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处于桂林和张家界两大旅游圈的叠合辐射区,是三省(区)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中继点,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209国道、枝柳铁路、在建的包茂高速贯穿全境,贵广高铁、桂林机场、黎平机场近在咫尺,是我国大西南腹地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和对接两广的桥头堡。全县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辖8镇13乡242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16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有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1.3%,其中侗族人口占80%。
通道历史悠久。据该县下乡乡“大荒遗址”考证,早在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宋崇宁元年(1102)在罗蒙县(今县溪镇),翌年改为通道县直至解放后的1954年。1954年5月7日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道民族风情浓郁。通道是全国侗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态的地区。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在通道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鼓楼、寨门、风雨桥被誉为侗族建筑的“三宝”,侗锦、侗帕、侗带等侗族织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艺术文化享誉全国乃至世界,侗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礼仪文化古朴淳雅、多彩多姿。通道人文、建筑、旅游景观众多。通道是全国文物大县,主要有皇都侗文化村、芋头侗寨古建筑群、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龙底漂流景区、独岩民俗风情园、坪坦风雨桥群、马田鼓楼、恭城书院等景观,共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7处15个点、省级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4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6人。通道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这里流传着数十种民族乐器、歌曲和舞蹈,以琵琶、侗戏、侗歌、哆吔、芦笙最受人们喜爱。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衣、食、住、行、家庭、婚姻、节日、丧葬、禁忌、生产等方面,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腌酸菜肴、油茶苦酒、侗妹风趣多情,让人陶醉,终生难忘。通道是绚丽多姿的通道,是魅力无限的通道,下面给您一一道来。
一、独树一帜的侗族建筑
侗族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建筑内涵底蕴厚重,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侗族建筑表现形式多样、类型繁杂、结构独特、技艺高超,各种建筑均未用一钉一铆,堪称中华民族建筑艺苑里的一朵奇葩。
1、皇都侗文化村
皇都侗文化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地带的黄土乡,距县城10公里,为纯侗族聚居,辖头寨、盘寨、尾寨、新寨四村,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当地民风古朴,人民生活安康有序,素有“夜不闭户,出不锁门,路不拾遗”的美誉,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
图为皇都侗文化村普修桥景观
2、芋头侗寨古建筑群
芋头侗寨古建筑群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的芋头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今有642年历史,为纯侗族山寨,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群,堪称侗族民居“活化石”, 因其位居的形状象山芋头而得名。该建筑群从村寨选址,建筑整体布局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民居以“杆栏式”吊脚楼为主,沿山、沿谷因地就势布局,形成独特的“山脊型”与“山谷型”布局模式,又和外界环境巧妙融入一体,构成侗寨特殊风格,充分彰显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共舞,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在芋头侗寨古建筑群中,至今还保留了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筑物,如有名的廻龙桥、牙上鼓楼、1.6公里长的古驿道、龙门、长寿井、萨岁坛等。
图为芋头侗寨全景,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侗寨古建筑群。
3、坪坦风雨桥群
坪坦风雨桥群分布在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腹地——坪坦乡、陇城镇境内的坪坦河面上,共有廻龙桥、普济桥、永定桥、永福桥、回福桥、观月桥、文星桥、中步头桥、中步二桥等9座风雨桥,均为清代中、晚期建造,纯木结构,做工精湛,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桥梁建筑活化石”,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坪坦风雨桥群中的普济桥
图为坪坦风雨桥群中的廻龙桥
图为坪坦风雨桥群中的廻福桥
4、马田鼓楼
马田鼓楼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南32公里的坪阳乡马田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马田鼓楼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通高18.72米,为两层九重密檐攒尖葫芦顶塔式木楼,顶层为八角,其余层均为四坡屋面,覆小青瓦。南北对称偏楼为歇山顶式,其顶部檐口与主楼的第二层平行,而下一层檐口与主楼第一层连接,形成底层空间,二层戏台。马田鼓楼是民众集会议事和歇息的场所,是侗寨的建筑标志之一;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1996年11月,国务院将马田鼓楼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坪阳乡马田村的马田鼓楼,是国务院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北43公里的县溪镇罗蒙山下,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原称罗蒙书院,后毁于火灾,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原址重建,更名恭城书院;书院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四部分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建筑群,并沿纵轴排列于一线,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最大而且保存完整的书院之一。
二、积淀厚重的非遗文化
1、侗族织锦
侗族织锦历史悠久。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以至汉代;从诸多的文献记载中可看出,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发育的日趋成熟,侗锦也进入了发展繁荣的暑期;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侗锦的传承仍然生机勃勃。再者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古老的侗锦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民族学及自然科学价值、传承利用价值。2008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锦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境内,主要分布在:牙屯堡镇、播阳镇、菁芜洲镇、独坡乡、双江镇、黄土乡、坪坦乡、陇城镇、坪阳乡、甘溪乡,以及县溪镇部分村寨。
图为侗锦国家级传承人粟田梅传授侗锦织造技艺
图为侗锦成品
2、侗戏
侗戏是侗族传统剧种,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侗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和“摆古”的基础上逐渐采用舞台演唱的形式。侗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其群众基础深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清新活泼,唱词韵律优美,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传统侗戏《穆桂英大战洪洲》剧照
图为现代侗戏《杨戒赌架桥》剧照
3、大戊梁歌会
大戊梁,始称“梁蒙”,侗语即“云雾山”的意思,海拔800多米,位于侗族聚居的中国西南湘、黔、桂三省交界的通道县牙屯堡镇西北10公里,山梁宽40米,长400多米,地势开阔,坡度平缓,是一座浑然天成的歌会场地。每年的农历三月第一个“戊”日(大戊日),周边乡镇及贵州、广西毗邻村寨的青年男女便盛装打扮,相互邀约,云集山上,唱歌对歌,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寻觅志同道合的异性伙伴,结交情投意合的兄弟姐妹,交换当地民间土特产品。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戊梁歌会上对唱情歌的侗妹
图为大戊梁歌会盛况
4、侗款
侗款主要分布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其周边侗族地区。侗款,也称款歌,是侗族社会发展的特有产物,其内容包括很广,涉猎政治、军事、历史、文学、音乐为一体,是侗族口头文学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称讲款叫“哆款”,有的称唱款歌,其语气风趣,有起有伏,抑扬顿挫,气势磅礴,一呼百应,场面感人。讲款根据款词的不同,演唱的声调也不同。演唱(讲)出征款,语气昂扬有气势,给出征者以勇气;演唱英雄款,语气平和而充满感情,激发人们的缅怀敬仰之情;还有族源款、创世款、赞颂款、祭祀款、请神款等等,其演唱要求也都各不雷同。讲款是在团寨集会、庆典、祭祀或团寨间“为也”时进行。2009年被列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高望重的款师在给村民诵讲《祭祀款》
5、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为“嘎老”(gal laox),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其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人间友谊。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贵中的珍品。
图为侗族大歌表演现场
6、侗族芦笙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芦笙)之乡”。侗族芦笙是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的侗族芦笙,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是侗族原生态文化的精品内容,享誉海内外。我县每年都举行大型的侗族芦笙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并充分展示了侗族芦笙文化的魅力。
图为侗族芦笙对抗赛现场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