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花源酒店,93岁的唐祝三老先生正与故乡的好友刘祖荣、张定福讲述海峡对岸的故事。一件藏青色线衫,一条乳白色围巾,一顶棕褐色贝雷帽,老先生穿戴整齐,思路清晰,乡音未改,谈吐有礼,语句里,满是对故乡的思念。
次日,他宴请家乡亲朋好友20余人,共叙亲友、同乡欢聚之情。觥筹交错,把酒言欢,老人当即作诗一首:济济一堂乡友宴,开怀畅谈尽知音。姜茶代酒皆欢喜,祖国富强乐全民。
此次回乡,65岁的次子唐良能全程负责老人的衣食住行。唐良能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从小听父亲讲述家乡的故事,对于家乡,他心驰神往。“如果可以,我多想在家乡定居,但我的老母亲、女儿都在台湾,我不能抛下她们。”他说。
故土热,家乡亲,思养育,贯终身。
“台湾人心向祖国,盼望能早日统一。惠台‘三十一条’,让台湾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国民待遇,两岸同胞同源一家亲。”唐祝三说。
唐祝三是黄埔军校17届毕业生,他所在的国民党一二八师在东荆河南岸受到日寇攻击,在与部队士兵会合途中,他不幸被俘,百般折磨之后,他被一名台湾人所救。获救后的唐祝三加入了抗日部队,1946年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自此,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夜里,他常常孑然一身远远眺望海峡对岸的大陆,失声痛哭。
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对峙隔绝,至亲不得相见,家庭不能团圆,浅浅的海峡成为咫尺天涯。他日夜思念家乡的亲人,利用自身《中华时报》的记者身份,时刻关注大陆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他突然收到从香港转来的来自家乡的信件,得知母亲93岁高龄依然健在,他一下子五味杂陈:“我要见我的老母亲,我要回家!”
然而,当时并未实现“三通”,无法从台湾直接回到仙桃。无奈之下,他毅然决定移民,从它国折回家乡。
为了能在异乡生存,他广泛学习针灸、修钟表、做麻花、炸油条等手艺,艰难岁月里,他坚信艺多不压身,只图移民之后,在举目无亲的他乡不被饿死。
将全部财产处置一空,他带上全家,移民至阿根廷。1982年,他从阿根廷乘坐30余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连夜赶回通海口。看到阔别多年的老母亲青丝已变白发,他痛哭不止。
三天后,得知同道而来的朋友正在接受询问,他赶紧前往解围。鉴于当时局势,再三思索后,他给母亲留下5年生活费,带着本准备在家乡修建钢铁厂的资金,再度飞往阿根廷。
1987年,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的坚冰,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他手舞足蹈,乐得像个孩子。
寒来暑往,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热潮不断,波澜壮阔。
1992年,他带着老伴从台湾来到大陆,先后游览北京、上海、桂林等地。在他眼中,十年里,大陆的变化太大太大。
2008年12月15日,隔绝60年后,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台湾大陆真正迈入一日生活圈,唐祝三回乡更勤了。
他每年坚持资助我市多所高中的贫困学子,却不求任何回报,“我只是尽自己有限的能力,去栽培未来的国人,使祖国早日统一,使中国更加富强。”
宴席结束,老人起身、鞠躬,与亲友们一一告别。“只要身体允许,明年,后年,大后年,我还会回来。这里是根,这里是家乡!”老人说。(记者 张曼)
中国仙桃网
仙桃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xtt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