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从“罚戏碑”看明清徽州的戏曲文化

发布时间:2011-06-08 14:21:38

  徽州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徽州文化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徽商、宗族社会、新安理学、徽派建筑、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它们都带着浓厚的徽州区域文化特征。明清两代徽州的戏曲文化,也是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研究的方面。笔者近期到古徽州(今黄山市)祁门县考察古戏台,发现那里还保存有清代的“罚戏碑”。

  被当地人称为“目连村”的彭隆乡环沙村“叙伦堂”堂外西墙上有一块“嘉庆二年十一月”立的石碑,碑文的内容是,当地村民程之璞等人因为“迩缘人心不一,纵火烧山,故砍松杉,兼之锄挖柴桩”,合议立“养山合墨文约”,其条文为:“纵火烧山者罚戏一台,仍要追陪木价;挖桩脑者五问松杉杂植,罚戏一台;采薪带取松杉二木并烧炭故毁,无问干湿,概在禁内,违禁者罚戏一台”。这块“罚戏碑”不仅是村民们的公约,而且由县令以公告的形式加以发布,公告的原文也被刻在石碑上。祁门县渚口乡滩下村还有一块“大清道光十八年仲秋月”的石碑,碑文为:

  官有正条各宜遵守民有私约各依规矩公同勒石永禁

  禁公私祖坟并住宅来龙、下庇水口所蓄树木。或遇风雪折倒归众,毋许私搬,并梯桠杪割草以及砍斫柴薪、挖桩等情。违者罚戏一台;

  禁河洲上至九郎坞下至龙船滩两岸蓄养树木,毋许砍斫开挖;恐有洪水推搅树木,毋得私拆私搬,概行入众以为桥木。如违,鸣公理治;

  禁公私兴养松、杉、杂苗、竹以及春笋、五谷、菜蔬,并收桐子、采摘茶子一切等项,家、外人等概行禁止,毋许入山,以防弊卖偷窃。如违,罚戏一台;倘有徇情查出照样处罚,报信者给钱一百文;

  禁茶叶递年准摘两季,以六月初一日为率不得过期,倘故违偷窃,定行罚钱一千文演戏,断不徇情。

  这两块“罚戏碑”的内容很接近,——用“罚戏一台”的方法禁止砍伐或烧毁树木山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嘉庆二年(1797)就有的“罚戏”方法,在道光十八年(1838)也在使用,仅两块石碑前后相隔就有41年,可见其相沿日久;彭隆乡与渚口乡相距并不很近,说明采用这一方法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多个地方,这说明,至少在祁门县,用“罚戏一台”的方法惩罚砍树毁林的人比较流行。那么从戏曲史的角度来审视,说明祁门县的戏曲演出活动是很频繁的,当然也是深受民众喜爱的。

  “罚戏碑”进一步证明,明清两代徽州人对戏曲十分喜好和崇尚,徽州是一个戏曲文化氛围异常浓厚的地方。不少资料都说明,这里举凡祭祀、节庆都有戏曲演出活动,万历歙县县令傅岩在《歙纪》中说道:“徽俗最喜搭台唱戏。”说明至迟在明代中叶以后,徽州人喜欢唱戏和看戏已经形成了风俗。明代的徽商就开始蓄养戏班子,他们大部分时间侨寓在外,可有时候也携带戏班回到徽州。例如,万历年间的徽商兼文人潘之恒家就养了一个家班,他本人长期在徽州以外的地方活动。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到徽州,并到岩寺潘之恒家做客,看到他家里“东西南北名士凑集者不下十余人,朝夕命吴儿度曲佐酒”(《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民间的戏曲演出活动往往和祭祀、迎神赛会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据潘之恒记载,“万历庚子立春,郡邑长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于东郊。百工咸悦,不令而穷极奇巧。为平台三十六座,马戏四十八骑皆选倡优韶秀者充之。”(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九《舞媚娘传》)在这次规模空前、“即新安亦仅见”的迎春赛会上,苏州、浙江的著名戏曲演员都前来参加演出,其中,新安河西的一位姓张的艺名“舞媚娘”的演员扮演《蟾宫折桂》中的常娥,“一郡见者惊若天人”。绩溪县“上元日各处土坛神庙张灯演剧,或扮童戏,持丈马舞青衣、游烛龙,遍巡衢巷,名之曰闹元宵”;“(二月)十五日,登原十二社挨年轮祀越国公,张灯演剧,陈设毕备,罗四方珍馐,聚集祭筵,谓之赛花朝”。(嘉庆《绩溪县志》卷一“风俗”)歙县的丰南三月九日有“太阳会”,直到端阳节晚上才结束;五月十三日为关帝圣诞,“致祭演戏”;六月初旬,在“仲升公祠前演戏酬神”,且此俗“传之已久”。(民国《歙县丰南志》卷一)祁门县是明代写定目连戏的戏剧家郑之珍的家乡,也是目连戏演出最多的地方,从“罚戏碑”和保存下来的古戏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在明清两代戏曲演出的盛况。

  如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可以看到,徽州的戏曲演出活动又具有浓厚的区域特征。首先是它的宗族性。从上面两块“罚戏碑”看,它们都是一个村的“公约”。这种“公约”其实具有宗族公约的性质,因为徽州是“各族聚姓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千家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栽谱系,丝毫不紊”。当地留存戏台的建筑形制也能够说明这一点,它们虽然样式有差异,但有一点完全相同:均建在宗族祠堂内。而我们所见到的两块“罚戏碑”也都在祠堂里面或祠堂外墙。其次,“罚戏”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禁止砍伐和烧毁树木山林。禁止砍伐烧毁树木山林,其目的还是为了取用于树木山林;同碑以县令名义发布的告示指出:“环沙地方山多田少,向赖蓄养山材,河通江右,以活民生。”换言之,木材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保护树木山林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