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优势产业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11-12-06 09:20:14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为促进我省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支撑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趋势与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趋势

  新能源是指化石等传统能源之外的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共吸引投资1400亿美元,占能源领域投资总量的56%。太阳能、风能产业高速发展,年均增长40%。生物质能源已被欧美等国家列入国家能源战略。核能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投资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900万KW,是世界第三大装机国。生物质能源取得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成果,燃料乙醇生产和应用排在世界第三位。核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共有11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910万KW。智能电网已进入试点阶段,2011年将进入全面建设。农村新能源推广成效显著,3050万户农户用上沼气池。

  (二)我省产业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新能源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资源、装备制造、科研开发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新能源资源丰富。风能经济可开发量约10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属于资源中等区,太阳能利用主要原料硅蕴藏量达2亿吨以上,且品位较高。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总量约3150万吨标准煤/年,纤维生物质资源年产5000万吨。已探明铀矿储量26万吨,居全国前三位。铀矿石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国内重要的核燃料基地。

  二是产业基础较好。全省新能源相关企业100多家,2009年实现增加值75亿元。培育形成了中电科技48所、湘电集团、南车时代、南车电机、衡阳特变、长高集团等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太阳能电池形成500MW产能,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居全国第一,产业链全线拉通。2兆瓦以上风机产能及配套能力全国第一,株洲时代是国内唯一掌握整机控制系统的厂商,时代新材是我国南部最大的叶片产业化基地。特高压输变电、智能配电和用电优势明显,特高压电抗器、变压器、开关设备、智能电表终端等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一批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多个。风电叶片制造技术、燃料乙醇制备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光伏装备制造技术、彩色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兆瓦级直驱永磁发电装备制造技术、核工程及铀矿开采技术、特种变压器制造技术、能源计量及智能电网设备制造技术等居国内领先。

  四是市场前景广阔。我省是化石能源资源匮乏省份,人均装机和用电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09年我省电力总装机2743万KW,水电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90%,大部分电煤需从省外输入。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一次能源缺口12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达60%左右,农村新能源需求潜力巨大,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当前,我省新能源产业也存在诸多制约瓶颈:

  一是整体规模偏小。风电装备制造上下游间缺乏配套,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发展速度缓慢。核能发电属于空白,核电装备用管道、泵、输变电设备等尚未进入主流供应商行列;生物质能源利用程度还不高;智能电网及其它新能源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风电的电控系统、主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还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制备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第三代核电堆型AP1000技术处于引进消化阶段,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是制约瓶颈;秸秆集储、高效降解糖化发酵等生物质能源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三是人才与资金制约。新能源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科技领军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新能源产业属于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资金投入不足,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鼓励性政策也不健全,制约了新能源产业化进程。

  二、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按照“创新引领,高端发展,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的思路,以新能源装备高端制造带动新能源开发应用,形成以风能、太阳能为核心,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为重点,智能电网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努力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坚持高端发展。以高端制造为重点,推进风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装备制造产业化,带动新能源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产业化。

  坚持政府引导。完善规划、政府采购、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等政策,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坚持示范带动。启动一批新能源产品示范、应用和推广工程,加快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进程,培育新能源产品的市场,推进新能源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其中:太阳能产业120亿元,风能产业1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30亿元,核电产业2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20亿元,地热能及其它新能源产业1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2个,过50亿元的企业3-5个。建设3-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0-15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申请发明专利500件,制定一批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15-20%,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5-10%。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其中:太阳能产业240亿元,风能产业2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60亿元,核能产业4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40亿元,地热能及其它新能源产业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企业1-2个、过500亿元企业2-3个,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35%左右。

  三、发展领域

  根据我省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太阳能光伏及光热发电、智能电网等产业,积极发展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鼓励农村节能减排与生物质能利用转化,突破关键环节,发展高端产品,做强优势产品,打造新能源产业完整产业链。

  (一)风能

  按照“整机带部件,示范促应用”的思路,以风能装备制造为重点,加快风能开发利用。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电整机等高端产品,打造材料→叶片、轴承、主齿轮箱等配套件→变浆偏航系统、整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整机→风能发电的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重点企业

  整机:湘电集团(多兆瓦直驱式风力发电整机)、南车时代(双馈式风力发电整机)。

  零部件:时代新材(叶片)、湘电铁姆肯(主轴承)、中南传动(变浆偏航)、江麓机电(变浆偏航)、南车电机(风力发电机)。

  示范风力发电场:郴州仰天湖、邵阳南山。

  (二)太阳能

  按照“突出光伏制造及应用,发展光热发电装备制造”的思路,着重打造太阳能级硅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装备制造→光伏发电逆变装置→光伏系统集成的光伏产业链,以及材料→控制器零部件→控制器→发电机→太阳能热发电的产业链。

  重点企业

  光伏制造及应用:中电科技48所、益阳晶鑫、神州光电、华磊光电、衡阳共创、新曦电子、三升光电、衡阳樟树等。

  光热发电装备制造:湘电集团(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机)、华南光电(光学器件)、有色控股(热发电相关材料)等。

  (三)核能

  按照“核能应用为主、核电辅助装备制造为辅”的思路,重点实施一批核电站建设项目,带动核电用泵、阀、电缆、输变电装备、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核资源开发→核能开发→核电辅助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的核能应用及辅助装备制造产业链。

  核电辅助装备制造重点企业:湘电长沙水泵(核级泵产品)、衡阳特变(核电机组主变压器)、衡阳钢管(核级管道)、衡阳272厂(铀矿采冶、铀纯化)等。

  建设的核电站:中核集团桃花江核电站等。

  (四)生物质能

  按照“应用带动制造”的思路,重点发展生物质燃料和发电产业,带动气化炉具、锅炉、发电设备等生物质能源利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打造生物能源专用植物育种→能源专用植物规模化种植→生物质能源制造→生物质能源应用的生物质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重点企业

  迅达集团(生物质能燃气灶具)、金山实业(生物质能燃料乙醇)、三木能源(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中和能源(生物柴油)、海纳百川(生物柴油)、凯迪控股常德基地(生物质发电)等。

  (五)地热能

  按照“制造带动应用”的思路,重点发展地源热泵机组制造、建筑地热供暖应用,扩大地热能的应用,打造地热能利用设备关键部件→地热能关键装备→地热能应用的地热能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重点企业

  凌天科技(小型地源热泵)等。

  (六)智能电网

  按照“突出并网发电、发展储能产品”的思路,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及并网服务业,打造关键零部件→智能电网设备→并网储能系统→智能电网服务→智能电网变电站→电力应用的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重点企业

  衡阳特变(特高压变压器)、时代电气(控制器和逆变器)、长高集团(高压和超高压开关)、威胜集团(智能电表及智能用电终端)、衡阳南方互感器(互感器)、比亚迪(储能电站)、金杯电工(高性能电力电缆)、省电力公司(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331厂(分布式燃气发电机)等。

  四、重大工程

  围绕我省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的需要,重点实施科技创新、装备提升、应用与示范、基地建设等四大工程。

  (一)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搭建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掌握核心技术,跟踪前沿技术,提升新能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新能源及关联领域的重点学科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湘电风力发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风电装备制造、光伏制造、生物质能、智能电网及并网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省级氡重点实验室及省级核资源与核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省级分布式发电系统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级智能电网工程(重点)实验室。组建风电装备测试与检测中心、放射性环境评价与检测中心、生物质液体燃料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国家风电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省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省级生物质能源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装备提升工程

  加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及高端产品,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新能源装备制造成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

  风电装备制造。依托湘电集团、南车时代等企业,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整机,开发大容量海上风力发电机。依托湘电、南车电机、中南传动、江麓机电、时代新材、湘电铁姆肯等企业,重点发展超大内孔风能轴承、超大型叶片、齿轮箱、变流器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件。依托中科恒源等企业,发展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组、离网型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光伏及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依托中电科技48所、神州光电、华磊光电、新曦电子等企业,在已建成5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能的基础上,建设3000MW太阳能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重点发展环保型高纯硅材料、高转换率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LED外延片/芯片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大功率光伏逆变器、太阳能LED供电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等产业。依托湘电集团、湖大华龙电气、湘潭电机、时代电气等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器等产品。

  核电辅助装备制造。依托湘电长沙水泵、湖南耐普、株洲天桥起重机、衡阳钢管集团等企业,以泵、阀、容器为重点,发展核电站2, 3级泵及常规岛和BOP循泵、凝泵等配套泵,发展核泵电机、蒸汽机主轴承、高温高压阀门、主管道、鼓风机、变压器、电缆、中大型桥门起重机等核电机组相关设备。依托711矿、272厂等企业,重点发展铀矿采冶、铀纯化等。

  生物质能制造。依托迅达集团、三木能源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燃气灶具、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等产品,依托金山实业、中和能源、海纳百川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产品。

  地热能装备制造。依托湖南三锦、凌天科技、亿利达等企业,重点发展空气能热水机组、小型地源热泵等产品。

  智能电网制造。依托比亚迪、长沙电力电缆、湘电、湖大科技园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电动车并网储能系统、智能化储能电站装置、大规模电池储能变电站及智能电网配套设备和产品。依托特变电工、威胜电子、长高集团、南方互感器、金杯电工等企业,重点发展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流及电压互感器、110-500kv封闭式组合电器、智能型变压器、智能配电系统、智能计量系统、智能用电终端、智能型高低压成套电器装置、地埋式变电站成套设备、高温超导传输电缆、IGBT半导体器件等。

  (三)示范应用工程

  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扩大装机规模,提高新能源供给比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为建设两型社会奠定基础。

  风能示范应用。重点在洞庭湖区、湘南、湘西山区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风电场。建设好郴州仰天湖(5万千瓦)示范风场,加快建设岳阳君山(5万千瓦)、益阳沅江漉湖(15万千瓦)、常德目平湖(15万千瓦)、邵阳南山(5万千瓦)、永州江华(10万千瓦)、怀化雪峰山(5万千瓦)、娄底大熊山(5万千瓦)和湘西八面山(10万千瓦)等风场。扶持电网薄弱或资源适度的地方,开发微型离网式风电站(以蓄电池储能),解决基本生活用电。实施中小型风光互补示范工程,选择城市主要道路、著名风景区等地点,安装风光互补LED照明灯,无电地区推广使用风光互补电源。

  太阳能示范应用。依托中电科技48所等单位建设运营128兆瓦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依托保靖友丰锰业等单位建设20MW光伏离网发电建设工程,支持衡阳10万千瓦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项目。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5万千瓦,完成全省6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道路照明项目,总容量5万千瓦。实施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动太阳能光伏并网在建筑物上的应用。实施国家“十城万盏”LED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在长沙、湘潭、郴州等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和城市景观区等公共场所,推动太阳能LED产品的应用。

  核能示范应用。抓住国家启动内陆地区核电建设的机遇,重点建设中核集团桃花江核电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1000MWe,保证一期2×1000MWe在“十二五”初开工建设。加快启动中电投小墨山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规划装机容量6×1000MWe,争取一期工程2×1000MWe在“十二五”取得批准并开工建设。抓紧常德核电项目、株洲核电项目、衡阳核电项目、郴州核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力争2015年前列入国家规划。

  生物质能示范应用。在益阳开发区、南县、澧县、临澧、屈原、祁东、双峰、隆回、安仁、茶陵、汉寿等地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厂。重点支持常德30MW生物发电项目。依托金山实业、永大生物能源、沅江安华等企业,发展生物质燃料乙醇、石木炭秸秆能源等,建成100万亩燃料乙醇原料基地。依托中和能源、湖南金德意、湖南中和、永顺天泽、湖南古杉集团等企业,建设20万亩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形成年产5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制基地。积极推广生物气化技术,发展沼气发电项目,加强秸杆气化、用户沼气等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在长株潭“3+5”城市群选址建设垃圾发电项目,鼓励使用添加了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车用燃油。

  地热能示范应用。加快热水圩地热田综合开发。发展高科技温室立体种养殖,开发疗养旅游项目。选择高温地热区,开展勘探和资源评价,开发地热发电项目,发展地热供水与取暖。积极开发利用宜章、慈利、桃源、龙山、永顺等地区分布在城镇附近且资源丰富的地热资源。

  (四)基地建设工程

  在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产业集群。

  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依托湘潭高新区、株洲高新区等地区建设风电装备制造专业园区,培育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及控制系统、轴承制造、齿轮箱制造、高性能复合材料叶片等零部件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光伏及光热发电装备产业基地。在长沙、衡阳等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在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区,建设太阳能热发电装备产业基地,培育太阳能热发电装备产业集群。

  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在长沙、衡阳等地区,建设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培育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生物质能产业基地。在长沙、湘西自治州、永州、岳阳等地建设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产业基地,打造油料植物选育、规模化种植、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生产、生物柴油及燃料乙醇应用等产业集群。

  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区建设智能电网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培育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省主要领导挂帅,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财政厅、省委农村部(省政府农办)、农业厅、建设厅、环保厅等部门参与的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相关部门分管新能源工作的负责人作为办公室成员。

  (二)加强自主创新

  整合现有新能源领域技术资源,将新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我省各类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新能源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化专项,加强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提高我省新能源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我省新能源相关科研设施的共享。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对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对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持的领域,对新能源产品给予补贴,对新能源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开展BOT项目融资试点。鼓励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的发展。支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发行公司债券和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

  (四)加强政策扶持

  省政府出台《湖南省新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标准》、《湖南省新能源建筑应用管理条例》、《湖南省新能源应用财政补贴管理办法》等法规,推进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带头利用新能源。完善财政支持和政府采购政策,制定合理的上网电价及补贴政策、新能源产品和节能产品消费补贴政策等。

  (五)完善产业配套

  鼓励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下游产品和高端产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积极扶持新能源产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促进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联系,鼓励省内配套。完善区域物流、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型产业服务体系。

  (六)强化智力支撑

  加大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对外引进人才的单位由省政府给予奖励,并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化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高等院校新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培养工程技术类本科、研究生人才,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