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新安医学文化馆

发布时间:2020-04-01 13:32:10

    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徽学”研究的兴起,新安医学逐渐被中医学界、史学界和文化界所重视。 1978年,安徽省卫生厅组织歙县卫生局率先着手发掘、收集新安医籍、医家史料及文物。1979年,安徽中医学院设立新安医学文献研究专业硕士点,开始培养新安医学专门研究人才。

  一、“新安医学文化馆”(老馆)建设过程和所展示内容

  1999年3月,学院决定建立“新安医学文化馆”作为建校40周年的庆典项目,寻即抽调有关人员成立了“新安医学文化馆筹建小组”,主要负责人为文献研究硕士毕业生张玉才。接任之始,因现存可供陈示的品物一无所有,筹建小组深感任务重,时间紧,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小组成员首先分头走访了校内新安医家后裔,在摸排线索的基础上,组织赴皖南小分队(由中医系张玉才、图书馆汪沪双等4人组成),对徽州地区5个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的有关单位、新安医家后裔进行走访和采集资料。历时12天,行程近3000公里,踩点30余处,走访50多位新安医家后裔,10余处医家故里、故居,共摄得照片资料400余张,获得有关线索数十条。又往芜湖、蚌埠分别拜访了聘请的“新安医学文化馆”顾问李济仁教授、吴锦洪教授。根据掌握的资料,“筹建小组”全体人员同道分工合作,结合新安医学、徽州文化的自身规律特点,统一筹划,制定方案,并与设计施工人员通力合作,而使“新安医学文化馆”如期完工。 新安医学文化馆于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正式成立开馆,隶属于图书馆管理。展馆板块为四十个展面,约100平方米。分一般情况、儒医群体、供职御医、临床各科、主要流派、医学教育与普及、域外影响、医德医风、研究成果九个部分,展出图片200余幅、10余幅图表、名医画像或重要医事活动图画10余幅。内容突出“新安医学”中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医籍、医术及医事活动。如:《伤寒论》“错简重订派”的方有执,“温补培元派”代表医家汪机、孙一奎,创“养阴清肺”法治白喉的郑氏喉科,御医代表王琠、吴谦,儒医程敬通家族、汪大顺家族,内科“新安王氏医学”、“世医张一贴”、“王少峰大小方脉”,儿科的“休宁西门桥儿科”,妇科的“黄予石妇科”,伤科的“吴三铺伤科”,外科的“曹氏外科”等,还有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首例小儿人造肛门术,“槎溪会课”学堂传授医学等医事活动。还展出了首次发掘的珍贵资料,如汪启时的“功同良相”匾、黟县硕儒(兼研医)俞正燮题字画长卷,黟县“碧山派”李能谦及其子孙的《三家医案》、明代御医祁门王琠家藏的汉白玉双面彩屏等。另有六个展柜陈列新安医家重要或珍本医籍40种,研究论著16种,公开发表的论文60篇。整个展馆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光色协调,将“新安”地域的历史、文化、医学融于一体。

  二、“新安医学文化馆”(新馆)建设过程和所展示内容

  作为学校的特色教学基地,“新安医学文化馆”展示面积显小,展示内容也需进一步充实。2005年8月学校成立了“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决定重新选址,在原馆内容的基础上,扩建“新安医学文化馆”。并再次组织赴皖南小分队,选派:张玉才、汪沪双、牛淑平、吴成海、胡春福等7人,赶赴新安地区收集有关新安医学的资料和实物。小分队成员冒着酷暑,于2005年8月8日至15日,历时8天,行程1500多公里。先后去了祁门、屯溪、休宁、歙县、江西婺源等地,并与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所、祁门县中医院、祁门县医院、祁门县文化馆、休宁县卫生局、休宁县中医院、歙县中医院等单位进行了座谈,拜访名医或名医后裔20余人,名医故居近10处,获得许多重要资料和线索。拍摄资料照片近300张,其中100余张是过去没有的资料。补充了张宗田、张省斋、张炳南、程六如、程大鉴、杨以阶等新安医家的资料。并购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清·乾隆卫生堂刻本,汪琥《中寒论辨证广注》清·康熙平阳季子东壁刻本,毛世洪《养生经验合集》清·嘉庆刻本等古医籍5种24册;程六如医案8册;处方、药碾、清瓷药瓶等实物45件。 新馆较老馆展示面积扩大了40余平方米,展示内容编排更趋完美,充分展示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新安医学繁荣鼎盛的历史渊源。展示内容首先为徽文化部分,简介了徽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次为新安医学部分,从家族世医、名医名著、名说名派、新安药业、医学教育、域外影响、研究现状等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安医学的主要特色和对祖国医学的特殊贡献,并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新安名医近20名,名医世家2家,增添了近百幅图片、画像、照片等资料;最后,附名人和来宾题词多款。

  三、“新安医学文化馆”开馆以来情况简介

  中医药学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新安医学是在徽文化沃土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是祖国医学中一支极具特色的文化分流。“新安医学文化馆”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将“新安医学”这一具有鲜明地域医学文化和对祖国医学的贡献,编排的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源流清晰和特色鲜明,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和展示新安医学的重要窗口。 “新安医学文化馆”作为全国第一所全面展示地域医学的文化馆,自成立后,受到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史杂志》、《安徽科技报》、《新安晚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安徽中医学院报》、《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馆务通讯》等七家报纸期刊先后登载了其开馆消息,并简介其所展示内容。 “新安医学文化馆” 成立六年来,先后接待过前来参观的外宾、国内知名专家和本校师生246批7800余人次。来“新安医学文化馆”参观过的领导、专家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中医文献学专家余瀛鳌,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王雪苔,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长张其成等,以及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朱万曙、卞利、解光宇等,还有参加华东地区中医文献学教学协作会议的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生教育工作调研组成员,省教委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德国中医药代表团,韩国韩瑞大学校长咸基善一行,日本中村市中医学研究所釜原明德一行等,各种学术团体。国内外专家的到来的同时,也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我们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共同分享这一医学奇葩,使其更显光芒的目的。 “新安医学文化馆”2000年被定为我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在每年新生入校时,学校各系部都将新生参观“新安医学文化馆”作为新生入校后上的第一课。学生兴趣小组也把参观“新安医学文化馆”作为培养对祖国医学浓厚兴趣的第二课堂。几年累计接待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参观学习152批,7600余人次,其中2005年各学院组织新生到我馆进行入学教育达1600余人。 “新安医学文化馆”自建立后,一直由图书馆代为管理和接待来宾参观和为学生做学前教育,也是学校对外的重要宣传窗口。

  新安古郡,通称徽州,是我国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名区。境内黄山云海,白岳丹霞,独禀大自然的丽质。就国史而言,晋室东渡,宋都南迁,中华的政治文化中心两度转移,更增益其地缘优势。江河舟楫便利,士庶亦贾亦儒,因儒入仕。雄厚的经济基础,必然绽放学术繁花。历千余年的文化积淀,于是这古老四塞的山城,便成就其桃源胜境,文献之邦。 地灵人杰,俊彩星驰。理学宗师朱熹,朴学先驱戴震,戏剧家汪道昆,数学家汪莱,物理学家郑复光,经济学家王茂荫,均璀灿于历史夜空。近代则有黄宾虹画尚华滋浑厚,汪采白画擅青绿山水,陶行知倡导教育救国,胡适领袖新文化运动,皆为学术巨擘,各领风骚。至若雕塑、建筑、出版、烹饪种种传统工艺,均巧夺天工,蜚誉神州。地域文化,国史奇观,堪与敦煌学方驾,直与藏学比肩。 新安医学,在徽学巨幅画布上,绘出绚丽的图景。盖发轫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而延伸至近代。吴谦纂《医宗金鉴》,江瓘集《名医类案》,国彭撰《医学心悟》,汪昂编《汤头歌诀》,刘锡《幼幼便览》,春圃《老老新编》,郑氏世传喉科,吴澄首重脾阴。举凡医经、方剂、本草、医案、摄生、医史诸学术范畴,靡不精赅。学究天人,德泽流长。 欣逢盛世,文化昌明。弘扬国粹,责在学府。创建新安医学文化馆,征集乡邦文献,开发学术资源,实为提高教学、科研、临床水准之要务,更益展示我院医学教育继承徽学,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之特色。于是群策群力,遍访藏书世家,街头小肆,广搜官刻坊刻,孤本秘籍,乃至未刊手稿,家传抄本,纵或图文漫漶,一例珍藏。 新馆程功,规模初具。缃帙齐展,芸编新列。书香沁脾,古韵怡性。诚新安医学文化之缩影,亦友朋观摩学术之平台。进德修业,辅翼学校教育;广闻博识,提升社会文明,是为本馆宗旨。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