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延军
徽州山清水秀,逶迤的群峰连绵起伏,层峦叠翠;一道道溪水千折万转,汇成河流,碧波萦回,沿着山麓缓缓流淌;树林掩映中,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村落时隐时现,高高的马头墙,青青的石板道,潺潺的流水,缭绕的炊烟……一幅天然画卷入眸来。
“背山面水”,“得水为上”, 一向是徽州人建村旺族格局的理想信念。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川流不息也兆示着财源滚滚而来。徽州人在“择山选水”方面发挥了卓越的聪明才智,借机利用山形地势,巧夺天工,山、水、村、人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意境,清澈见底的溪水贯村而过,进入每家每户,一路欢歌流向风水宝地的“桃园胜景”。
徽州境内有水皆成村,溪水中流,村中充满生气和灵气。有的村落由于地形的因素,溪水环村而流,因此在村首开凿数条水圳,把水引向村内,故而形成村落一步一景,令人赞不绝口:小桥流水,古树老鸦,高低错落屋;小街接着窄巷,旧楼连着古祠,老屋围着古井……真是:人在山村走,如在画中行。
徽州有村皆有井。虽然溪水中流,却也遍地打井,形成水系。因为遇上大旱之年,山水难免断流,水井正好发挥作用。又则水圳吃水、用水(洗菜、洗衣等)是分时间段的,而井水则可随时取用,不影响他人。还有井水清冽甘甜,冬暖夏凉,天然“冰箱、空调”,很受户家喜欢。
农耕时代,水井地位显赫。古代早就规定了以“水井”为标志的乡里区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百度”对“井”的释义为: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园、故园,因此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也就是说,井是立村之本,井是家乡的象征,井是幸福、亲情的源流。由此可见,水井不仅仅单指水源,已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徽州古村落的水井,星罗棋布却又千奇百怪。就其形状来说,有大的,有小的,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有花岗岩井圈,也有无遮无拦的;就井圈来说,有八角的、六角的,有圆的、半圆的,也有方的;就其用途来说,有供吃水的,有供洗用的,有排水的,有防火的,也有专为调节屋内气温的;就其所处地点来说,有路边的(路旁井),有屋子里的(家井),有墙拐角的(夹墙井),有厨房的(灶下井),也有菜园塝上的(菜园井)。有的大村,为方便村民,在村中心石板道旁、水圳边建有洗刷用的长方形水井和吃水的方形井,开挖得很浅,并筑有石阶,没有井圈,似个大水池。徽州人家,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两户一井,三户一井,大户人家,则一户一井或者数井。
“千年仁里”古村,位于绩溪城东六里地,登源河从村东流过,是远近闻名“千灶万丁”的大村,据记载,旧有古井百余口。名气大的水井有三口。一口为东井,位于“百步钦街”北端的十字路口,是古村开凿最早、出水量最大的井, 大半个村子人家都赖汲此井水供饮用,却从不干涸,水清不浑。一口为西井,位于西门上丁字路口,古村地势西高东低,因此西井比东井高出数米,然而历史上也从未干枯过,常年水涌不绝,甘甜清澈。据传说,为防止井水变浑,石条井圈腰间包了一圈铁箍,又称“打箍井”。第三口井特别有趣,名叫“嫁资井”,位于黄门第巷中“官厅”西墙下。古时伏岭下一个富徽商的女儿嫁给古村的黄门侍郎,十分依恋父母,要求天天饮用娘家水,父亲为了显示气派,出资在婆家打了一口井,满足了女儿的愿望,也成为一段美谈。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