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溪水中流,徽州古村落繁荣的生命之源(一) 

发布时间:2021-06-18 14:01:15

  ☑ 合肥 唐延军

  地处皖南的徽州,千峰竞秀,山峦深处,溪水潺潺,村庄掩映在山麓水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粉墙黛瓦,青石小道,诗画中的意境跃然闪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令人怦然心动。

  徽州古村落整体上都富有一种天然的气质,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骨架,讲究“天人合一”。村庄向来选择依山傍水、枕山面水、背山面水之处,认为这是人居最理想的风水吉地。“伴水结村,依山造屋”,这种村落格局亘古不变,散发出诱人的神韵。

  水是村落的灵魂。有水皆成村,山环水抱,“为有源头活水来”,预兆着财富的源泉也滚滚而来。在徽州,几乎所有古村落的村口或村尾,都建有融自然风光与人工营造于一体的园林景观——水口。这是徽州村落的门户,乃一村福祉之所在,是宗族兴旺发达的精神象征。山、水、树是徽州水口的三大要素,一般遵循“前有朝阳山,后有倚龙山,溪水似玉带”,是整个村子最美的一角。百年古树枝繁叶茂华盖大地,有怪石嶙峋,有亭榭庙宇,有石桥泉水,生机盎然。

  徽州人追求朴实自然的田园风光,重视水环境。村旁有水,村中有水,院内有井,家家门巷出清泉,“小桥流水人家”,一幅美丽的“桃花源”景致。徽州村落水的流向很有讲究,按照风水术的要求,水流最好是从西北角引进村落,从东南角出村,“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一般比较大的村落,溪水绕村而流,会在村头开凿水圳,一条,两条,或者数条,引入村内,用于饮水和日常洗涮。有的水圳很浅,蹲在岸边伸手就可舀水或洗衣洗菜;有的水圳很深,石条踏步拾阶而下,近一人多高。水圳在村头或村尾按地势建水碓,为村民舂米磨面,还可浇灌庄稼。有的古村落,利用溪水流进村内,建成水街,商肆林立,溪上桥横,人来人往,春光无限。

  溪水中流滋润了徽州人,造福了徽州众多古村落的繁荣发展,宏村、龙川、唐模、呈坎顺势崭露头角,成为当时著名村落,至今依然光辉灿烂。

  宏村之美,美在“湖光山色”。村庄位于黟县东北11公里,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按“牛形”古水系建设。人工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桥为牛腿,村西口两棵古树为牛角,村中鳞次栉比的民居为牛身,浥溪河自北向南顺流而下,就像一条牛鞭,整个村落宛如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堪称中国风水村落一绝。水圳建于明永乐初年,是宏村牛形水景观的源泉,自村庄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筑坝,用石块砌成数米宽的人工渠,历时三年完成。主圳长380米,引河水自西入村;支圳长340米,引雷刚山地下水自东入村,二水在村中汇合,九曲十弯,南转东出,流向田野,复入浥溪。古代宏村人巧妙利用地势落差,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清澈透明。整个村落千家流水,户户畅通,清代徽商大宅承志堂、大夫第树人堂、碧园均建有“鱼池”,活水穿流而过,庭院陡然生辉。水圳不但给村人带来取水方便,也带来了消防安全,几百年来从未发生过大火灾。月沼俗称月塘,位于村中央,是一个占地面积数亩的半月形池塘,建于明永乐年间。一天,村人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皆泉涌不息,于是三次请风水先生勘察设计,把河水引入村中心泉水坑处扩建改造成月沼池塘,蓄积备水,以饮用、防火。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湖面如镜,波光涟漪,水天一色,群山、绿树、清流、古民居相映成趣,游人驻足流连。明万历年间,宏村人口增多,单靠月沼蓄水已不够用,万历丁未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塝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建成南湖。南湖呈大弓形,弓弦处铺石板、造房舍,弓背部筑湖堤,湖堤分上下两层,上层石板,下层临水,绿荷摇曳,杨柳成荫。至此,数百年励精图治,宏村牛形水系已趋完整。

  漫步宏村,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水文章”做得绝无仅有,撼人心魄。南湖巨大的水面,横贯中央的湖堤、亭桥、荷花、杨柳,就像一幅水墨画,吸引了许多画家、学生在写生,游人更是惊叹不已。是啊,在大山深处,湖水浩瀚,徽州也不多见。在月沼,在街巷,都能听到游人对流水的赞美,感叹先人的智慧。闭上眼睛,清晰感受到悦耳的溪水从心上流过,叮叮咚咚一路欢歌。

  宏村为汪姓聚居的村落,原住黟县奇墅村,因经常遭受火灾,于南宋绍兴元年举族迁居,取名弘村,后更名宏村。小小水系从此成就了宏村人的弘达兴旺,创造的财富效应今日不可估量。当初汪氏祖先迁建时只有“十三楼”的小村,至清代已发展为“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不少徽商大贾、官宦人家发财发达后返乡大兴土木建造楼堂庭院,如今占地已达30公顷,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就有140余幢,向游客推介游览的典型堂、园有30处之多,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旅游乡镇,品牌价值连城。每天大小车辆接踵而至,游人络绎不绝,似乡村中的都市。据记载,2013年游客已突破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数亿元之巨,令人不可想象。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黄山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