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先民与徽州的相互悦纳

发布时间:2020-08-13 09:25:38

  □ 汪晓东


  一

  当人们问及徽州是个啥的时候,专家学者也犯难。如何诠释徽州?是讲地理概念、行政区划,还是讲文化概念。莫衷一是。

  近日,徽州区灵山景区开发,邀请了市内外徽学界的专家学者会商,皆以为: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并存、沉积厚实的区域。这里“和合”的理念、“礼义诚信”的操守,无不具象表达。它以中华传统的儒家思想为圭臬,融合释、道的思想智慧,在黄山山脉的广袤地带缔造了“富丽堂皇”的徽居,在大江南北、甚至海外留驻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

  徽居的别样美感,源自于山川风物的灵气,源自于风俗民情的菁华,源自于“程朱理学”的浇灌。且不说这里韵律生动的马头墙和小青瓦间的“黑白”气象,仅从每一建筑构件的“匠心”运用,便可体悟出徽人灵魂图腾的光芒,或砖,或木,或石,无不精美绝伦,恰到好处地在空间结构上展示出儒教的标识符号:于民居,民居自豪;于祠堂,祠堂森严;于牌坊,牌坊辉煌……

  二

  徽人到底来自何方?徽人大多是中原世族的迁徙者。以徽州大姓汪氏为例,即可窥见徽人前行的足迹:汪氏祖上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后裔。汪氏一世祖汪鲁的父亲叫姬黑肱。公元前573年,姬黑肱的妻子姒氏,夜梦白兔、彩虹覆其身,居期生子,手上有字如“汪”。因该地当时归鲁国管辖,便取名“汪鲁”,全称“姬汪鲁”。

  汪鲁出生地就是现在河南太康县以西、嵩山以东的颖河流域的一个小村落。

  汪鲁成年后,有功于鲁国,被封为“上大夫”,卒葬河南阳城山南的颖川城南三十八里的伏龙山下。后人念起功高,尊称其为“颖川侯”,并以其手上“汪”为姓。

  自一世祖至三十世,汪姓人在北方繁衍并不快。据唐代《通宗世谱》记录,北方仅有7支脉39户,而且他们大多在朝中为官,最小者也为县令。

  汪氏三十一世时,文和公在平乱时,打过江南,被孙策封为“淮安侯”,任“会稽令”,攻下歙、黟后,建立新都,治所在现淳安之西的始新。

  三十六世道献公出任“歙县令”,定居于歙,卒葬歙县之东吴三铺,建墓祠。墓前练水由北向南西转,来到歙县城关。如此风水宝地,汪氏在此迅速发展起来,人们称道献公为“新安始祖”。

  至四十四世汪华。汪华本名“汪世华”,名讳皇帝李世民,易名。其祖为“会稽令”,历两朝命官,因功高被陈元帝封为“戴国公”。其父袭封“戴国公”,为“海阳令”。

  汪华出生于陈至德四年正月十七日(公元586年)。他青少年时代就好习武,以侠勇名闻遐迩,其叔父经常教授他以兵法,为他后来统帅兵马作战奠定了基础。隋末大乱,民不聊生,汪华顺民意,揭竿而起,聚众十万,攻克歙、杭、宣、睦、婺、饶六州,被拥为“吴王”,靖民护园,民生郁起。唐王统一中原后,汪华于唐武德四年归顺唐王。唐高祖于武德四年封汪华为“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后在长安任典宿卫二十余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伐辽时被诏为“九宫留守”,与房玄龄共事。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公元649年)卒于长安。死后灵柩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家人运回徽州葬于歙县城北七里处的云岚山下,墓前建有墓祠,并在歙县城乌聊山建“忠烈庙”,庙内有皇榜、铜印、玉带等镇庙之宝。

  三

  汪姓如此?他姓如何?有道是徽州有民谚“天下汪,四角方”。这是徽人对较早迁徙山越之域大族汪、方两姓的口头禅。前者言“天下汪氏出徽州”,汪姓在徽州繁荣昌盛时期大抵在汪华开始至明清两朝,像潜口金紫祠里的“越国世家”牌匾,便是朝廷的恩赐;后者说方氏一样来徽定居久远,四处落居,甚至山旮旯里也有方姓的落脚之地。“天上灵山”的方氏叔侄(方杰、方信)曾托请在此讲学的许国老,求得皇帝口谕,建起“名世祠”……

  徽州有“徽州八大姓”、“新安十五姓”之说。前者“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后者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孙”。这些名门望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历朝各界“灿如繁星”的代表人物,如程元潭(东晋新安太守)、汪伯彦(宋代宰相)、吴承仕(近代著名学者)、黄宾虹(近代著名画家)、胡适(近代著名学者)、李流芳(明代著名画家)、方腊(农民起义领袖)……

  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早在大禹前后,徽州就有三苗族、古越族土著先民居住。秦始皇三十年(公元217年),闽越人、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入徽州。到汉末,统称为徽州“山越人”。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南迁,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人通婚融合,逐渐统称为“汉族”,继而“山越”消失……

  据《徽州宗族》等史料表明,徽州本土氏族,大多为北方迁徙而来,特别是在晋、唐、宋形成三次高潮。

  第一次迁徙为两晋的“永嘉之乱”,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九姓来徽;

  第二次迁徙为唐之“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有“陆、陈、叶、孙、洪、罗、舒、姚、赵、戴、康、施、冯、夏、李、朱、潘、刘、曹、毕、王、江、许、廖”24姓来徽;

  第三次迁徙为两宋“靖康之乱”,有“柯、宋、张、周、阮、杨、蒋、刘、饶、马、滕、孔、徐、吕、韩”等15姓来徽。

  其中不乏入徽为官而不归者,也有寄情徽州山水的文人雅士(不举例了)。

  因此说,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也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共融的开放型社会,实在不为过。

  “忠君爱国名家,文经武纬甲第”。偶拾徽州祠堂联语中的一副,便可发现徽人尊儒重教,科举为官,致艺为匠,行贾四方的价值观,既追求功名垂世,又追求财富归根。其血脉之中流淌着华夏民族建功立业、“和天下”的情愫,且染带着“释”、“道”的禅宗意蕴……

  今日徽州,何不如是。

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