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洞在分宜县城北九十里地的操场乡上松村的一个山岗上。洞口比严嵩洞小些,高约四、五米,宽六、七米。洞内宽广开阔,不亚严嵩洞。洞顶、洞壁形态多姿的钟乳石,因未遭到破坏,加上有或明或暗的阳光照射,却比严嵩洞漂亮得多。洞内常有人去观览探索的地主,纵深约二百米,分上下右三洞。洞尾尚有大大小小的洞,这些洞伸展多深?整个洞究竟有多长?据两位村干部说,似乎谁也没试测过,因而也就不知道洞的淀粉浅,只听到老人说过,这洞可直通上高县的末山。关于这点,《分宜县志》上也有记载,但我认为有可能又似乎是。可能者,此洞临上高,与末山是一条线,且洞内终年异样不湫湿,水汽喷泻如雾。末山九峰山的崇福寺后有反滚滚泉流,常年潺(三点水加爰)不绝,洞的湿漉、云烟可能与此有关。说似乎不是,因据说洞内的流泉一般人天较大,澄波涌泻,往后便逐渐减小,最后只剩洞底湿润,云雾缭绕,如果直通末山九峰泉流,洞中的水,那会这样涌润悬殊呢?
步入洞口的上洞,进身约五六十米。上下左右朗阔,与严嵩洞的第一室相仿佛;上洞与下洞的衔接处,有石和钟乳一字横列,只左右留出两个口子,像扇靛青屏风,又恰似严嵩洞内的“萧墙”。所不同者,洞口上沿,有一扇绉折有致的钟乳石,像床帘,又似舞台天幕,一到洞口,便有身临佳境之感;然后以四十五度的斜坡迂回而下,约二、三丈,便到洞底,屏风前有二石左右对峙,高约二米,即象南京明孝陵神道旁的一对石狮或石象,镇守屏前,又亿二叟悄语互通声气,揖迎来宾。最奇特者,也是我所观溶洞没有见到过的,是在屏风左右的两个洞口,岚雾氲氤,像云絮,像炊烟,一缕缕,一丝丝,探头欲出,或留连反顾,在洞口徘徊、逸散。身临其境,如入仙岛蓬莱,幻想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仙男仙女,将腾云驾雾,体态飘逸轻盈,从这洞口联袂而出。
由屏风右洞口进入下洞。下洞较上洞低约三丈,更深淀邃,阴湫。洞天与四击满布峋嶙异彩、姿态各殊的钟乳,说是太公钓鱼、关羽读春秋、武松打蒋门神、瓜菜丰收、贵纪上吊,等等,却也俨然。在洞口旁石罅中溜出一路石粉,色灰白,其中杂以许多晶莹发亮的粉末,是透露此地有银矿的信息,还是别的什么呢?地质工作者可往一睹。在洞尾的石壁上,有由褐色石乳漾成的石幔,幔下有台,台上立有扁平小石,似羽扇纶巾的孔明;台前,又有高约二米、成椭圆形的白钟乳石,上下左右有直线条的、错落有致的无数条纹,把石分为千万高寸把、宽几分不等的小白石块,珠联璧合,玲珑耀光,煞是好看。如果把它与褐色石幔一起联系起来看,更是一幅金白辉煌的图画。在这石的对面石壁下还有一小洞,洞口高一尺多,宽数寸,俯瞰其中,有一撮高矮混杂的小石,有的挺立,有的斜倚偃蹇,道是八仙过海,倒也风趣有味。
煞具特色的,是从洞尾沿左壁而下的一路“石田”,有上十口,大的横竖七八尺,小的几寸,多边形的,田塍都是由岩浆蛇转而成的、厚分把的荷叶边,田底平坦,像今用水泥(上汤下皿)平的鹅卵石子路。这是天设地造,还是鬼斧神工?石田,别的溶洞也曾见过,从未见过这样美;有类似这样美的,也没有这么多,像萍乡长近四千米的孽龙洞只有一个。真是难得的洞府奇观。这奇观观尚为人们所赞叹,还成了附近人民预测、祈祷人寿丰年的场所。村干部告诉我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附近村庄男女照常要来游洞,在那日,齐着新衣彩衣,还携吃的,来这“石田”上放鞭炮,祈祷六畜兴旺,人寿年丰;还观察“石田”里有水没有,有,就是预兆丰年了。右洞,与上洞一字平列,但尚低洼上十米。在洞的一旁,一石突出,倾斜下泻,与洞底形成七、八为高的峭壁。在峭壁的顶端边沿,一石隆起,群众喻为母老虎背小老虎,俯瞰岩壑,倒也说的形象。岩壑如何?因阴翳泥滑,未曾涉足,且按下不表。
洞口上方的石壁上,刻有“桃源古洞”四个大字,柳体正楷,字高盈尺。此洞为何名“桃源”?说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据此而作的。因此,明末地质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来此洞浏览考察过。这个,无疑是好事者有意为此洞抬高身价。桃源洞是个开发较早的古洞,这可能是事实,从如下两首诗中便可窥见一二。南宋宝祜二年(公元1254年)陈浪颠泳该洞 诗曰:
秦人避乱桃源后,更着桃源在楚乡。
古往今来一陈迹,渔歌樵唱几斜阳。
眼前不见落花面,空里但闻流水香。
试捧寒泓漱牙颊,拟吞瑶屑不诗肠。
元朝文学家范德机诗曰:
天工凿混沌,地穴出(山加赞)(山加兀)。
阳气三冬变,阴风六月寒。
仙风携鹿到,神物护龙蟠。
旧迹悬岸上,年深字若*。
说“古往今来一陈迹”,说明桃源洞在公元1254年以前早就开发了。范说“旧迹悬岸上,年深字苦*”,指的是洞口上头石壁镌陈刻的诸诗篇,因久经风霜,已漶漫不清,好些字像被*(读完,削、剜的意思)掉了一样。这也说明洞的开发久远。那些诗刻,确实存字不多,那天我们在那里捉摸近了一个小时,隐诗连认认带估只辨出二十多个字。桃源洞开发较早这是无疑的,即使从陈浪颠到那里观摩算起,至今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主办单位:新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