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风民俗

沔阳花鼓习俗多

发布时间:2016-12-05 16:43:08

  沔阳花鼓戏(后更名为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江汉平原一带的民间小戏,它是一个地方剧种。由于沔阳花鼓戏技艺独特、表演细腻、唱腔优美、悦耳动听,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沔阳(今仙桃市)是荆州花鼓戏的摇篮,过去,花鼓艺人的生活、花鼓戏班的演出,都有很多严格的规矩和禁忌,形成了30多种行规和习俗。这些习俗中,有的带有迷信色彩、有的崇尚伦理道德、有的视观众为上帝、有的以和气为根本。有些习俗流传至今,这些习俗现在回味起来,还别有一番情趣。

  敬奉戏神老郎王

  文人墨客有文圣孔夫子,花鼓演员有戏圣老郎王。每月朔望日(阴历初一、十五),戏班都要设香案敬奉戏神,牌位上正楷书写“老郎王之神位”,在“老郎王”之下紧挨两边斜写“风”、“火”二字,右边写“清音童子”,左边写“鼓板郎君”。点香燃烛化黄表,所有演职人员都作揖磕头。每逢这两天清早,师傅还没起床,徒弟们先要个别去铺前作揖,口道:“恭贺师傅!”此外,阴历三月十八是老郎王诞辰日,戏班都要在夜戏唱完之后,设香案、挂彩帐、焚香花纸、明烛祭寿。全戏班男女老少愉悦欢快,锣鼓喧嚷,饮酒加餐,深夜不息。

  戏班不论老少,早晨起床后,都不准说:“梦、鬼、龙、虎、蛇、狗”之类的话,更不准高声呼唤“狗子”等,认为这些都是有惊老郎王不吉利犯忌的话。在台上演出可以说,在台下只能用“行话”来代替。

  戏班开饭讲规矩

  戏班集体开饭时,首先由戏班当家丑行师傅去揭开饭甑盖子,并用锅铲角在饭上划一“十”字,挑起一角饭撒向四周,表示请鬼神们先吃。然后,丑角师傅拿碗盛饭后,其他师傅再一个一个去盛饭,最后由徒弟们一个接一个跟着盛饭。先盛的人都要向后盛的递交锅铲把,不能不管别人将锅铲丢入甑内,以表示尊敬有礼,还象征接连不断地有人来接戏班。最后一个盛饭的人,盛好后要将锅铲插在甑内饭上,不能随便乱放乱丢。如此等等,否则会被人指责是“没得师傅教的东西”!

  除戏班开饭讲规矩外,凡是经过师傅传授的演员,他们所用的蚊帐都是做的反门,即与一般的蚊帐相反,左手扒开左边的帐门在外,右手的帐门在内。传为戏班常住“宫殿”(祠堂庙宇),用以避鬼神之恶作戏弄。戏班内严禁随便扒开别人的蚊帐;别人睡卧在帐内,只能隔着蚊帐先招呼,后对话。徒弟送恭贺或找师傅学戏,也只能站在床前隔帐请教;如师傅躺着,徒弟可坐着;师傅坐起来了,徒弟就要站着。任何人动手扒开别人的帐门都是犯忌的,是不允许的,否则就要“开堂”,即在戏神牌位前召开全戏班人员会,由众人批评处罚。

  旦角不能坐衣箱

  凡戏班的旦角,不论是男是女,都不能坐衣箱、盔箱。传为老郎王常睡于衣箱之内;衣箱内装有王衣,盔箱内装有王帽,被“阴人”坐了就大不吉利。故旦角在台后,只能坐凳子、椅子或私人的头面盒子等。

  戏班每到一处,开演化妆前,先由当家丑行师傅用水粉笔蘸饱水粉朝格门上一甩,甩落的水粉点子撒出去一个接一个数不清,表示接场的也一个接一个来,戏班的戏就唱不完。然后,众人才能准备化妆。

  朱笔为主神之笔,朱笔就是画花脸用的红笔。每次从盒中拿出来都必须小心谨慎地插在笔架上或笔筒里,不能掉到桌下去。若发生掉笔的情况,就要焚香化纸敬戏神,口念“请老郎王莫见怪”!将所掉的这支笔用彩刀砍烂,再换用新笔。所用新笔,先要将装笔毛的一头竹管用锤砸破,再将结实的线捆扎牢实,以防笔头脱落。否则也视为大不吉利之兆。每次化妆前,都由当家丑行师傅动用朱笔之后,其他扮戏者才能开始化妆。

  戏班演出时,最忌讳有人窜台跑过场。如有发生,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视为大不吉利。戏班掌班师傅就要当场“破法”(或名破煞),他右手拿彩刀,左手拿朱笔,将朱笔搁在台口压台板的横杆上,用彩刀将朱笔砍断,表示一切灾祸皆归过场的人受了,戏班可以消灾免祸。若是小孩,家长就会立即找班主求情,恳求不砍朱笔,自己买来香烛、黄表和鞭炮,当众敬神谢罪,向戏班赔礼。

  拜师学戏要受戒

  凡有志入戏班从艺的青少年,无论男女,也不论出生家门,都必须先有保荐人找某一师傅协商议定,如师傅经过考察后同意收其为徒,再通告全戏班,择定日期举行拜师收徒礼节仪式。届时,设案供奉老郎王戏神牌位,燃烛焚香花纸,全班师傅及保荐人陪同收徒的师傅排坐上方,其他徒弟分立两旁。徒弟在跪拜戏神后,由保荐人引跪叩拜师傅,再按师傅辈份顺序,一一引见再揖拜众师伯、师叔,最后与同辈师兄弟揖见。然后,师傅叫人搬来大板凳,拿起竹板子,喝令徒弟伏在大板凳上,大声说:“我要打你八十大板!”这时就有某师伯出来说情,师傅则说:“好,看在你的面子上,就打他四十大板。”要打时,某师傅或师叔相继出来说情,如此一一减少,直到最后打三板子。这三板子打的不重,凡是拜过师的艺人都免不了这三板子,这叫做“啃板凳头子”;如所收徒弟是女孩子,则不打板子,而由师傅说:“你要做老郎王的娇娇弟子,看在他老的金面子,我要你在地上拜九天九夜!”也是众师伯、师叔一一出面讲情,最后磕三个头而已。然后,徒弟毕恭毕敬地站在师傅面前,听师傅当众讲尊师重艺的道理和戏班的规矩,尤其要逐条讲解“十不能”的法规,即:一不能跌台恨场;二不能横眼看人;三不能穿房入户;四不能偷鸡摸狗;五不能推戏不唱;六不能无故拿脸(拗盘子);七不能误场不到;八不能吵架相骂;九不能打皮闹绊;十不能抹牌赌博。教训徒弟要牢记不犯,否则要开堂依情节论处。最后,或由徒弟家长,或由师傅的契友们,或由戏班摆酒席宴请众人。有名望的艺人收徒弟,地方头人、知名绅贾和观众代表人物,也前来送礼恭贺。

  三写四唱表谢意

  戏班在一般情况下,多是由各地方的头人前来协商,约定日期,议定戏价,按“三写四唱”习规接戏班去唱戏。如果戏班在一处演唱快要满期还没有另一地方的头人来约,戏班就要打场卖场了。一般均由班主或善于交际的人员,悄悄外出联系打场卖场。若在某地场卖好了,回班时在随身扛在肩上的雨伞把上挂着一块猪肉,大家一见便知:下段演出的场所有了着落。猪肉越多情况越好。若不挂肉,就要另想出路再派人出去打场。

  戏班与接戏班负责理事的地方头人,协商议定接班路费、演员聘金(一般都是明确奉送给戏班里著有名望的当家旦角和丑角演员)、演出日期、演出时间、演出剧目及戏价(即每一本戏的价钱)总称“三写四唱”。“三写”就是写三本戏。一本戏要唱一天(包括一个日场和一个夜场)。一场戏只能标“半本戏”,如演出的剧目是大本戏,则日场演上半本,夜场接演下半本;如属“半本”的剧目,日场演完了,夜场必须再演另一个“半本戏”,凑够“一本戏”,日、夜场都要另加“开锣戏”。日场“半本戏”演完后,要加演“间场戏”。另在日场的“间场戏”和夜场的“半本戏”演完后,都要听凭观众现场点某角演员(多点旦、丑主角)加唱“点戏”或“找(添加之意)戏。”这些“开锣”、“间场”和“找戏”,一般都是演唱小戏,折戏和单篇戏,有时要“找”几个戏,故戏班演出的时间经常是拖得很长,直到深更半夜,甚至黎明时分,观众不散场,戏班不能幺锣。戏班应约到达接班地方的当天,夜晚要演出一场,谓之“四唱”(包括后三天合称)。这一场戏属于戏班“踩台”请客的戏,向当地观众表示敬谢之礼,不收戏钱。戏班都要出各行当家演员,演出各自的拿手好戏,称为“打炮戏”。剧目由戏班自己定,多是小戏、折戏和单篇戏。但表演要各尽技艺,亮出戏班行当角色和道艺,争取观众。演出中,如观众打彩、放鞭炮,则是吉利兴旺红火的“响头”,大家都觉得欢欣荣耀。此外,凡有一次协定连演十本戏(即十天,每天仍分日、夜两场)的,称之为“一筒戏”。

仙桃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xtt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