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守岁

发布时间:2021-06-07 11:18:53

  ☑ 休宁 张启立

  大年三十叫除夕, 这可是过年的重头戏。这日一大早,勤快的家庭主妇们便成了最忙碌的快乐天使,打扫庭除,擦洗锅碗盆盖,斫肉切菜,杀鸡宰鸭,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中早早筹措齐全了。男人则去村中教书的老先生那里请来徽墨飘香的春联,和孩子一道,把新春的祝福、来年的祈盼,一起贴上自家的大门。

  掌灯时分,各家各户都有一个“发灯”仪式,徽州方言中“发灯”与“发丁”谐音,“发丁”即年年添丁加口,寓意家族和合,人丁兴旺。于是,客厅、臥室、厨房、柴棚,到处点上青油灯盏或八角玻璃灯,一时乎灯火通明,蓬荜生辉,就连猪栏、狗窝、鸡笼等处也点上一支蜡烛。长辈说,家畜家禽们也有生命,富有灵性,也得让它们光光鲜鲜、亮亮堂堂地度除夕、过大年。所有灯光一直亮到正月初一朝凌晨四点。

  在老徽州,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富的盛宴。开席前,照例得请祖宗先“打牙祭”,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条千年不变的老规矩,它教育子孙不要丢掉根本,忘了自己的列祖列宗。一通通大小鞭炮声陆续在村庄上空炸响,随即各家各户便拉开了请祖宗的大幕。八仙桌上,十几道全鸡全鱼全猪(猪头加猪尾)等荤素搭配、芳香四溢的菜肴,摆得满满当当,色香味形,令人垂涎。鞭炮声声,香烟飘渺,全家男女朝着中堂上悬挂着的祖宗画像举香跪拜。“祖宗请过,全家开桌”,阖家老小,喜气洋洋,按照辈份大小围桌而坐,大家互相敬酒祝福,猜拳行令,好生闹热。酒足饭饱之后,守岁开始。守岁,即在大年三十晚上不睡觉,守候到正月初一朝天亮。那时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更谈不上坐在电视机前享受精彩纷呈的“春晚”,喜好玩扑克的牌友东西南北,各霸一方,争起了输赢,热心的主妇立即朝桌底塞上一盆热烘烘的炭火。聪明懂事的小女孩则立于桌旁,不时为“战犹酣”的赢家添茶续水,往往能得到一角、五分的回报。其他的男人们则围着火炉抽烟聊天,话今秋收成,谈来年愿景;早就盼望过年的小孩子们,口袋里装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手上提着兔子灯、鲤鱼灯、红星灯、南瓜灯等式样各异的小灯笼,走家串户,尽情嬉闹,直玩得眼皮打架、哈欠连天,才抱着瞌睡虫,依依不舍地上床睡觉。闲不住的妯娌姑娘们,拿起针线筐,纳鞋底缝衣物,手上忙着,嘴上聊着,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为了犒劳守岁的家人,夜半时分,奶奶在灶间做起了鸡仔煮糯米粥的夜宵,吃过香喷喷的宵夜,男人便忙着换蜡烛添灯油,至子时,开始燃放迎接新春的鞭炮,一时间“通啪”、“哗啦”之声如雷贯耳,山呼海应。放迎春炮竹也有讲究,双响放三个(不能四个,“四”在休宁方言中与“死”谐音,不吉利),小鞭炮一千响二千响则随意放。玩牌的人,赢家还想赢,输家则想扳,一个个忙着“啪啪啪”地掼牌,毫无倦意。抽烟喝茶者仍然继续着天南地北的话题,但也已是半睡半醒,双眼朦胧。熬不过瞌睡虫袭扰的年轻人,头重脚轻地溜进了房间,打起了呼噜。雄鸡一声高啼,坚持守岁的老人们在时不时的打盹状态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迎来了新的一年。

  守岁风俗,在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成为过去迎新春、过大年一道温馨的人文景观。在漫漫的寒夜里,人们守住了一年好收成的喜悦,守住了家和万事兴的信条,守住了邻里和睦的朴实情感,也守候着来年的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守候着实在而又遥远的梦想。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