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棠樾:“天下慈孝无双里,衮秀江南第一乡”

发布时间:2020-04-15 16:16:26

    棠樾村位于歙县西郊,环境优美,合福高铁过境,丰乐河绕村,千年历史的大母堨贯穿老街,有着“天下慈孝无双里,衮秀江南第一乡”美誉。如今的棠樾老街虽是一条普通生活街区,历史上却涌现程元凤、唐仲实、鲍象贤、鲍志道、鲍启运、鲍漱芳等一大批著名乡贤,孕育形成具有徽州特点的孝德文化、儒商文化。

八百年间德政村

    棠樾村建设最早可上溯到南宋建炎年间。当时住在徽州府邑(今歙县县城)西门的一位以文著称的产业界人士鲍荣踏遍府邑四周山水后,发现今棠樾村所在地绿林阴翳,山环水绕,是造园栖居的理想地,遂在此建别墅一幢,成为棠樾村最早的建造者,鲍荣也因此被棠樾人尊为始祖公。村名“棠樾”二字来源于周贤吕台伯的故事,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特意保护那棵甘棠,让它枝叶茂盛,清荫满地。因而用“棠阴”一词喻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树荫。

    棠樾村钟灵毓秀,人文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省级文明村,整体保存完整,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大小古街巷中。屹立在村口的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等顺序依次排列,古朴典雅,在彰显棠樾先贤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在向后人倾诉着一个个情感交织的故事。

    “明清徽商发展鼎盛时期,鲍氏家族经商发财、读书做官,回来就修桥铺路建祠堂,在村口立了七座牌坊,还有一个亭子。这边是独一无二的女祠‘清懿堂’,那边是男祠‘鲍氏宗祠’,从左手边进去就是棠樾老街(又称前街)的入口了。”系着大红围巾的乡贤夏玉福激情满怀地为记者充当向导。老街东西向延伸,夏玉福说这些石板大多还是原来样子,破损的也修过,宽的地方有一丈多,窄的也有八尺,长约1000米。在棠樾小学门口有两个大石鼓,夏玉福告诉记者:“这在以前是唱社戏的地方,后来改建成学校。这里原来有座石拱桥,名为‘世济桥’,下面本是条小溪,后来填掉了。对面有世济仓,类似于存放粮食的仓库,以江南首富鲍志道为主,有钱的人家捐钱给祠堂施粥施粮,村里的孤寡老人就站在这座桥上领粮食。这个房子原来就是世济仓,整个大门没有动,其它地方都改了。”

    沿着清一色的石板路前行,老宅从眼前掠过。老街巷弄里遍布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在村民张荣花家的门上悬挂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古民居社屋坦明宅(毕德修宅)”的牌子。“这是鲍氏老屋,明朝洪武年间造的,我老公的祖上在清朝从鲍家买下的。”张荣花在堂前开小店。据了解,这幢老屋为棠樾鲍氏明代早期生活不富裕时的住宅,一进两层,底层低矮,大木构架,简洁清晰,除斗拱、冬瓜梁等少数构件外极少装饰,二楼阁间保持明代风貌。

    忠孝节义善行街

    《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记载,南宋建炎年间,在徽州府任职的鲍荣看到当时的棠樾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便在这里建“掌书园”,就是现今看到的鲍氏始祖墓园。“这道花墙就是在鲍荣手上做的,墓在村中间,这在歙县乃至全国都很少,就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受人尊敬。”夏玉福说。

    在清代,棠樾鲍氏一家三代出了三个大盐商,即鲍志道、鲍濑芳、鲍均,目前村内遗存的古建筑大部分是这家人的义举所为。这个时期,村内街道由原有的一横道扩展为前后二横道,两街间有数条南北向小巷相通。棠樾的每条巷弄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慈孝巷亦然。夏玉福说,一天,鲍寿孙和他的父亲鲍宗岩被强盗捉获,强盗决定父子二人要杀一个。在紧急情况下,鲍寿孙与父亲互相争死,一个说“杀我,让父亲活”,一个说“杀我,让儿子活”。正当父子争执不下时,忽然树林里起了一阵大风,声音犹如追兵,乱军仓皇逃窜,鲍宗岩父子才得以幸免。这件事被郡府县志大书特书,元史收入《孝义传》,明史采入《孝顺事实》,明永乐帝题《慈孝诗》二首,旌表“慈孝之门”,并赐立诗碑于龙山之上,同时御制慈孝里坊一座。鲍宗岩的家就住在慈孝巷,如今古民居木门紧锁,上挂的“慎德堂”木牌仿佛在无声地向世人诉说这对父子的慈孝故事。

    顺着街巷穿行,左拐进清嘉庆年间乐善好施的鲍漱芳宅。这是一幢三开间四合式二层楼房,大门朝东,有砖雕门罩,门前有一青石板铺就的小院,幽雅宽绰。小院与一南北向高深大巷相连,院南端有高台阶通后街,巷北端临前街。巷两边原有房十四间、天井七个,现仅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白果厅“静修堂”。鲍漱芳自幼随父鲍志道在扬州经营盐业,聚资百万,颇富声誉。嘉庆十年,淮河、黄河水灾,鲍漱芳倡议开办粥厂,开展公益活动,义捐小麦4万担,赈灾两个多月,救灾人口10万余人。鲍漱芳在棠樾村也是善行无数,轻财好施,带头筑水坝,义务办学,修道路,救济贫民,并要求儿子鲍均继续捐修学府,重建忠义祠。鲍漱芳非常孝敬父母,有一年,父亲鲍志道身患疮痈,痛苦不已,鲍漱芳日夜守护在父亲身边,几个月都没脱衣睡觉,一切生意、公务都被推让,直到父亲去世。如今,住在这儿的是86岁的老太太徐顺爱。“这里本来是一块青石板,上面一个盖子,有个孔可以打开,里面放东西,叫应急储藏室,我们以前也不知道,用水泥封住了。名人祖宅设计的就是好,我母亲在这里住了五十多年,冬暖夏凉,冬天卧室里太阳从早晒到下午,她都舍不得挪步。”老太太的女儿张眯琴说。

    距静修堂不远是清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的老宅,该建筑群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有108间房子、36个天井,是徽州有名的巨宅。现存“保艾堂”白果厅为原三座大厅之一,北向,三开间,厅前、左、右有回廊,中为天井,占地面积178.6平方米,大门外有宽敞庭院,堂西有避火弄,将建筑群分为两部分,老旧的木门两旁贴着对联“要好儿孙必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鲍志道是明代尚书鲍象贤第八代孙,20岁学成后到扬州帮乡人打理盐业生意,乾隆38年独立经营淮南盐业,一跃成为盐商巨贾,被推举为两淮盐务总商。在国家危难之时,他带领众商踊跃捐款,得到官衔和奖赏,被当时称为“江南首富”。鲍志道却一生节俭,做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身有处士之义,而好其德。

    “江南第一乡贤街”

    存爱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为孝子鲍灿之父古屋,现宅为清初重建。清嘉庆年间,鲍集成妻节孝持家,获嘉庆帝赐“五世同堂”匾额。50多岁的汪春兰嫁此开古玩30多年,在她看来,街上变化较大,“原来是牛屎街,村民务农养牛,街上到处都是牛粪。现在开发旅游,村庄环境卫生都改善了,旅游发展了,人气也旺了。”

    “你看,那叫‘天灯巷’,拐弯角的屋顶有盏灯,方便照亮别人走路。”夏玉福边走边说。村民吴志成今年70岁,在临街处开了七八年店。他说:“小时候街上可没这么干净,也没什么店铺,解放前就一个豆腐坊和鲍兴斋的中药店,买东西都要去郑村。现在有专人打扫,不一样了。”老街的岁月痕迹刻在青石板路上,“以前这儿的石板都是完整的,现在有破损。开始铺石板路时干干净净,牲口都不准进来,毛驴驮货从后山绕道走,挑担子的撑子不能用力戳地,怕把石板弄坏,保护非常严格。”一条磨没了棱角的石板路,在夏玉福心里就是一段无声的历史。

    花墙、鲍氏始祖墓园、圣旨碑、慈孝门……这些被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不仅记载了当时棠樾家族的兴衰史,也蕴含了徽州乡贤文化。棠樾老街文化遗存丰富,积淀深厚,历史上有鲍象贤、鲍志道等先贤。当代外出求学经商务工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像汪石铭、鲍树民这样为家乡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贡献的热心人,像郑朝荣这样的在国外经商仍不忘家乡公益事业的致富能人,也有在家务农像郑小花、邱增局这样的“好人”“道德模范”。

    郑村镇宣传干事方秋芳介绍,针对老街保护,该镇秉承“以旧修旧、以旧补旧”原则,包括三线下地、污水集中排放处理、街面环境整治、水渠清淤等,努力恢复并保持徽派古村落的原有肌理;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结合古民居保护、乡贤文化、村规民约等,将棠樾村打造成历史文化名村;在开发利用上,将进一步挖掘棠樾的历史文化,结合古民居保护工程发展民宿乡村游。她说,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鲍家人把刻在石头上的“忠孝节义廉”化作教育子孙后代的家规家训世代相传。

    七座牌坊通古今,忠孝节义传美名。今日棠樾通过2013年省级美好乡村打造,老街保护措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整洁。同时,通过徽州古城景区旅游公司市场化运作,老街正焕发新的活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