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9〕19号)、《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余府发〔2009〕42号)精神,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我市光伏、节能减排设备、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现代农业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制定《新余市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2012年)》,内容包括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思路、发展任务、发展措施,明确了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三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该规划已经市七届人民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明确职责,为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在市“543211”科技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下,由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农业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全力实施我市5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快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提升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大力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最优环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开展上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对重点项目进行对口帮扶、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依法查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加重企业负担的各类案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新余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2010年–2012年)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余府发〔2009〕42号)精神,加快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2012年。
一、发展基础
目前,我市共有已注册光伏企业20家,投产企业13家;在建光伏产业项目19个,总投资642亿元,已完成投资204亿元;已形成硅片2000兆瓦、硅料产能6500吨、单晶硅产能2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500兆瓦的产能。2009年,全市光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1.7、62.4亿元亿元,分别增长9.5%、22.0%;新签约光伏产业项目20多个,计划总投资150亿元以上。预计2010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亿 元。随着江西赛维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依托硅片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了硅材料提纯、太阳能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太阳能应用产品等一大批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基本形成了“硅料—硅片—配辅料—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已落户我市,国家 光伏质检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2009年,科技部批准江西赛维公司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江西赛维公司已成功申报专利37项,其中10项已获授权。江西瑞晶公司等企业也在全力筹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我市已被列入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并编制了《新余市太阳能屋顶计划实施方案》和《新余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全市已列入“金太阳”工程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6个,总容量11.19兆瓦,获得专项补助资金5000万元;启动了100个 光伏产品应用示范村、城市太阳能屋顶发电计划等应用示范项目。这为光伏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表现在:光伏专业人才缺乏,需求量猛增,存在供需矛盾;光伏企业普遍处于加大投入期,融资压力较大;光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企业发展;国内市场开拓不足。
二、发展思路
㈠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世界光伏技术日趋成熟、光伏产品市场爆发性增长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光伏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速度领先、技术领先、规模领先”的发展理念,推动光伏产业做大做强。
㈡基本原则。按照“突破上游、做大中游、集聚下游、扩大应用”的原则,以多晶硅料、多晶硅片生产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全力打造世界著名的光伏产业基地,引领全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发展。
㈢规划目标
1.规模目标。到2012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利税总额280亿元。
2.产能目标。到2012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为多晶硅料4万吨、多晶硅片7吉瓦、晶硅电池7吉瓦、组模件5吉瓦。
3.项目目标。2010年—2012年,组织实施光伏产业重点项目20个以上,完成总投资500亿元左右;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以上,其中过五百亿元核心企业1家,过百亿元企业5家;引进一批光伏产业配套项目。
4.应用目标。建设光伏发电景观灯示范街、光伏发电示范小区、光伏发电应用主题公园、光伏发电示范广场、光伏发电企业应用示范点;选择一批企业建设20~100千瓦光伏发电机组作为补充电源;在城市主要街道设置太阳能信号灯;启动全市“百个光伏发电屋顶”计划。
三、发展任务
㈠发展方向
1.项目带动。充 分发挥我市的硅料、硅片资源优势,突出产业招商,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比较完善又独具特色的光伏产业体系。重点引进一批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及终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做大主业;引进一批蓄电池、逆变器、电池线等光伏发电系统配套项目,做强配套产业;引进一批坩锅、粘合剂、氮化硅、切割浆料等硅片生产耗材生产 企业,做优辅业。
2.科技带动。高纯硅材料生产技术方面,加快消化吸收改良西门子工艺技术,开展物理法高纯硅材料生产成套技术产业化研究,加大对单晶硅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研发力度,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技术。硅片加工技术方面,重点发展硅基太阳能薄膜电池,开展降低硅片切割厚度技术攻关,降低材料消耗;努力突破光电转换效率技术瓶颈,力争商业化电池板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0%。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方面,进一步提高组件封装技术水平,密切跟踪薄膜晶硅电池及组件、非晶硅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等前沿技术走势,加快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生产技术方面,依托中材集团、吉阳恒基等企业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展高纯硅还原炉系统、氢化系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以及全过程自动化 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太阳能组件托架、石英埚、石墨坩埚、专用超强玻璃等配套产品。
3.示范带动。 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光伏产品应用,将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大范围应用太阳能产品示范城市。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政府适当补贴的办法,继续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和科普功效的光伏产品示范应用工程,引导全社会普及应用光伏产品,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㈡发展重点
1.切实抓好项目建设。把 加大投入、做大总量作为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上项目,全力以赴抓项目,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建立健全光伏产业项目定期通报制度和协调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进服务工作,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支队伍常驻企业,为企业提供 “全天候妈妈式”服务,保证高强度、快节奏推进项目建设。
2.着力打造特色基地。按照 “产业分工、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光伏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硅材料提纯、多晶硅铸锭和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照明、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及氮化硅磨料等特色产业基地,将我市打造成为光伏产业终端应用产品及关联产业的主要聚集区,提高光伏产业的协作配套 能力和产业集中度,降低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
3.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江西赛维公司、江西瑞晶公司、升阳光电公司、江西中材公司等重点光伏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重点光伏企业绿色通道”,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光伏企业集聚,促进重点光伏企业加速裂变扩张,推动全市光伏产业整体实力加快提升。
四、发展措施
㈠设立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从全市光伏企业产生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中集中20%的资金,并广泛吸收社会其他资金,设立新余市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滚动使用,主要用于支持光伏企业的项目建设、人才培训、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
㈡给予政策扶持。一是光伏企业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新余市加快经济发展优惠办法》(余府发〔2008〕31号)67条有关规定奖励给光伏企业,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光伏企业项目建设(外商投资光伏企业在享受完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后,再由收益财政将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按50%延长三年奖励给企业)。二是统筹安排光伏产业发展用地,规划光伏产业发展预留用地,光伏企业发展用地优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督促光伏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保障光伏企业电力供应,优化电网规划,加快推进输变电能力建设。四是配套解决光伏产业发展用水需求,专项建设光伏产业生产生活、消防、常温循环供水设施,积极引导光伏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五是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制约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物流运输瓶颈。
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大量引进境内外资金,借资借力发展我市光伏产业。筛选一批绩优项目,引导信贷资本投入。通过BOT、 项目信托、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实现商业化融资。积极争取设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光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完善光伏产业风险投资和担保融资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合股、参股光伏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光伏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募集建设资金。大力扶持一批光伏产业高新技术项 目,并积极争取国家、省高新技术专项资金。
㈣制定产业标准。大 力支持我市重点光伏企业建立国家级光伏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鼓励我市重点光伏企业通过举办高规格学术会议、联合行业内的主要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和学术机构组成标准联盟,成立光伏产业标准化工作制定小组,主导国家、国际光伏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将我市光伏企业的相关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为我市光 伏产业发展争取有利的利益分配格局,确立我市光伏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新余市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规划
(2010年-2012年)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余府发〔2009〕42号)精神,加快我市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2012年。
一、发展基础
风力发电方面,全球的风力发电产业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我国连续5年实现100%增长。到2020年,全球和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12.6亿千瓦和1.5亿千瓦,约为2009年的7.8倍和6.6倍。风力发电市场巨大,风力发电设备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我国对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发展还制定了包括特许权招标、电价分摊、财税扶持等优惠政策。江西力德公司的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成立了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德风电研究所,参与了风力发电机组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国家标准制定。余热发电方面,我国现有约50多万台工业锅炉、大量的热电站和工业窑炉,余热资源量大,余热发电潜力巨大。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突破了低品质热能无法回收发电的技术瓶颈,据预测,螺杆膨胀发电机组国内市场可投放容量在100万台套以上,潜在市场规模在1万亿元以上,而国际市场则是国内市场的10倍,市场空间巨大。余热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既节能又减排,属国家鼓励发展产业。江西华电公司的螺杆膨胀发电技术达到低品质热能发电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我市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我市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技术优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产业规模偏小,企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对接不够。
二、发展思路
㈠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增强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促进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㈡基本原则。科 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推动产业合理布局,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促进集约发展,打造整体优势。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市场环境,正确引导产业发 展方向。
㈢规划目标
1.规模目标。到2012年,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利税8亿元;螺杆膨胀发电机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利税20亿元。
2.结构目标。按照政策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积极引进和推动整机生产企业与部件生产企业、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形成专业化基础上的合理分工。到2012年,培植1个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2-3个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培植1个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2-3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5-8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螺杆膨胀发电设备制造企业。
3.产业链目标。到2012年,在基本形成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产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风力发电设备产业链,建成国家永磁风力发电机生产基地。快速做大螺杆膨胀发电机整机生产 规模,推动螺杆转子加工中心、螺杆膨胀动力机本体加工中心、调速装置、电气控制、工质换热系统、冷却润滑辅助系统和设计施工安装等七大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螺杆膨胀发电机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螺杆膨胀发电机组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螺杆加工生产基地。
4.技术目标。力争到2012年,依托江西华电公司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 “省级螺杆膨胀动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德风电研究所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的稀土永磁电机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科技人员培训中心,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风力发电核心设备。
5.应用目标。到2012年,完成产出兆瓦级风力发电机1000台;完成螺杆膨胀发电机装机3000台(套),装机容量90万千瓦,年节约用电63亿度、节约标煤216万吨、减少CO2排放510万吨。
三、发展任务
㈠发展方向。
1.加快产品研发。积极开展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零部件研发,加大对螺杆膨胀发电机整机及其配套的调速装置、工质换热系统、水冷系统、油冷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润滑设备、壳体铸锻加工等产品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2.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产业裂变扩张,促进全市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快速集聚和全面提升,形成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3.带动配套产业。按照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功能划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优势技术研发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平台,辐射带动分宜县、渝水区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㈡发展重点。
1.加快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龙头企业扩能增产,力争到2012年,江西力德风电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工业增加值6亿元、利税4亿元;江西华电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利税6亿元。
2.加快发展本地配套企业。整合市内信达长林、威奥锻造、郑氏工程、分宜驱动桥、普田特钢等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配套产品生产企业资源,实现配套产品生产本土化,带动本土配套企业加快发展。
3.加快做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生产烘箱、定子绝缘能力检测设备、发电机、减速机、调节阀等重要零部件的产业配套企业,到2012年,力争全市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形成年产1000台的产能,同时,配套形成叶片、塔筒、变流器等主要零部件各1000套的产能;螺杆膨胀发电机产业形成3500台(套)螺杆膨胀动力发电机整机的产能,配套形成螺杆转子、机壳体、调速机、调速控制装置、发电机等主要零部件各3500套的产能,各类铸锻加工件35万吨的产能。
4.加快节能减排设备推广应用。鼓励市内企业进行余热、余压发电,并给予资金补助;鼓励和引导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建设试验性风力发电场,协助其参与国内外风场建设。同时,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整机生产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分工协作。
四、发展措施
㈠加大政策扶持。加 大对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将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项目及时纳入全市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发展要素供给;加快对各类投资主体研发节能减排成套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项目的核备;提高对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项目及新引进配套项目的财税奖励、应用补贴、参展补助标准。
㈡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收民间资本、推动企业上市、发行信托产品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企业资金瓶颈。
㈢强化人才支撑。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企业引进和培养一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落实再就业配套资金,对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给予补贴;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业技术工人。
新余市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2010年-2012年)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余府发〔2009〕42号)精神,加快我市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2012年。
一、发展基础
截止2009年底,全市非金属新材料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其中,江锂公司锂盐产品产能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江西中材公司生产的石英陶瓷坩埚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并生产出了世界最大的1100型超大尺寸坩埚。2009年,全市锂盐产能约1万多吨,共销售各类电池级碳酸锂约1900吨、石英陶瓷坩埚约1万只、高性能水泥100万吨、再生改性橡胶2万 吨。我市的江锂公司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人才优势;江西中材公司的母公司中材集团是全球知名的高品质非金属材料供应商、世界一流材料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是我国唯一在非金属材料行业拥有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的企业集团;江西赣锋锂业公司拥有国内外全套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产品质量 已通过ISO9001:2000版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东鹏化工公司是世界独家工业化规模生产铷盐产品的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铯盐产品生产企业。新余富邦、新王龙等公司也拥有国内领先技术,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世界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其辅料产业的关键配套材料—非金属新材料提供了旺盛的市场需求;锂盐作为我市 非金属新材料的主要产品之一,其市场需求量以每年15-20%的 速度增长;其它非金属新材料产品如新型复合材料、改性纳米碳酸钙、反光材料等,凭借其极佳的性价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市金属新材料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良好的企业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尚未达到与光伏、钢铁等产业相匹配的产业规模;根据现有产能规模,按现行可 比数据测算,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产业层次有待提高,产业链仍不完整,精加工企业偏少。
二、发展思路
㈠指导思想。深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突破工业三千亿、建设新型工业城”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强做优为目标,以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速技术创新,提升深加工能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特色鲜 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非材料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做大做优做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
㈡基本原则。科学整合资源,以发展规模经济为重点,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坚持自主创新,支持优势技术、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发展,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推动节能减排。
㈢规划目标
1.规模目标。到2012年,全市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
2.产能目标。到2012年,全市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产能:锂盐:2.5万吨,硫酸60万吨,石英陶瓷坩埚20万只,氮化硅磨料3万吨,氮化硅涂层粉30吨,原油减阻剂1万吨,新型复合模板10万平方米,改性再生橡胶2万吨,高性能水泥100万吨。
3.项目目标。2010年—2012年,组织实施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40亿元左右。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
三、发展任务
㈠发展方向
1.加强技术创新。以江锂公司、江西中材公司为核心,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研发队伍,以先进技术引领非金属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2.延伸产业链。引进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采用当今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非金属新材料产品生产工艺、设备进行改造,实现增量、提质、降耗、增效,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总产量与销售额。
3.拓展产业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我市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领域,增加非金属新材料产品品种,主攻复合材料、白炭黑等新领域。
㈡发展重点。围绕打造具有较强实力的非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和完善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大力引进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产企业,积极扶持生产光伏配套产品、特种水泥、建筑材料、能源材料、薄膜材料、粉体材料等产品的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提升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
四、发展措施
㈠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起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支持非金属新材料企业上市,积极引入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力争到2012年实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收合作投资和社会投资。
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安排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用地,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关用地指标单列;切实保障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电力供应,提前做好相关的电网和电源点规划;着力解决我市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物流瓶颈,加快提升我市铁路、公路运输能力。
㈢加强人才保障。根 据产业需要,围绕企业需求,大力培养、引进各层次人才;依托市内院校,面向产业一线,培养一大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为引进的高层次光伏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在住房、医疗、待遇、就业、入学等方面提供最优惠的政策;由财政对用人单位选派高层 次人才到国(境)内外学习、培训给予补贴。
新余市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2010年—2012年)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余府发〔2009〕42号)精神,加快我市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2012年。
一、发展基础
截止2009年底,全市金属新材料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35家以上,2009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4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新钢公司2007年成功上市,2009年产钢6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名列“ 2009 中国企业500强”第 193 位、“2009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 96 位。依托新钢公司资源优势,新华公司、新钢板材、永盛矿冶等一批钢铁加工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骨干企业。重点企业江锂公司是我国湿法提镍技术领先企业,产能规模居国内前三位;赣锋锂业是我国金属锂行业领军企业,2010年成功上市。目前,我市金属新材料产业可生产中厚板、线材、螺纹钢、电工钢等多品种、多规格的普钢和特钢产品,拥有一批质量好、等级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江西省名牌产品6个。新钢公司的船板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新华公司的铝包钢产品产能居全国第一,钢绞线产品产能居全国第二;永盛矿冶是全国最大的钒铁合金生产企业之一。我市金属新材料企业投资强度也不断加大,一批技改扩建项目相继实施,其中新钢公司总投资126亿元的三期技改项目已大部分投产,年新增薄板生产能力300万吨;江锂公司正在新上年产3万吨电解镍生产项目;赣锋锂业充分利用上市融资的有利时机,正在加紧扩大产能。同时,我市共有钢铁工人3.5万 人以上,市内冶金类技术学院及其他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可为金属新材料行业输送近万名技工;江锂公司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湿法提镍技术人才聚集地,赣锋锂业拥有一批金属锂及其制品生产技术的领军型人才。我市金属新材料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但在加快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市物流运输 水平未达产业发展要求;根据现有产业规模,按照现行可比数据测算,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产业链还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发展思路
㈠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突破工业三千亿、建设新型工业城”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深加工能力,做强龙头,做大板块,做优品牌,做活辅业,推动金属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㈡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调节和推动作用,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坚持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㈢规划目标
1.规模目标。到2012年,金属新材料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利税总额150亿元。
2.产能目标。到2012年,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产能:成品钢材1200万吨、电解镍产品3万吨、金属锂1000吨、金属钨1000吨。
3.项目目标。组织实施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2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约270亿元。为延伸产业链和加强产业配套,积极引进一批钢铁深加工、电解镍深加工等重点项目。
4.节能减排目标。到2012年,金属新材料产业吨钢综合能耗0.6吨标煤、吨钢可比能耗0.58吨标煤、吨钢耗新水6吨以下;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达到 1.24吨标煤/万元以下;余热、余气、余压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以上,主要企业实现电力50%以上自供;钢渣、铁渣、沸腾炉渣、镍渣等工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其中重点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组织实施9个以上重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8亿元。
三、发展任务
㈠发展方向
1.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努力把新钢公司建成千万吨级全国特大型优强钢铁企业,把江锂公司打造成世界领先的湿法提镍企业,把赣锋锂业打造成世界一流、国内第一的金属锂生产企业。依托新钢公司、江锂公司、赣锋锂业等核心企业资源优势,着力做大新钢板材、新良特钢、中冶南方电工钢等企业,使其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骨干企业。同时,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重组,组建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着力打造产业基地。全力打造船用板、电工钢、金属制品三大精品基地、电解镍生产基地以及金属锂生产基地,重点将渝水区良山、袁河工业基地打造成全国系列板管精品基地、华东带钢和钢丝产业基地,把分宜工业园打造成全国电解镍产业基地,积极引进一批下游产品至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落户园区,延伸产业链,加快做大做强产业基地。
3.积极开展科技研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科技研发水平,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先的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增产增收;主动跟踪和开发前沿技术,提高全行业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4.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节水、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能源、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积极采用铁水预处理、活性石灰炼钢等技术,降低钢铁料消耗;推广高炉余压发电、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增强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回收利用能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㈡发展重点。钢铁方面,依托现有中厚板优势,大力发展管线钢、高强度船板、欧标容器板、压力容器板等品种板,提高产品品质,扩大产能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发挥现有钢管、卷带技术优势,加快开发大口径、高品质无缝钢管、400-800毫米中宽带热轧、冷轧卷带和不锈钢卷带等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加快建设冷轧薄板项目, 发展以热(冷)轧薄板为主要原料的电工硅钢薄板、涂镀层钢板、优质碳素(合金)结构钢薄板、不锈钢薄板等深加工产品;围绕铝包钢线、光面预应力钢绞线两大优势产品,进一步扩大钢丝绳、钢绞线等产品产能。电解镍方面,充分发挥我市电解镍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不锈钢及其制品、镍基合金钢、高 镍合金钢、镍基合金、镍铬合金等高新镍基材料,加快镍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重点做大做强下游产业。钨方面,重点引进钨精粉、超细钨粉、碳化钨粉和硬质合金等钨材精深加工项目,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产品优良品率,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发展措施
㈠强化政策保障。通 过重组、改造等方式开发利用原有土地资源,规划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用地,注重集约用地,发挥最大效能;大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新水消耗,加强污水治理;支持资源经营企业发展,保障生产原料供应;尽快制定科学供用电规划,加快输变电管网设施建设,确保电力有效供给;鼓励企业采用高炉余压发电,减少电 力外购,争取国家节能奖励资金。
㈡提高物流能力。大力提高铁路运力,加快畅通公路运输,积极争取水运开发,努力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扶持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金属新材料物流基地。
㈢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资产优良、成长性好、条件成熟的企业包装上市;加强政银企合作,筛选绩优项目吸引信贷资本;增强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信用担保能力,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
㈣加强行业管理。组 建新余市金属新材料行业协会,为企业共商发展方向、开展关联交易提供平台;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类项目,逐步淘汰落后工艺、产品和技术;加强矿山资源开采综合整治,依法取缔无证非法勘查开采行为;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察,对新上项目进行节能审计和评估;组织开展重点耗能企业和污 染源专项检查,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新余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0年—2012年)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543211”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余府发〔2009〕42号)精神,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2年。
一、发展基础
粮食加工稳步做强。目前,我市粮食播面稳定在145—150万亩之间,总产保持在60万吨左右,粮食加工形成了百万吨综合生产能力。新余蜜桔独具特色。目前,我市新余蜜桔种植面积达8万亩,仅2009年新余蜜桔就新增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量3万吨。夏布产业发展迅速。分宜县是中国夏布之乡,目前全县苎麻种植面积达6.3万亩,占全省苎麻面积的18.2%,夏布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生猪养殖强力推进。目前,全市规模养猪专业户出栏生猪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60%以上,30多家规模化猪场通过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标准化改造,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同时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仙女湖鱼形成品牌。仙女湖宜渔水面积8万亩,年产鲜鱼400万斤左右,仙女湖鱼已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定,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截止2009年底,全市2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1.2亿元,带动了19.7万农户增收2.97亿元。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和特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技推广机 制、网络不健全,农技推广队伍不够稳定;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品牌不多。
二、发展思路
㈠指导思想。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㈡基本原则。推 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 业布局,按产业链实施项目和经营项目,延伸产业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㈢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2.规模目标。到2012年,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8亿元、35亿元、8640元。
3.产能目标。到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2万吨(12.4亿斤);各类植物油脂(主要是油茶、油菜、花生、芝麻)总产量达到1.9万吨;水果总产量达到12万吨,其中新余蜜桔8万吨;蔬菜面积达到23万亩以上(其中商品蔬菜面积3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9.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8.6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1.2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5万吨。
4.环保目标。到2012年,力争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达到90%,农药使用量减少20%,化肥使用量减少30%,集约化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控制规划区内农业面源污染。
三、发展任务
㈠发展方向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稳定粮食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到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50万亩左右、四大油料作物(油茶、油菜、花生、芝麻)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切实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重点提高蔬菜播种面积;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到2012年全市水果面积达到25万 亩,重点将新余蜜桔列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特色蜜桔,将葡萄列为全省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力争列入中国南方早熟葡萄优质、高产、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加快早熟翠冠梨发展,努力建成赣西地区早熟梨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优化畜牧业结构,建立畜牧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生态体系,力争到2012年全市生猪年出栏量85万头、牛出栏量6万头、家禽出笼量470万羽。
2.构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保有量,确保耕地尤其是稻田面积不减少、等级不降低;实施沃土工程,使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并保持在4%左右;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围绕增强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标准粮田建设、农田水利排灌设施、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园田化整治和地力建设,建设标准双季稻田60万亩,建设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实施水稻超高产创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到2012年力争达到农机总动力129.6万千瓦,机耕水平达到78.5%,机收水平达到74.5%。
3.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农业科技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抓好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按照辖区内农业产业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岗位;培训现代新型农民,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培训服务体系。
4.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覆盖面、土地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平台,坚持科技引领和项目带动,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到201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达到0.75: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40亿元;大力推进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部级定点市场和2个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打造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促进入(超)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积极推行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
5.构建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2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质检站,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加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农民按标准进行农产品生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5万亩。
㈡发展重点
1.实施高产创建工程。充分发挥良种、栽培、植保、农机等技术的综合增产能力,经过实践应用,优化、简化为农民能接受、易推广、效果好的实用生产技术,以万亩为基本单元进行大面积推广,到2012年推广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2个。
2.实施10万吨优质粮食增产工程。大力改造基本农田,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保有量;积极实施良种工程、高产创建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农机化工程,全面提升粮 食生产整体技术水平、组织水平、效益水平;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在粮食主产区及其它地区建立耕地质量、农作物种子、病虫害、产品品质监测检测分析体系,科学指导生产;建立农情调查基点网络和粮食专业化作业体系,加强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 备,提高稻米商品品质;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申报登记,重点把“仙女湖”、“百乐”等打造成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实施优质蔬菜种植建设工程。建设1个300亩的设施蔬菜标准园、2个1000亩的露地蔬菜标准园;积极扩建市内有机蔬菜基地,选择一批乡镇建设1万亩无公害设施(大棚、温室等)蔬菜生产项目、稻菜轮作和冬闲田发展优质错季蔬菜生产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改扩建年产6万吨蔬菜综合加工项目,在物流大市场改扩建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项目。
4.实施新增10万吨畜禽产品健康养殖工程。推进畜禽良种繁育,建设一批生猪原种场、一级种猪场、种猪扩繁场、区域生猪人工授精站、水禽良种扩繁场、种禽孵化房、牛改良网点;实行畜禽生态养殖,建设一批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水禽标准化养殖场、牛标准化养殖场、大中型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市县动物疫病防控、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和动物疫病监测站建设,重点建设1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动物疫病监测站,重点完善35个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标准化改造和防疫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
5.实施新增2万吨水产品健康养殖工程。实施仙女湖现代渔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仙女湖大水面水产资源整体开发进程,做大做强“会仙牌”有机鱼品牌;实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水产苗种繁殖场5家,使我市水产苗种繁殖能力达到20亿尾的生产规模;实施重大水产养殖动物流行性疫病防治项目,新建1个市级水产养殖动物疫病控制中心、3个水产养殖产量3000吨以上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50个县级以下病害监测点;实施五万亩淡水龙虾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年产量达3000吨;实施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放流项目,建立1个仙女湖琉璃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孔目江国家级湿地公园、仙女湖2个增殖放流站。
6.实施10万亩新余蜜桔标准化生态果园建设工程。建设哲划线果业带,以江西珊娜果业有限公司、新余市力上实业公司、江西惠民果业有限公司、新余江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万佳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两个集中连片的万亩新余蜜桔基地,到2012年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总面积达6万亩;建设蒙山果业带,以新余市蒙山实业公司、新余市方正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蒙山的气候优势,建设生态果园,到2012年新增面积1万亩,总面积达3万亩;建设沪瑞高速果业带,以马洪果业公司为龙头,采用高接换种改造现有的温柑果园,提高果业经济效益,发挥仙女湖的气候优势,建设生态果园,到2012年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总面积达3万亩。三个果业带辐射15个乡镇、2万户农户、12万亩新余蜜桔基地,增加就业5万人,全部丰产可收产量20万吨、产值5亿元。
7.实施10万亩油茶优质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按照我市油茶林生产力状况,努力挖掘现有油茶林资源潜力,大规模进行油茶低产林改造、高产优良无性系油茶林新造,建成一批有特色、品种优、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到2012年,在全市主要油茶产区建成优质油茶丰产林基地10万亩,经营期内油茶鲜果产量240万吨、优良穗条1.1亿枝、嫁接苗2500万株。
8.实施10万亩苎麻基地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我市10万 亩苎麻建设工程,发挥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西恩达家纺公司的带动作用,以瑞星苎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充分发挥分宜夏布传统品牌优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械的引进,提高产量、品质和种麻效益;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优质高产新品种“中苎一号”覆盖率,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提 高苎麻种植效益,加强麻纤维产品开发利用,提高麻叶、麻骨等副产品利用率;加强苎麻品牌建设,提高苎麻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提高恩达家纺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
9.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化工程。大力发展以水稻、薯类、大豆为主的精深加工,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发芽糙米、留胚米、蒸谷米、米乳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展传统大米主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发展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培育1家年加工100万吨粮食、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大型加工企业和5家年加工5万吨粮食、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中型加工企业,重点把百乐大米、谷韵米乳打造成中国名牌,建设2个年产精炼油3万吨的食用油加工项目。提高果蔬汁加工、果蔬罐头加工、脱水果蔬加工、果蔬速冻加工、果蔬物流水平,增强果蔬运储保鲜能力;开展麻绿竹笋、鹄山大蒜、罗坊莲藕等特色品种开发,建设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及加工生产线,扩建出口蔬菜生产加工线;建设1条年产5万吨果蔬汁生产线,提高果蔬加工水平和转化效益;培育2家茶叶深加工技术转化与资源高效利用企业;依托哲划线果业带,兴建新余蜜桔光电选果加工基地。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增强肉类制品加工能力,新建1条加工能力达100万头的生猪加工生产线、2条加工能力达1000万羽的水禽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加工能力达5万头的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加工能力达3万吨的禽蛋加工生产线,重点支持年产生猪100万头的艾格菲现代畜牧产业园建设;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提高淡水鱼类加工能力,新建1个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支持江西恩达家纺公司研发苎麻纯纺、混纺高档纱及系列产品的工艺技术,形成年产500万米纯麻布料、11790吨混纺高档经济制裁线产能,年销售收入4.4亿元。
10.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工程。努 力把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展示窗口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成为我市农业信息发布交流、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争取农业项目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农业科普、农业休闲等功能。园区分为农产品加工区、农业示范观赏区、农业商务博览区三大功能区,重点建设5个项目:一是葡萄酒加工项目。开发南方葡萄酒新品种,研发相应酒种,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二是油茶深加工项目。研发油茶营养保健油和茶皂素专利生产技术,开发出油茶籽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建成符合GMP要求的年加工3000吨营养保健油生产线1条。三是水果深加工项目。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1500亩新余蜜桔和500亩早熟梨,在园区周围种植新余蜜桔3万亩、早熟梨3000亩,投资建设水果深加工生产线。四是油茶种苗项目。项目包括油茶种苗苗圃、油茶种苗采穗圃、茶花大观园、油茶品种展示区、油茶文化科技馆及油茶产业研发中心6部分,2012年建成后可每年提供高产油茶种苗5000万株。五是高档花卉项目。主要开展高档花卉、鲜切花、有机高档蔬菜、彩叶容器苗、精品造型苗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11.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养猪场标准化建设,推广干清粪、雨污分流、节水等技术,改进饲料营养配方,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加大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及资源化利用,到2012年,农村沼气工程规划新建户用沼气池(一池三改)总数达到2万户,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47.92%,规划新建大型沼气工程81处、中小型沼气工程370处,养殖场沼气普及率达到100%,沼气服务网点达到74个,覆盖80%的沼气用户;抓好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建设,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万亩;搞好水产养殖品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改、扩建有机鱼苗良种繁育基地5个;抓好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放流项目;建立我市农业环境自动化监测网点,建立统一的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对袁河、孔目江、仙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重点监控;加 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规范化学投入品使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仙女湖及孔目江流域逐步退出污染严重的棉花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养殖场进山、进果园,发展 “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禁止仙女湖投饵养鱼,减少水体污染。
12.实施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工程。抓好1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点、2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各县(区)至少抓好1个示范点建设,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格局,基本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需求。
四、发展措施
㈠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 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实行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加大现代农业金融扶持力度,增加放贷投向,降低放贷门槛,简化放贷程序,探索信用担保新方式;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增加有效信贷,化解“三农”信贷风险;构建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利用财政资源鼓励金融机 构加大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投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增强农村金融造血功能;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制订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具体办法,对短期、小额、高效的贷款项目给予优先、重点信贷扶持。
㈡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信息库,县(区)、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维护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秩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加大奖补力度,鼓励土地流转。
㈢扶持合作组织发展。加快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动员种养大户、返乡农民、企业能人、基层事业站所、科研部门及农村社区负责人牵头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强业务培训和示范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主办单位:新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