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8年出生,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 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 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 年 (同治元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 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 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一生关注台湾
左宗棠为清代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平定天山南北路,力保新疆不失,其赫赫战绩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左宗棠一生重视经营台湾,对保卫、开发、建设台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任闽浙总督,关心台政
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三年多的任期内,对辖地台湾十分关心。
同治2年(1863年)4月,左宗棠在《复陈裁汰闽军并台湾等处军情片》中即表示他对台湾的关注。片谓:“台湾一郡为闽省外郛,譬犹锁钥,澎湖、厦门为钥,而鹿耳门、鹿仔港则通钥之窍也。鹿耳、鹿港两处无事则有所持,以无恐。”同年7月,台湾彰化发生戴春八卦会暴动,全台震动。署福建水师提督吴鸿源久不能破,左宗棠乃派福宁镇总兵林文察率部前往助剿。
左宗棠又致函福建巡抚徐宗干指示机宜,后来在台平乱各部军饷略有不继,时左宗棠在浙江的部队亦已数月未发饷,但鉴于台湾孤悬大洋,情形特殊,乃移浙饷济台,使台湾平乱工作无兵饷匮乏之虞。
同治5年(1866年)9月25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离任前,他选派最得力、最优秀的部属吴大廷、刘明灯分任台湾道员和台湾镇总兵。吴大廷“守洁才长、兼通方略”,是一位谦洁而有魄力的人物;刘明灯“谋通兼资,廉干而善拊循,质朴而通方略,”长期追随左宗棠作战,吃苦耐劳,战功卓著,为一位出色的武将。
同年10月5日,左宗棠上奏《筹办台湾吏事请责成新调镇、道经理折》,这个奏折,全面陈述了当时台湾政治、军理、吏治等各方面状况,提出了整治的办法,为左宗棠整治台湾的纲领文件,主要内容为:
一“戌防制”名存实亡,为台湾致乱七八糟根由。整治办法:1、恢复以前内地标营轮流戌台的旧制,台湾兵力不再依靠当地招募的游杂分子。2、提高道员的权力,重新设立道标,明确总兵受道员管制的规定。
二、水师有师无船,修船费照样报销为一大漏洞。台湾水师过去设有96条船,现已无一存者,而各水师营官仍然按照以前的定额报销大修小修之费,丝毫不能少,道员、总兵均不敢抵制。
整治办法:下令将修船费移作造新船和招募水兵之用,重建水师,俾名符其实。
三、各级官吏贪污成风,加剧台湾社会动荡。由于各级文武官吏贪污成风,对治安敷衍塞责,老百姓安全毫无保证,便纷纷结党自卫。加上不法之徒的操纵挑拨,常常发动族群械斗,民间结党多了,往往演为暴乱,故台湾有“十年一大反,五年一小反”之称。
整治办法:选派廉政精明的总兵、道员前往彻底整顿。道员、总兵以身作则,秉公办案,爱护老百姓,处处以身作则,工作勤勤恳恳,多体察民情,消除民众对官府的对立情绪。
四、政令不能运达番界,生番时出袭击居民,番地成为罪犯渊薮,为台湾社会的一大隐患。
整治办法:左宗棠认为,生番性虽野蛮,但性格单纯直爽,如果地方官能以诚相等,保护他们的利益和领地,当可相安无事。此外,关口通商以来,洋人游历内山(番地),如果官府不采取积极态度,强化对内山的治理,将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五、左宗棠认为:为稳定台湾社会局面,有必要建立官仓义仓,多储粮食。
清廷对左宗棠上述整治的方案表示赞同和支持,诏谓:左宗棠所奏各条“均属因时制宜之策,应予照办。”左宗棠整治台湾的方案获得“圣批”后,成为一段时期整治台湾的基本方针。
是年10月,吴大廷、刘明灯先后赴台履任,剔陋规,平冤案,肃清菲患,整饬武备,修造兵船,“视事两月,人心大定”。但由于继任闽督昊棠极端守旧,他和附和左宗棠在闽改革的反对派,对吴、刘多方掣肘,非难、迫使吴、刘先后辞职,整治台湾诸多举措中途废弃,左宗棠整治台湾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西征途中,惦记台湾
左宗棠接到陕甘总督的调令后,因在闽尚待处理的问题很多,奏准缓期起程,乃定于10月4日起程。他于3日入城辞行,福州士民绅商苦留数日,不得已改为10日起程。
左宗棠为维持闽省社会安定和海防,所部湘军大部留闽,只率3000人随行。此后台湾历次有警,皆由闽省调湘军前往增防,湘军成为台湾防卫力量中主要构成部分,直到台湾被日军占领为止。
光绪2年(1876年)正月,左宗棠奉旨返回北京出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兼管兵部事务,念念不忘东南海疆宝岛台湾,兹略述数理为例:
同治13年(1874年)日军侵台,左宗棠分别致函沈葆桢和总理衙门,据陈其抗日方略。
当年5月,日本以琉球贡船遇风漂至台湾南端,触礁沉没,船上人员54人被高士佛、牡丹两番社人民杀死为借口,派兵3000余人入侵台湾南部牡丹社区,建营房、修道路,企图侵占台湾。清廷派船政大臣沈保桢率大批船舰、兵勇赴台,授权相机行事。不久,办理清廷外交的总理衙门将日军入侵台湾事件通报左宗棠并征询意见。左宗棠复函总理衙门,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谓:台郡地形如梳,延绵千里有余里,均须严密布置......幼丹(沈葆桢)急宜增调步队劲旅......。水师人才须广为搜罗,以备缓急.彭玉麟李成谋而外,如杨岳斌之能用楚人,黄联关之有用粤人,皆其选也."
光绪7年(1881年)正月,左宗棠西征结束后,奉旨“以备朝廷顾问”,由新疆哈密返回北京,出任军机大臣兼管后总事务,成为清廷中枢决策人之一。他在处理繁忙的军政在计的同时,仍惦念着台湾。2月,他奏请清廷派政声卓著,勇于任事,敢于革新的刘璈任台湾道,以重新开创台湾的新局面,获清廷的批准。7月,刘璈率所部岳营赴任。刘璈任台湾道4年多时间,整顿营务,充实兵员,整饬政风,开山抚番,奖励教育,整理煤务、监务,并源节流,推进各项建设,划定防区,制订防御战略,使台湾政治、军事、防务大大前进了一步。
任两江总督,力主抗法
光绪7年(1881年)11月,左宗棠以大学士(宰相)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本着一贯的坐言起行、剑及履及的实干精神,锐意整顿海防、江防、整治吏治,改善民生,疏竣河道,时时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关心台湾的发展和防务。不久,法国占领越南河内,左宗棠采取一素列战备措施,精选能将,整饬军队,加强操练,重修或加强江防各处炮台,添船购炮,加强军队装备,亲自校阅江苏的湘淮水陆各军,研讨防守方略。
中法之战,出任闽台战区统师
光绪10年(1884年)春,中法战争逐渐波及闽台地区,闽台地区成为中法之战的另一重要战场。
7月18日。清廷任命大学士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穆图善、杨昌睿帮办福建军务。27日,清廷又令杨昌睿兼任闽浙总督。时在左宗棠已72岁高龄,且因常年征战,疾病缠身,但他本着一颗爱国之心,爽快地挑起了这项艰巨有任务。时上海出版的《申报》赞扬左宗棠谓“以闽防慷慨请行,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方之古名臣,曾为多让。”26日,左宗棠入宫向皇上请训辞行,随带亲兵数百人冒着骄阳酷署由北京起程南下。
8月13日,法军纠集10艘舰分攻基隆和淡水,因刘铭传撤守基隆、驰援淡水,法军不战而据基隆。
8月23日,清廷任命在湖南乾州原籍养病的前湘军水师名将、前任陕甘总督杨岳斌帮办左宗棠军务,率湘勇12营,由湘赴闽渡台御敌。
9月8日,左宗棠说服曾国荃会衔上奏朝廷,建议由南洋抽调兵轮5艘,北洋抽调兵四、五艘,在上海集中。通知杨岳斌迅速率所部湘军12营由武汉乘江轮东下,先抵厦门,然后由熟悉水手探明法舰行踪,直驶台湾偏僻小港乘虚登岸,增强台湾防御。
左宗棠此项建议立即获得清廷批准,但李鸿章以朝鲜发生事端为借口,未派兵轮南下。又因杨岳斌大队湘军不能赶到上海,遂改由吴安康(水师总兵,湖南沅陵人)率南洋兵轮5艘南下。12月7日遂至浙江石浦洋面,遭到9艘法舰的截击,被击沉两艘,余3艘避入港内,法舰则在港外围困。此次南洋兵轮南下虽然没有达到援台的目的,但吸引法舰北上,减轻了台湾我军的压力。
10月27日,左宗棠由南平乘船抵达福州。左宗棠座船行抵福州十余里的水口登岸,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在其行馆大厅上张贴一幅楹联,联曰:
数千里荡节复临,水复山重,半壁东南资保障;
亿万姓轺车争拥,风清霜肃,十闽上下仰声威。
左宗棠抵闽后,一面加强福建的防务,修复和加固闽江口南北岸炮台;在福州、泉州等沿海州县组建民众抗战武装——渔团,使闽海防海防务大为改观;一面组织兵员、饷械源源接济台湾。首先派其旧部,熟悉台情的杨在元(湖南宁乡人,曾两署台湾镇总兵)赴厦门协助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征调民船,摸清敌情,组织兵员赴台。又檄调其西征旧部青年将领王诗正率恪靖湘军3000余人,于12月下旬分乘渔船趁夜暗渡,在台湾中部笨港、偏港等处登岸。这支久经战阵,训练有素的生力军抵台,大大加强了台湾的防御能力。后来这支湘军参加翌年正月18-23日的月眉山血战,给法军以沉重打击。
在左宗棠的周密部署下,各路援军纷纷抵闽,并相机渡台,闽台地区大军云集,士气大振,法军在台北鸟嘴峰、月眉山屡攻受挫,闽省各口岸又壁垒森严。由于清廷的腐败和李鸿章的妥协外交,在中方颇为有利的形势下,却签订了断送越南宗主权的屈辱条约。
台湾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使台湾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台湾的政治机构不足应付非常事变,左宗棠认为台湾有立即建省的必要,以增强台湾的应变能力,以增强中央与台湾的联系。光绪11年(1885年)7月,左宗棠上奏清廷,建议台湾建省。当年10月1日,清廷诏令台湾建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省首任巡抚。
光绪11年(1885年)7月27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任所,终年73岁。他临终这前,口授遗疏谓:“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鞑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福州“全城百姓一闻宫保噩耗,无不扼腕,皆谓朝廷失一良将,吾闽亦失一长城。”黎培质作挽联云:
生不愧武侯,整师五万里,电掣雷轰,手挈边疆归版籍;
殁犹思破敌,遗表数百言,风凄雨泣,魂依大海撼波涛。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