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时滨
器物是日用之物的总称,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一方面极为关注器物的制造与享用,追求便利与精工;另一方面又思考附着于器物之上的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赋予其深邃的文化魅力。徽州因为历史悠久,风俗奇特,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致使产生于发明了诸多有特色及文化魅力的器物。
比如“篮子”,是人们常见的用藤、竹、柳条编成的有提梁的盛物器。为了便于生产生活,徽州民间的篮子式样之多恐算得上一大特色。礼尚往来多用贵溪篮,这种篮子用小水竹篾编制,篾丝细如棉纱,光滑晶亮,成品酷似元宝,故俗称元宝篮。有用于盛装货物的挑篮,长长把手几乎有一米高。还有叫箩篮的,形状宛如一个小许的箩筐。精致的有菜篮和饭篮,因为涉及饮食,无论是用材还是编制的工艺都十分讲究。这种篮子往往有几层,最上面还有一个盖子,防止灰尘或苍蝇等污染。这些器物,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因其自身的魅力,成为一个时代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器物还是历史文化的沉淀,见证历史的发展。徽州人讲究用茶陶冶性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用茶时不仅讲究茶叶质量,而且注重环境和气氛,讲究茶器雅致。在热水瓶还没有发明的情况下,徽州人品茶,离不开火橱。这种专事茶道的火橱,形状如同中学双人课桌,但稍高,且油漆装饰十分考究。一般为上下两层,上层多为抽屉,多放置各式茶点。下层安有两扇木门,一般的左边木门打开,里面可摆放火炉等,可温茶;右边则有两三层,可放置成套茶具。火橱无腿或短腿,平日多摆在徽派老屋的格儿下不显眼,一旦有嘉宾来临,火橱功用便显现了出来。
及至明清,新器物大量涌入中国,自鸣钟一种能按时自击,以报告时刻。传入徽州以后,与传统的物件结合,形成特殊的民俗意义。徽派古民居大厅的太师壁下,往往摆放有一长条形的“花条”,陈于八仙桌上方,两边用立橱支撑。花条东边放花瓶,西边放镜子,寓意“平静”;中间放自鸣钟,寓意“终生平安”。所以器物往往与民俗联系,包涵了特殊的意愿与理念,是徽州独特民俗的呈现。
在徽派民居中,常见摆有鸳鸯桌,即一张圆桌分成两半。徽州男人平时多外出做生意,夫妻分居,故桌子也分成两半,各摆放厅堂两旁。丈夫回家,夫妻团聚,鸳鸯桌也就合为一体。民谚曾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说法。徽商的鼎盛时期,男孩十二三岁多要成家,成家之后即外出经商,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此去经年,断梗飘萍。妻子在老家服侍老人,照看小孩,甚至要带领未成年的小叔小姑,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开始了不幸的守活寡的生活。徽商在外做生意往往数年不归,就是按每三年探亲三个月计算,夫妻一生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也过三五年,鸳鸯桌便也是分离的时候多合聚的时间少。徽商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无数妇女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年华而换来的,徽州大地成百上千的贞节牌坊,就是例证。
徽人好客,黟县民间待客往往用锡格,锡格是锡制用于盛糕点待客的用具。一般为圆状,直径大都不超过15厘米,高不到8厘米。一组一般为四个,可以重叠垒放,上面再加一个盖子,以保护糕点的卫生整洁与不变形。讲究一点的,还配有红木雕花手提,与金属镏金花纹护盖,不失为精美的工艺品。
黟俗婚嫁喜宴,早餐或贵宾亲朋来临,为客人泡上佳茗的同时,要用锡格装上四样糕点待客,然后还上茶叶蛋等,俗称吃“锡格子茶”。视客人身份不同,所装的糕点和小吃品种也不尽一样。贵宾来临,一般要盛桂圆、荔枝、寸金糖等。一般来宾,也可装花生、南瓜籽等。有一些在黟县民俗中有象征意义,吉祥如意。如:麻酥糖,因为用大红纸包装,所以素称“红纸包”,象征发财进宝。寸金糖,也叫京果,寓意珍惜光阴,天天向上。
由于吃“锡格子茶”富有地方特色,而且情景融洽,礼节文明,2008年入选黄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吃锡格茶”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黟县民间沿袭至今,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还有皆大欢喜的吉祥寓意。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黄山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