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 治
吴少微,唐代文学家,安徽休宁人。字仲材,号遂谷,唐代嗣圣元年(684年)进士。任晋阳县尉,中宗神龙初年(705年),由吏部侍郎韦嗣立举荐,升任左台监察御史。生平事迹具载于《新旧唐书》、《新安文献志》、《山西通志》、《黄山市志》、《休宁县志》等典籍,为新安乡贤之首。因母亲回葬休宁龙源,自歙县篁墩迁居休宁石舌山南麓并改名吴里。吴少微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49),享年八十七岁。与夫人朱氏合葬石叶山之东老柏墩。吴少微次子吴巩,唐代开元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时改石舌山为凤凰山,改莲池为凤凰池,改吴里为凤湖街(今海阳镇川湖村)。
一、吴少微一生的主要成就
吴少微身为唐朝左台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洁,但《旧唐书》却将他的传略放在了《文苑传》,《新唐书》又是放在《文艺传》内,说明吴少微在为国履职的同时,与富嘉谟共创“吴富体”,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初唐时期,文坛仍然弥漫着“梁陈官掖之风”,这种文风延续至高宗、武则天时期。长安年间,在晋阳尉官位上的吴少微,与同官挚友富嘉谟,对这种阻碍文化发展的旧文风大胆创新。《新唐书·文艺传》所载:“天下文章尚徐、庾,殆俚不兢,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羡之,号‘吴富体’”。《旧唐书·文苑传》则云:“先是,文士撰碑颂,皆以徐、庾为宗,气调渐劣,嘉谟与少微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文钦慕之,文体一变,称为‘富吴体’。”《唐诗纪事》对此事所述,与“两唐书”基本相同。
政局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的那种“浮俚不兢”的绮丽官体诗,“气调渐劣”,远不适应统一而强大的大唐王朝社会的需要,亟待改革。“吴富体”的出现,正是文化改革创新的新成果。“人争慕之”,象征着这一改革成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文体一变”,则标志着“吴富体”的文化核心价值。吴少微与富嘉谟为唐代文化风格的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少微是进士出身的诗人,又是“吴富体”的创立者。清代汇辑《全唐诗》收录了《长门怨》、《和崔侍御日用游开化寺阁》、《古意》、《怨歌行》、《过汉古城》、《哭富嘉谟并序》六首,《全唐文》中收录了《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并序》等6篇散文。唐代文坛对此文给予了“词人莫不叹美”的惊呼和评价。称“少微撰崇福寺钟铭,词最高雅,作者推重”。诸多典籍,对此文亦最为推崇。
二、吴少微在历史上的地位
吴少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记载:“嘉谟与少微在晋阳,魏郡谷倚为太原主簿,皆以文词著名,时人谓之‘北京三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记载:“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兢,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御史台记》记载:“少负文华,与富嘉谟友善。少微进士及第,累授晋阳太原尉,拜御史……词人莫不叹美。”
三、吴少微是休宁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
《旧唐书》、《新唐书》、《新安志》等历史典籍,都记载吴少微是新安人,但是《光绪淳安县志》、《浙江省人物志》、《石台县志》(1991年版)等书均将其列入本县籍。《休宁县志》记载为唐县城西门石舌人,并将吴少微列为人物传首篇。《左台吴氏大宗谱》记载:“公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己丑六月初七日寿八十有七夫人朱氏合葬石舌山(后改名凤凰山)。”《休宁县吴氏总谱》记载:少微公墓葬凤山寅山甲向,吴氏三派子孙共出地三亩一角八步。近日县文物部门已派人实地核实,少微墓在凤凰山东皖南野生动物园东门入口处的山坡地,距今1268年。
在唐时创立“吴富体”独特文风、名列“北京三杰”,诗享“词人莫不叹美”、文誉“词最高雅”评价的,吴少微则是独一无二。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吴少微是享誉神州的第一位新安人。
吴少微是自科举制度以来新安乃至安徽的第一位进士,距今已1300多年。由于家风熏陶,其子吴巩,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舍人,《全唐诗》录有其诗。吴少微迁居休宁以来,开启了休宁读书报国的先河,在其后的1000多年里,读书、重教蔚然成风,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各地。休宁累计产生了19个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状元县,其中县城西街瑞芝坊吴潜、长丰村吴信中、大斐村吴锡龄、璜源村的吴羽菲四个状元均是吴少微的后裔。吴少微留给休宁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待后人开发利用。
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