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风民俗

沔绣

发布时间:2016-12-05 16:44:00

  沔绣因产自沔阳而得名,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盛产蚕丝、棉花的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刺绣是广大城乡妇女极为喜爱的手工艺。几千年男耕女织的传统风俗,促使女孩子从小就在母亲的教习下穿针引线、挑花绣朵。姑娘出嫁,总不免要挑绣一些日用品作“陪嫁”,在寓意爱情幸福美满之时,也展示新娘的心灵手巧,以博取左邻右舍的称赞。故湖北有“无女不绣花”之说。绣手云集的乡镇,往往被冠以“绣”名,如汉口的“绣花街”、沔阳峰口的“绣花堤”、石首的“绣林镇”。   

 

  旧时,沔阳绣花风气盛行,绣传统戏的服装,绣妇女、儿童的服饰。剪纸运用很广,在反抗封建统治的义举中,剪纸也曾发挥过作用。据《洪湖地名志》载: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妻子潘金花曾在沔阳绣花堤(今属洪湖市),组织村姑们精绣义旗和义军服饰;大革命时期, 沔阳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娄敏修之妻郭环珍依据剪纸图样,刺绣犁耕旗;中国共产党湖北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于1928年元旦在沔西拖船埠成立时,由当地妇女绣了一面镰刀斧头的红旗。新中国成立后10多年依然绣花风行。艺人们配合当时党的中心运动,雕刻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婚姻自主、勤俭持家、尊婆爱媳、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详为中用等新内容的花样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拂大地,万物复芳,剪纸艺术喜获新生。凡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绣品和剪纸,应时而生。在花布、汗衫、背心上出现了印刷剪纸纹样,毛线衣上亦有织剪纸图案的。  

  衣食足,礼仪兴。小孩过周岁、10岁,老人做寿,旧社会多送绣品,而现在沔阳兴做生日圃匾。用五彩的吹塑纸制成。轻便美观,十分俏销。匾上有过生人的相片、姓名、出生年月、吉祥语和生肖图以及花边、角花等剪纸装饰。据统计,仅仙桃城区就有做生日匾的摊位不下百个,满足市内及周边县市城乡人民的需求。婚庆活动中,娶亲用的小轿车上和陪嫁品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上也少不了红喜字;婚宴厅正面,多有悬挂巨幅红双喜剪纸图案。丧葬活动中,过去扎灵屋子,现在做的纸扎是两层的楼房,现代化的家具应有尽有。还有汽车、轮船、箱子等纸扎。每件纸扎上均有团花、角花、二方连续花边、单独纹样等剪纸装饰纹样。昔日的扎纸多用黄、蓝、黑、白四色.如今丧葬纸扎中的殿的绞样,五颜六色,富丽堂皇,这与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艺人头脑中的反映不无关系。  

  沔阳缫丝织绸,具有悠久的历史。沔阳土法纺丝始于唐代,系手工抽丝。  

  据《沔阳县志》“沔阳丝、天门绢、荆州织锦曾夙著盛名”。湖北产丝之区,以沔阳为最丰而显著。而沔阳黄丝质地优良,尤以三场(彭场、何场、王场)为县内之冠。日本客商慕名来华收购沔阳丝,除日本外,还远销欧美、东南亚。  

  据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沔阳境内始种木棉,手工纺纱业随之兴起。明永乐年间,通海口、沙湖等地地木工从杭州引进技术,开始制造脚踏手抛织布机。明代末年,腰河口、叶王家湾一带,就有部分农民利用蚕茧缫丝。它的发展,促进了织绸。  

  道光二十八年以后,由于英国和印度、日本的“洋纱”输入,腰河口、叶王村一带的农民,在织绸的基础上,发展了织“洋布”的生产。织成的“州庄布“”混庄土布“质量好,畅销各地。光绪年间,彭场解家垸,黄荆腰河口织布户生产的“州庄布”、“墨青布”、“苏花布”等上销四川、宜昌、沙市,下销武昌,成为县内闻名的织布湾。  

  湖北沔阳民间刺绣内容多以花卉鸟兽为主,色彩讲究饱和鲜明,造型强调夸张洗炼。绣品中的纹样都有一定的“说头”:或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或憧憬爱情幸福,家庭美满和睦;或寓意家族兴旺,子孙万代绵延,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善良愿望。  

  俗话说“三分人材,七分打扮”,可见服饰之重要。沔阳人尤其是妇女、儿童在丰收之年特别重视服饰的美化,因此绣花用的花样需求量很大。据载,解放初期,全县卖花样的货郎就有一百几十人。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加工而成的。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身背花箱,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到处可见。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花比比皆是。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尤其是长埫口镇的新口村、石剅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  

  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传统的楚文化崇凤、尚赤。楚都——江陵县在秦家嘴楚墓地曾出土“虎座鸟悬鼓”15件,其图案由双虎、双凤一鼓组成。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上亦有不少凤纹。沔阳民俗剪纸多有凤凰为主体的花样,如丹凤朝阳、双凤朝阳、凤戏牡丹、双凤双喜、龙风呈祥、凤凰展翅、龙凤双全、百鸟朝凤、龙飞凤舞、彩凤双飞、凤凰于舞(比喻婚姻美满、夫妻和睦)、凤凰来仪、凤友鸾交(比喻有情的青年男女结成夫妇)、鸾凤和鸣。剪纸中凤凰的姿态或亭亭玉立,或翘首挺立,或健步跨跃,或展翅高翔,表现出一种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其神态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风格。  

    沔阳雕花剪纸,龙其是服饰剪纸多用红色花线刺绣.特别是婚俗剪纸中,全是红、大红色纸剪刻制成,能起到增添喜庆气氛作用,深受民众的潭爱,可见楚文化尚赤遗风之—斑。沔绣结合沔阳雕花剪纸方法,使内容丰富多彩,如老妪头带的勒子,脚穿的花鞋;中青年妇女用的围裙、绣花鞋、包被堂心、袜底、手帕;儿童的狮子帽、虎头鞋、长命锁、涎兜、香包(又称香囊)、绣花衣裤;青壮年男子的布草鞋、拖鞋、鞋垫、箍带等均有绣花。花样子多系祈福、添寿、发财、喜庆、爱情、多子、辟邪、消灾等吉祥内容,如富贵有余、多福多寿、松鹤延年、长命百岁、荷花鲤鱼、金玉连发、一本万利、百事如意、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还有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合同春、七夕相会、八仙上寿、九路来财、十全齐美等。

    人们特别重视儿童服饰,花样品种甚多,如狮子帽、虎头鞋、荷花涎兜、五毒香包等,寓意希望孩子象狮于那样勇猛;象老虎那样虎虎有生气;象荷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愿五毒化为香包,叫长命锁保平安,让孩子长命百岁,足见慈母爱子之心。  

    服饰绣花,根据着衣者的年龄、身份和用途不同而异。计有嫁衣、寿衣、婴儿服等,其表现手法趋于程式化、常见的花样有团花、角花、领花、胸花、袖口花、鞋头花、鞋边花、帽头花等。妇女们剪纸以技艺高超为荣,男家也以新媳妇的精巧刺绣和善长雕花剪纸引以为骄傲。

作者:楚风仙韵

仙桃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xtt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