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端于唐宋而兴盛于明清,这倒与徽商的发展,徽文化的发祥轨迹相吻合。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徽商的崛起而成就了徽菜的声名远扬。
徽菜“三重”: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工,调质之功。总的来说,徽菜醇厚。
徽州,山水优美、物产丰富且文化深厚。许多徽菜往往披上了一些人文色彩,就好像原本鲜活的生命赋予了灵魂,更加陡然生趣。所以,徽菜也便同时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内涵。
譬如,唐代徽籍诗人张志和的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让人眼前浮现出阳春三月的美景:两岸盛开红艳艳的桃花,在微风细雨中一瓣一瓣飘下,河水陡涨时,白鹭飞过,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这个美丽的场景常常随着一道美味的徽菜而定格。因为这条肥美的鳜鱼,后来竟然通过徽人的适度腌制,变成了一道令人垂涎的佳肴——臭鳜鱼。这道菜,现在的名气颇大,竟成了徽菜的一个代表符号,总是在徽宴的结尾时才姗姗而来,隆重登场。
另一道同等名气的徽菜则是毛豆腐,据说它的来历与明洪武帝朱元璋有关。元末,朱元璋兵败徽州,人乏马困、饥饿难当之时,兵士捡拾了几块数天前逃难的百姓遗留在草堆里的豆腐,拿出来一看,长了很多细茸茸的白毛,就生火烤熟给朱元璋充饥。不曾想,长了毛的豆腐竟然香喷可口,异常鲜美。朱元璋顿时心情大悦,重振雄风,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登基之后,朱元璋还念念不忘,时常褒奖。因此,毛豆腐的美名连带着皇帝的恩荣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臭鳜鱼和毛豆腐虽味美却名不雅。徽州毕竟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许多道徽菜名实皆雅并且充满了诗情画意。最为著名的例证当然首推传统徽菜中的那两道“贡品”了。
南宋高宗赵构曾问歙之味于籍贯婺源、官封新安郡侯的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该诗句出自南宋诗人梅圣俞《宣州杂诗二十首》中,原诗是:
北客多怀北,庖羊举玉碗。
吾乡虽处远,佳味颇相宜。
沙水马蹄鳖,雪天牛尾狸。
寄言京国下,能有几人知。
梅圣俞即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梅尧臣家乡在宣州,宣州与徽州相邻,都是江南的两个景致相似的山水之乡。汪藻巧妙地借用梅诗介绍了两道徽州的名菜:“雪天牛尾狸”,指的是红烧果子狸;“沙地马蹄鳖”则是清炖马蹄鳖。
以诗命名,一来使得这两道山野土菜霎时诗意盎然,藉此登上大雅之堂甚而登上皇宫圣殿;二来这两道菜名为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楹联,典雅精致,妙趣横生。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