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惠斌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学识渊博,孤标傲世,既有政治家的胸襟与气度,又有学者的才华与睿智。刘海粟则是我国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绘画大师,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和传薪者。陈独秀与刘海粟相识较早,他们相互仰慕,彼此敬重,友情深厚。
1921年,刘海粟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北上讲学。不久,蔡元培因病住院,刘海粟闻讯后前往探望,不意在病房内与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陈独秀不期而遇。虽然他们从未谋面,但神交已久,因此一见如故,互道倾慕。
1932年,刘海粟旅欧归国回到上海,听说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羁押在南京第一监狱,内心非常牵挂,于是不顾旅途劳顿,赶赴南京探监。刘海粟与陈独秀阔别多年,再次相逢竟在监狱内,这让他们感伤不已,然而性格上共同的豪迈气概却又让他们相见甚欢,恣意放言。临别时,刘海粟请陈独秀题字留念,陈独秀挥毫写下一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上款“海粟先生雅教”,下款“独秀”。陈独秀不以书家名世,但他的书法风帜独标,卓尔不群,名重大江南北,颇受时人赞誉。中共早期机关刊物《向导》周刊,刊名即出自陈独秀之手,外秀内刚,英气勃发。而为刘海粟题写的行草联,纵横恣肆,大气磅礴,气贯长虹,见情见性见风骨,折射出陈独秀身处逆境,却我行我素,傲骨依旧,以及坦荡的胸怀、昂扬的激情。1996年刘海粟诞辰100周年时,此联首次对外展出,轰动一时。
1935年,刘海粟自黄山写生归来后,再度到狱中探望陈独秀。他拿出自己刚创作的《古松图》与好友分享。画作的题记中,刘海粟写道:“乙亥十一月,游黄山,在文殊院遇雨,寒甚,披裘拥火犹不暖,夜深更冷,至不能寐。院前有松十余株,皆奇古,刘海粟以不堪书画之纸笔,写其一。”以画述说了内心的孤伶和寂寥。而根据这则题记所述,当时年已73岁的“大名士”沈思孚题有一绝:“拥衾僧院寒于铁,起写黄山一古松。何处不留真面目,偶挥秃笔写虬龙。”蔡元培也在画上留下墨宝:“黄山之松名天下,天矫盘拏态万方。漫说盆栽能放大,且凭笔力与夸张。”并附小字注释:“人言黄山松石,恰如放大之盆景。”
陈独秀身陷囹圄,当他欣赏了刘海粟笔下精神独具的黄山古松意象后,感慨万千地写下:“黄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与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图。”又在诗下加注道:“此非调和折衷于孤与不孤之间也。题奉海粟先生。独秀。”刘海粟得此深沉隽永的题款,深感“人生知己,斯世同怀”,从此对《古松图》珍爱有加,《古松图》也因此成为见证他们友谊的一件独特的艺术珍品。
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