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井秀之源,徽州人家的上善若水(四)

发布时间:2021-05-25 12:10:51

  □ 唐延军

  高墙下的天井,并非都是阳光明媚,也有梅雨绵绵、阴冷潮湿,尤其是徽州女人,她们居守的日子岁月苦长,“积聚”着无尽的心酸。这是发生在歙县许村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朝洪武年间,排行第六的许周安娶了年轻貌美的胡氏夫人,婚后不久,辞别出门经商去了。婆家是个大户人家,几个儿子不是做官就是经商,在当地很有威望。谁知时间不长,传来丈夫在外暴病身亡的消息,那年胡氏才20岁,刚刚身怀有喜。一个月后,胡氏回答婆家,腹中已怀有许氏骨肉,愿意终身守节。第二天,婆家唤来泥水匠,先在后院打了一口井,而后绕着居宅楼团团砌起一圈围墙,与外界完全隔开,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墙里门”,只开了一小门供佣人出入。从此,胡氏与一两个照顾她的老妪在古宅里消磨岁月。婆家隔几天向里边送些柴米油盐、粮食蔬菜和日用品。第二年,胡氏生下一子,孩子的哭、笑,给这座深宅大院增添了一些生气。孩子长大后,用功读书,官至观察使。他多次向母亲提出拆除围墙,胡氏没有同意,几十年下来,已经习惯了,心已禁锢,拆不拆已没有什么意义。高墙重门,惨淡日月,一个日子接一个日子的空房独守,更深夜静,坐井观天,天井是她的慰藉。只见月光如洗,云卷云舒,微风吹拂,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人寂寂,夜悠悠”,孤寂苍凉直冲头顶;风雨霜雪年年轮回,不知今夕是何年,逢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夜晚,只能卷缩在冰冷的被子里,心如枯井,似一盏即将耗尽的灯油,火光忽闪忽灭,飘忽不定,苦熬解愁;好在儿子健健康康地活着,有了出息,这是她人生唯一的希望,心里的一丝活水。明永乐19年,72岁的胡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一再叮嘱儿子,不要让家族给她立牌坊,人到暮年,可能对自己的一生有所醒悟,不希望后人效仿。我们看到,胡氏女子52年未出家门一步,柔弱如水,但“坚贞”起来内心比铁还硬。天井是徽州女人悠悠岁月心路磨砺的深井。

  井秀之源,活水家兴。徽州村落枕山面水,家家喜水亲水,视流水为生命之源,家族兴旺之泉。上善若水滋润了徽州人的品性,淡泊明志谦如君子,滴水穿石百折不回。村落及民居的建造,崇尚自然及风水,宗族历经数代,呕心沥血,持之以恒,构造的如诗如画,宜人宜居,宛如仙境,表现了顺应环境美化环境追求自然和谐的强大能力。徽州人自古重教崇儒,“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从孩童抓起,育人树人从不怠慢,如水一样,润物细无声,“东南邹鲁”扬天下。徽州人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在明清时期创造了徽商神话,“无徽不成商”成了时代经典,至今仍然辉煌灿烂。

  今天的徽州,沧桑巨变,村落、民居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水井使用的人家渐渐少了,随着山村自来水建设脚步的加快,已闲置成摆设了;村落的徽式新楼房越来越多,天井不会再有了,除了供人旅游观光的古民居天井依然保持原貌外,老房子的天井因阴冷、潮湿,有钱的人家俱进行了改造,用白色塑料太阳板阻挡雨水流入屋内,阳光透亮;高耸的院墙破洞开了大窗,抽水马桶、太阳能热水器也堂而皇之地进入高墙深院。流水,因时代的变迁,也在悄然改变着村落面貌和影响人们的生活。

  智者乐水。水是徽州古村落的灵魂,奔流不息的财源。一座座水井,一口口天井,无声地诉说着徽州的故事,让你惊奇,让你叹息。溪水日夜奔腾向东流,永远涌起向前的力量。今天的徽州人,吸吮着古人的智慧,生生不息,大步追逐着新时代的幸福梦。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