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甘棠老街:记忆中的繁华过往

发布时间:2020-01-10 13:43:43

  每个人的印象中,对老街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对于大多数黄山人来说,脑海中的黄山区甘棠或只停留在屯溪街头的崔家面馆。这样的认知显然牵强,一条甘棠老街,也曾有过无数的辉煌过去……

  六角楼前“赶坦”街

  今年69岁的崔观枝是地道的甘棠人,从区公安局政委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参与到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专论当中,加上他的童年就生活在甘棠老街,此次老街之行他自然成了我们一行当之无愧的向导。

  崔老说,甘棠镇清代以前称为“赶坦”或“赶坦铺”。明代中期以后,甘棠崔氏文人学者人才辈出,嫌“赶坦”一词太土没文化,于是借用《诗经》中《召南•甘棠》一篇中“甘棠”一词依其谐音,将“赶坦”更名为“甘棠”。

  崔老介绍,宋末元初甘棠崔氏世祖寿一公,从宛陵(宣州)西迁太平东乡赶坦(甘棠),自此辛勤耕耘,艰难创业,至明朝中叶迅速崛起。甘棠老街为东西走向,东至碧岩关,西至六角楼,蜿蜒长约1公里。

  六角楼是甘棠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省市级保护单位。它本是甘棠崔家镇守月湾河风水的村口亭,配有锁桥、钥桥各1座,并有铁链和石柱拴锁。据《太平县志平抄本》记载,“六角楼”,明万历年间(1573-1620)邑人崔宪捐资建造,原为八角,名“太宇亭”,后遭火。崇祯四年(1631年),崔应兆重建为三层六角,俗称“六角楼”。1981年、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黄山区人民政府拨款大修。据老人回忆,底楼为“当街直升”,二楼为“更上一层”,顶楼为“揽胜”,可惜三块匾额均已损毁。

  “这一片占地几十亩,包括大祠堂、义学、关帝庙几十个建筑,后陆续被拆除,现在三甲祠就剩四分之一了。”崔观枝说的三甲祠又称“世德堂”,位于老街水口下端不远处的北岸,是六角楼古建筑群中建筑面积最大、规模最巨、气势最宏伟的一幢明代建筑。

  老街东门出口处背靠牛形山,山上有座塔,叫巽峰塔,建于清顺治年间,旁边就有甘棠书院,是崔氏先人读书的地方。甘棠兴学重教,蔚然成风,所设义学就是给家庭困难的子弟免费读书的地方,明清两朝崔氏先后有11人考中进士(曾有一门两进士),46人获取举人,48人得中贡生,秀才更是数不胜数。

  月湾河畔十景街

  老街沿河而建,属典型的江南水街风貌。弯弯曲曲的月湾河承载着千米长的甘棠老街,述说着千年甘棠的人间烟火。老街有一些特色建筑和自然风貌被人们称为“甘棠十景”:一字桥、二晏坝、三甲祠、四角楼、五马坊、六角楼、七星桥、八亩塘、九步三洞桥、十字街,这些都是甘棠老街古文化底蕴深厚的标志。然而时代变迁,甘棠境内的名胜古迹损毁殆尽,知此十景的人也寥寥无几。

  昔日甘棠老街,沿河两岸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因中间横隔着一条街河,来往甚是不便,为了招揽生意,方便购物,商家各显神通,架起众多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便桥,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河街下游的七星桥,用七根完整的麻石条铺成,十分坚固,据说桥上刻了七颗星,正好对着北斗星,现已被水泥覆盖。河街北岸有一条南北走向长约两百米的横街,名叫里仁街,俗称下街头。整条街路面全由青麻石铺设而成,经多年的车碾人踩,光滑如镜,为手工作坊区,蒸酒制伞、铁木加工、制香纸扎样样齐全。此路旧时也是徽池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别看街窄路不长,其中颇具名气的景点却不少,如鲤鱼井、狮古墩、莲花塘、崔家大屋等……

  走在依稀熟悉的石板路上,崔观枝仿佛回到了童年,他指着左手边一家店铺说,“我家原在这里,以前我们家开杂货店,这条街上哪里有什么店我都清楚地记得。”历史上的甘棠老街曾经繁盛一时,清朝中叶最盛,其时有店铺200余家,市面繁荣。店铺中,以制伞和制笔著称,据史料记载,甘棠生产的纸伞非常有名,当时畅销于徽州、武汉、芜湖、南京等地,民国时期,老街就有伞店几十家。

  人们习惯将老街分为上街、中街、河街三部分。上街为行政办公区,历朝历代的行政管理机构均设于此,如区公所、乡公所;中街为作坊加工区,肉铺饭店、水作面坊、特色小吃大都集中于此;河街以百货经营为主。十字街位于上街、中街分界线与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交界处,因两街交叉呈十字,故而俗称十字街,也就是今天的天都路与老街交会处。

  几十年来,由于城镇的拓展和改造,古街已面貌全非,人们几乎忘记了它昔日的模样,年轻人更是无从知晓。老街至碧岩关也就到头了,左可到龙门,右可往仙源。

  十里八乡集散街

  流经老街的小河已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板,流逝的岁月给老街刻下了沧桑的印痕,同时让老街平添了一份独有的风韵。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是一个重要的集散地,龙门、焦村、耿城十里八乡基本上都到这里赶集。原甘棠粮站前的皇华一品坊(纪念曾出使朝鲜特使、按察副使崔廷健)我小时候还见过,气势宏伟。”崔观枝边走边说,现在这条街他已经很少走了,老街的老房子几乎没有了,店铺也不到十家。“老街保留好的就是这条石板路,石板大部分是原来的,都是红麻石,磨得很光滑,有两三米宽,当年人们推着鸡公车(独轮车)穿行。”

  途经老街117号,80岁的朱继春正在卸下门板,他在这里开了二十多年的杂货店,“这里原是地主的房子,解放前是地主开的农坊,加工稻谷,后面还有一个大碾盘,牛拉磨,你看这门栓上还有两道杠子,那是怕土匪抢粮食。以前这条街上很热闹,布店、饭馆、药店、吊酒店都有。”老人一边慢条斯理地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卸着褪了色的卡在上下凹槽里的朱红色板门。

  采访中记者感觉到,由于历史的变迁和风雨侵蚀,古老的建筑物都面临消逝的可能。据称,当地政府曾召开过甘棠老街保护与修复对口协商会,试图留住那些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保留老街独有的商业气息、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气息。“前段时间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来看过,提交了提案、议案,但据说恢复的难度太大,河没有了,古建筑拆得差不多了,原来老街保留的石板路也大部分毁了,如今的房子新旧穿插在一起,不伦不类,要想恢复老街旧貌,难度太大、投资太大。”崔观枝建议,可以考虑局部保护,譬如先把六角楼周边的古建筑群局部恢复起来。甘棠镇人大副主席许静表示,镇里也曾将甘棠老街对外推介过,但因体量比较大,暂时还没有具体动作,但对于老街上的一些古迹如六角楼、三甲祠等局部历史遗存还是通过文物部门进行了保护。

  老街是古镇繁荣的根基,是甘棠人的记忆和乡愁。老药店、理发店、加工作坊等街头的老行当依旧透出古徽遗韵。甘棠老街,如一位饱经沧桑而又安详平静的老人,守望着内心深处那一份抹也抹不去的美好。

  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