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元代杰出学者理学名家倪士毅 ------话说休西“十里三贤人”(之三)

发布时间:2020-08-21 09:49:58
  □ 陈平民

  最后,说说陈定宇先生的另一位高弟、理学名贤教育家倪士毅。他一生贫困,英年早逝,终生守身制行,不为名高,不计名利得失,非其人不交,非其有不取。

  倪士毅,字仲弘,号道川,学者称“道川先生”。生于元朝大德七年(1303),四十五岁那年病逝于课馆任上,时在元至正八年戊子(1348)四月九日。

  倪氏远祖在山东,先世由山东选迁宣城,再迁休宁。

  倪氏迁休宁始祖为宣城人倪玄鑑,迁休宁时间约在唐朝末年。倪玄鑑传数世至倪注,始迁休西赤坵后,因“子孙繁盛,遂以姓名其地倪干”。倪注传十一世倪机,倪机生倪文虎,倪文虎生倪良弼,这三代人均为硕儒,但却无意仕途,“世以经学教授乡里”。倪士毅为倪良弼之子,为倪氏迁倪干第十四代。倪氏几代人均以课馆教书为业,生活极为贫困。到了倪士毅这一代,更是每况愈下,“无以为生,居常授徒以养”,名副其实的“穷教书匠”。《休宁名族志》中说:倪士毅“世承家学,潜心求道,师朱敬舆、陈定宇,学益以充。教授于黟下阜廿有三年,黟人化之。”这里提到的朱敬舆,字以礼,休宁陈村人,有经学。倪士毅师从陈定宇先生时,陈定宇年七十八岁,在珰溪(今陈霞乡小珰村)坐馆教学。

  倪士毅二十三岁时,受黟县七都下阜(今渔亭)人汪泰初聘请,奉父母赴黟教学。《新安文献志》记载:“黟人汪泰初闻其贤而敬礼之,筑室下阜里中,请先生奉二亲来居,躬率子弟为邑人问学焉。”又有资料说“元末汪泰初在(黟)七都霞阜建‘遗经楼’”,“贮经藉,延倪道川先生讲学”。倪士毅在黟教学前后二十三年,四十五岁时“居父丧未终,而感疾不起”,元至正八年(1348)戊子岁四月九日卒于课馆任上。生前著有《四书辑释》《历代帝王传授图说》。倪氏所著《道川集》,是其后人整理行世的。

  倪士毅殁后,家贫不能葬。四年之后,家人始将其棂柩运回故里安葬。后发现墓葬地潮湿,想另择地重葬,又苦于贫穷而不能如愿。

  黟人思道川先生数十年教育之恩不能忘,汪泰初的儿子汪志道、汪存心兄弟俩得知倪氏后人的苦衷,遂合议在黟捐地,改葬恩师。倪氏遗孤闻之,“谦不能当”。此事搁了两年,到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冬十二月的一天,黟县县尹周希濂赴官饶州,道过黟县汪氏之居,得知汪氏后人欲改葬倪先师的美意后说:“吾于此得知先生之贤,且以弟子之地而葬其师,义无不可者。”并于当天命汪志道、汪存心兄弟俩,把自己改葬先师的意图书写成文书,送达倪氏后人手中,并与倪氏遗孤合议改葬事,然后再上路赴任。次年(1355)正月癸酉日,倪士毅先生终于被改葬在黟县南坑佘思坞之原。改葬之日,“凡为先生之宾友与门生弟子,皆切感黟人之知义,周侯之乐善,而先生身教之道益彰也”。

  改葬后,倪士毅先生的生前好友、休宁著名学者赵汸作有《倪仲弘先生士毅改葬志》。他在“改葬志”中介绍了倪氏的品性行谊,写道:“先生守身制行,不为名高,而事亲至孝。接物以诚,非其人不交,非其有不取,非仁义道德之说尝论定于郡先师朱子者不以教人。凡污苟贱之事,不接于身,利害得失,揣摩计较之词,不挂于口。虽大寒暑,未尝一日辍其业以嬉。终其身,人不见疾言遽色,是故黟人信其言而尊其行,既殁而复思之。”他还感慨万千地说:“访阅战国、秦汉以来,大道既隐,而忠信孝友惇厚士未尝无也。圣学复明于近代,士始以知道为宗。若吾仲弘者,何可得哉!”

  倪士毅生了四个儿子,能承家学,很有出息。长子尚纲,字成志,过继于黟人汪泰初,曾为黟县县学教谕,后双目失明,终于林下;次子尚德,字明善,受业于朱升、赵汸,明洪武中年举明经,但终不愿仕;三子尚谊,字思敬,过继给从父士安为子,曾受业于赵汸,赵汸殁后,编校恩师《春秋集传》出版;四子尚礼,亦通经学。

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