则往;其处有石如沙弥头突起土中者,即山门所在地也。

  据《新喻县志》载,真颠是鄱阳人。他按惠能的指点,找遍了好些山,都没找到沙弥头石。最后终于在今蒙山林科所那里找到了,便在那沙弥石旁建寺,名圣济寺(亦说灵隐。济,亦说至)。而真颠也就成了这寺的开山祖,于唐朝会昌年间立为道明禅师。

  这寺到了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后,实际上是佛、道合流了。那时有个绍济和尚,既做堪舆先生,也是个用符咒除鬼的道士,诱得一些愚夫愚妇到那里求仙水,或是祈神祷雨。寺前两棵千年的古柏,也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加以神化,如说这树上有个天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繁衍子孙。某年,有个恶作剧者,夜里偷偷地把天鹅蛋从树上取下,放在锅中煮熟后,再放回去,可是一个月后,那蛋仍然孵出小天鹅,蹦跳枝头,因而说,这树确实有灵;又说,这树无论如何也砍不倒,一斧头进去,血水进流,但将斧子取出,照样安然无恙。因而使得好些人更把它视为神灵,不敢惹它。

  这些神话的流传,使千年古柏青翠长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可供欣赏的景点,这是歪打正着的好事。但神话,特别是以传播迷信的神话,总是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十年浩劫中,这两棵合抱古柏,在一片造反声中终于被砍倒了。古柏亦未能幸免于难,这是憾事,但也给人们上了一课;人世间是没有什么神灵的;要是有,那就是人,人能创造人世间的一切奇怪!

  原圣济寺的规模不小,前后三殿,屋柱、台阶、坛座,皆用花岗岩或大理石琢成,雄伟壮观。因年久颓毁与拆除,现只剩一鳞半爪。清嘉庆皇帝赐该寺唐朝佛国匾额,现尚残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寺曾有副石柱楹联,向为人们所注目。

  该联是这样写的。
  
  佛自西城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
  僧归东蒙去,似孤鸿野雁,何天不可飞!
  
  此联向来议论纷纭,但据新余学者传,清康熙进士、新喻蒙山浒江人晏斯盛曾在某文中说,此联是明太祖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火加文)化装逃难济寺(亦称西隐寺)时所作。这有可能性。因为:

  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黎明,燕王朱棣为夺朱允(火加文)皇位率所谓靖难军攻陷南京以后,皇宫火光冲天,烧得只剩一片败瓦颓垣,皇后马氏被烧死,而朱允(火加文)却下落不明。为杜绝后患,朱棣花了很大精力找朱允(火加文)却下落,既不见其人,也不见其尸。人何在呢?当时传闻很多: 一说早逃到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去了;二说已去缅甸逃往国外,因此,以后郑和七次下西洋,暗中寻找朱允(火加文)下落是个重要任务之一;三说靖难军攻陷皇城混乱时,他袈裟芒鞋,逃出京城,潜往寺院为僧。

  朱允(火加文)为何会僧?《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篇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南京城的金川门快要被朱棣兵攻破,建文帝心急如焚时,一个小监叫王铽的突然向他进言说: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前,曾留下一只铁匣,秘藏在奉先殿右侧,并告诫遇到大难时方可启开。建文和剃刀,还有三张度牒,十锭白金。建文明白了什么意思,立即连同身边的几个近臣一起削发,披上袈裟,化装和尚,从御沟和鬼门分头逃出,于神乐观之西房集合。从此,建文帝也就潜往寺院为僧去了。这个记载:《明朝小史》、《今言》等野史中都加以肯定。当时明成祖朱棣对这种说法也半信半疑,在派郑和下西洋秘密寻找建文祖朱棣对时,了憎派给事中胡*等人出巡人国各地寺院寻觅建文帝二十多年。

  二、从对联本身看,不是佛门套话,而是别开生面,且气魄大,非出自凡夫俗子之手;明太祖曾说,建文帝虽然柔弱寡断,但很有才学,可以写出这样的联语;从对联的措词着,也切合建文实际:下联似孤鸿野雁,何天不可飞,符合当年朱允(火加文)仓惶出奔逃命的情景;僧归东蒙去,东蒙是指东殿,也是很自然的。他在贵州罗永庵壁间写的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入四海心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建文逊国》)等诗名,其意恰与此相合。

  三、太常寺卿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献策朱允(火加文)削藩,从而使燕王朱棣藉口清君侧而造朱允(火加文)的反,篡夺皇位。黄子澄是分宜县源(大冈山大坑村)人,曾当过朱允(火加文)的老师,朱允(火加文)亡命避难时,有可能逃来蒙山化装为僧。现蒙山有名叫太子壁的地方,传说是一位皇太子来到蒙山,不肯回朝被杀,故名。又今距蒙山不远的分宜湖泽乡炉渣屎村有太子墓。

  墓上长有梓树二株。传说隆冬下雪时,这墓上不见雪花;到分宜避难,死在那里。从《建文逊国》中记载建文化装为僧的行迹,也可找到他可能来蒙山的蛛丝马迹。他为僧的主要落脚点是在云南和四川,华学润《辛丑日记》中说:穹夷有潜龙庵,为建文入滇时所居。旁有二,是跟随建文二臣的埋骨地。有人在庵中作有一联曰: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弱指迭兴亡,法序难追皇觉寺;君不死意归,臣不归竟死,抚膺悲宇宙,梵音莫认景阳钟。但也曾暗中来往于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其中有一次入吴:从云南到湖北襄阳,到杭州,然后又从杭州返回云南。有两次入楚:一次由汉阳、大别山,东行下江南,至宁波一次从公安、武昌,下九江,至杭州。蒙山是处于吴头楚尾的地方,这三次都有路过或逗留蒙山的可能性。

  上述情况,是耶?非耶?朱允(火加文)是否曾来蒙山为僧?那桩联是否是他所写?甚至死在蒙山一带地方?有待进一步考证。

主办单位:新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