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时滨 文/摄
“长在深山叶飘飘,来到凡间磨刀雕。娘娘高举啪啪响,仿佛白云落九霄。”是一则黟县方言谜语,谜底便是打食桃。因为打出的食桃是白色的,而且是一朵一朵的,像白云一样,故云。
黟县人家辞旧迎新的氛围,是从“家家户户打食桃”开始的。与一般的米粿不同的是,食桃是用模子“打”出来的。打食桃的模具叫食桃模。这种模子通用名叫食印,山东叫“饽饽榼子”“面榼子”,山西叫“榼榼”,南方各地叫“粿模”“糕印”“饼印”等等。在其他地方,食印材质五花八门,木、石、陶、玉、瓷、砖、锡、塑等都有,多为就地取材。但制作黟县食桃模的木料,必须经得起反复敲打,又便于雕刻,所以多选用木质细腻、纹路缜密的石楠木、黄柏、枣木、桃木等。
根据史料记载,古时祭祀活动繁多,为了表达某种意愿和梦想,人们创造了将面食塑形成装饰的器具食印。由于粮食的贵重性与可塑性,在“饮食”的基础上,又逐步担当起了“祭食”“仪食”“礼食”等多重功能。食塑源于祭祀,并慢慢融入世俗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食塑的样式花色、制作工具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和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都曾有相关细致的记载。
黟县之所以称其为“食桃”,模子也呈桃状,应该与“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健康长寿的意义有关,也与黟县自古具有桃花源美誉相关。同时也由黟县“徽商故里”的特质,决定“黟县打食桃”具有“徽商商旅驿路上的干粮、快餐”,与黟县人都有的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送食桃的习俗等功能。新春佳节互赠食桃,蕴含有“寿桃”的“寿”、“蟠桃”的“福”和“仙桃”的“平安、祥和”等诸多美好的愿望。
食印图案琳琅满目。“食桃模”桃形构架上雕刻的图案,还常常将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巧妙融于其中。除此之外,还有“莲”状,取“连”的谐音,意为连心,有着男女“偶合天成”之意;“饼”形有花好月圆之意,除外,果蔬花卉,鱼、蝙蝠、燕子等动物也都多有涉及,各有各的美好寓意。常见的食桃模图案就有数十上百种,古人以形构意、以形抒情,上演了一场千变万化的意象文化大餐。食桃模设计、雕刻技艺非常考究,必须综合采用徽州木雕的相关技艺,才能相得益彰、寓意深长。
黟县食桃模的图案集中体现广大民众崇尚礼仪、繁衍生息的朴素愿望,其纯真质朴、夸张简括的审美特征,是劳动人民意念、理想、激情、欢乐等思想感情的物化。每一件食印、每一个图案,无不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说,它们就是千百年来凝固在历史中的百姓梦。随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厚重文化的传统食印与现代人渐行渐远,如何巩固与发展这一传统文化,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要传承发展黟县“打食桃”文化,笔者以为各地行之有效的有三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寓教于乐”。在一些旅游点或展览馆,推广DIY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广大青年和学生熟悉了解打食桃文化。二是“寓教于节”。每年都有数不胜数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里,“美食”不可或缺,打食桃完全可以借此“隆重登场”。三是“寓教于礼”。在古时,结婚、生子、生日、成年、寿诞等特别时刻都有“礼食”来往,至今黟县民间仍有互送食桃的习俗,可联合一些食品企业进行再创新,将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美好寓意的食品再创新,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见物思情,浓浓的祈愿、深深的祝福,都在其中了。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