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忆抗战时期的老屯溪“小上海”(二)

发布时间:2021-07-13 10:06:14

  □ 休宁 王勉之

  二、繁华闹街 商铺林立

  在全长三千多米的屯溪老街,横跨民生、民族、民权三条马路。街局、店铺均为徽派建筑,满街行人摩肩接踵,百业兴旺十分热闹,商业门脸一个紧接一个。街人的买卖吆喝声、人力车的喇叭声、店铺算盘的嘀嗒声、音乐的播放声、吹打锣鼓洋号声,游人的嬉笑声不绝于耳。当时的屯溪已从商品集散交换中心转向消费型城镇。

  屯溪老街商铺荟萃市场繁荣。自从1936年实行茶叶统制后,国民政府中央、省和产茶重点县先后在屯溪设立10余处茶叶机构,歙县、婺源、休宁三县的茶商纷纷来此设茶号,1938年全镇茶号有86家,遍及镇内和黎阳、阳湖、柏树、长干塝、牌楼前和罗汉松等镇郊。有祁门人开的“祁红”,休宁人开的“屯绿”、“松萝茶社”等。屯溪“同德仁”国药店,百年拳头产品“百补全鹿丸”,于每年初冬将活鹿披红挂彩,吹吹打打放鞭炮,拉上老街游行,以揽观众,然后抬回店堂后院中缢死(又说吊鹿)。通过净、碎、蒸、烘等工序,加入32种名贵药材,精心配置成“百补全鹿丸”。

  商业主要集中在屯溪老街一带,行业有30多个。仅酒楼、菜馆就有5O多家。原有的菜馆以徽菜为主,如正街的公和园、玉春楼、聚兴楼、复兴楼,河街的万利馆、得利馆、胡佩记,横街的海阳楼、佛照楼等。一些饭店的菜肴也由单一的徽菜扩增到川菜、沪菜、面点等。如鸿运楼、丹凤楼、别有天、国际饭店都是京沪菜馆,以炒、烧、清汤为主,甜味较多,米面食经常供应的有100多个品种。当时,海阳楼的小笼包子、醉乐春的八宝饭、璇宫的牛肉大面、李正茂的虾米豆腐干、老光的肉粽,味道鲜美,价格公道,很受顾客欢迎。最著名的菜馆是海阳楼,它是军政要人、豪绅富贾的宴请之地,享有“不到海阳楼,算不上请客”的盛誉。该店还聘请各地厨师,能烹饪徽菜、川菜、沪菜和浙菜,并选用懂得各地方言、风俗的人担任服务员,听顾客口音,便知其为何地人,随即通知掌勺配烧其地方风味菜肴。三楼还设置雅座,曾供应西餐、西点。还有“同益”南货店生产的各式徽州糕点很有名气,畅销各地。“陈淑芳”酱园精制各种酱菜、酱瓜、豆腐干和筱苏州糖果店的上海糖果、新疆盒装葡萄干受到欢迎。尤其是“鸿记”等布店出售的上海出名的蓝色阴丹士林布和白龙头细布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由浙江人开的“亨得利”钟表店,店堂橱窗展示各式钟表,英、德、日产的各式座钟、楼钟、闹钟、音乐钟和瑞士产的“大罗马”男女式手表。还有中马路口的梅干菜烧饼、鲜葱猪肉烧饼又脆又香,每个五分钱。

  屯溪老街上,还设有茶馆、茶楼10多家。众多茶客和各界知名人士常来茶楼品茗会友、小酌谈心、思文赏乐。人们最爱吃“富春”茶楼的春卷和虾仁面等名点。浙江人喝上一壶正宗的绍兴花雕酒,可免去心头的思乡之情。

  屯溪街上的理发店有37家,较大的有一乐也、白宫、丽华、ABC、白玫瑰等。这些理发店一切设备齐全,布置也富丽堂皇,不逊于沪上一流理发店。特别是“一乐也”理发店,很会做生意,外聘高级理发师,配置进口的理发座椅和理发工具,开展高档理发和“一条龙”大众化理发服务,受到新老顾客户欢迎。

  照相业中,除民国初年开设的兆记照相馆、我我轩照相馆、王熠照相馆外,抗战初期还开设了一些新的照相馆。屯溪“王开”照相馆专营个人肖像和家庭“全家福”拍照,为当时屯溪照相行业第一家。还有上街开的银楼、烟店,中街开的衣庄、京货店、商务书局、中西大药店,下街开有当铺、南北干货店和山什货店,下街横街开有裁缝铺等。

  当时的屯溪老街,每天行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繁荣、时尚。曾经有过三大变化:㈠语言的变化。当时江、浙、沪人讲“阿拉”、“侬”姑苏软语(方言)时,屯溪人听不懂,以为他们在唱歌曲软绵绵的,而屯溪人讲的“ABCD”(方言),江、浙人听了以为在讲外国话,双方语言不能沟通,带来了办事、购物的不便。经过互相学习对方方言后,很快达到双方方言互通,不少人还学会讲“阿拉”话。㈡着装时尚的变化。老街的人流中,一些时髦女士穿着大红、大绿花色,脚蹬高跟鞋。男士穿着也显得洋气,西装革履,黑、黄尖头皮鞋擦得雪亮,走在街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㈢人际交往的变化。当时江、浙人之多,党务、政界及各界人士、军人和流亡学生、难民之多,直接促使了屯溪人和外埠人的交往,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更加促进了市场繁荣和老街热闹兴旺。那时还能见到外国人,如歙县雄村中美合作训练所的教官,他们经常到屯溪街观光采风或办事购物。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