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徜徉在隆阜老街

发布时间:2021-08-23 15:52:45

  □屯溪 赵文光 文

  横贯徽州大地的新安江,是古徽州联系外面的重要渠道。在徽商鼎盛时期,新安江上舟筏相接,纤号连天,航运十分繁忙。依着商埠码头形成的古徽州四大商业老街也是名贯九州。但随着时光的流淌,四大老街境遇各不相同,屯溪老街、渔梁老街成了旅游观光街,万安老街被列为中华名街已有开发规划,只有隆阜老街似乎被人遗忘。游完黄山,游客大多会被旅行社带去逛屯溪、渔梁老街,那里有古色古香的临街建筑、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路、琳琅满目的笔墨纸砚……偶尔也会因万安罗盘而去万安老街探寻,但是绝少会有到隆阜老街的。是的,现今的隆阜老街确实衰落了,是有些不起眼了,但是只要去走上一趟,定会在记忆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横江、率水、花溪(现称占川河)三河在屯溪老大桥处汇合成新安江。从屯溪老大桥溯横江西行约1公里,便到古镇隆阜。据史料记载,隆阜原名拢埠,因横江在隆阜这里蜿蜒迂回,水深江阔,水流缓慢,容易停靠,故而往来船只大多在此拢岸停泊,集散货物,因而得名。后随徽商的兴旺,这里的商业也日渐繁盛,日益兴隆,“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故而改名为隆埠,意为兴旺繁忙的埠头,简称隆阜。它是古徽州西部去徽州府城的必经之路,也是徽州西部去杭州的必经之路,是半个徽州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后来,随着公路的建设,水上运输被新兴的陆路交通代替,码头逐渐失去了功能,被称为古徽州西部货物集散地的隆阜老街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冷落下来,走上衰败。

  我对隆阜老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我在隆阜长大,那时常和小伙伴一起去隆阜老街。工作后,虽也回过隆阜,但老街没去过了。近日,同老友聊起老街,得知老街变化甚大,已面貌全非,再过几年老街也许会不存在了。隆阜老街,应该去看看了。

  隆阜老街是老徽州西部一条著名的商业街,长约1公里,和徽州的其它小街一样,也是石板道纵贯首尾,一面靠江,店肆宅居临江而建。从东边村头开始,依次分为隆阜下街、中街、上街,共有5个巷弄石阶通往横江船运码头。旧时老街两侧全都是两层的店铺,现如今只在中街还保留了一些旧时的建筑(也已改为民居了)。这些建筑是精致的,门楼上雕刻精细的石雕、木雕,二楼飞檐残存的彩绘,都透出当年店铺的豪华。街面的长条麻石由于年复一年木轮车辗压而破裂,留下深深的车辙痕。街上少有行人。一处老宅子开着门,一位老人在躺椅上纳凉,他是我同学的父亲,年近八十了。看见我,热情地招呼进家休息。只见堂前条桌上还摆放着以前见过的老式台钟,给我一种亲切感。老人在外地工作,退休后因恋故土,又回老宅。聊起老街的过去,老人精神焕发,如数家珍。当年的隆阜老街上人烟稠密,米店、杂货店、布店、理发店、当铺、老虎灶……把整个老街挤得满满当当的,各店旗幡相接,南来北往客,操着南腔北调交易商品,热闹非凡。现在,只在中街还残留着一间商铺,铺面较为宽敞,记得小时它还是比较兴旺的,一溜的货柜上摆满了日用百货,是老街上一个重要的购物场所;但现在只在靠东的一角摆放着一个老式的柜台,柜台上放着少许日用百货,因没人购物,店主人正在看电视。

  隆阜老街上有5个船运码头与横江相接,码头如此密集,这是比较罕见的,可见当年货运的繁忙。中街码头通道的台阶上,还保留着当年的过街楼。码头和街口之间,有两层石库门,当时晚上还可以关闭。下了码头,便是孕育老街的一溪横水,高大的石塝矗立江旁,徽派的老屋依塝而建,看上去十分的伟岸。一阵凉风吹来,把我带回30年前。清澈的江水在绿树翠竹的掩映下,显得深邃而幽静。码头上,村姑浣衣洗菜、老者持竿垂钓;居民从河中担水拾级而上;撑船的艄公摇橹来回穿梭,几只鸭子在船后觅食;对岸浅水处顽童在欢快戏水;远处的渔翁在撒网,鱼鹰在水中忙碌地捕鱼……江面不是很宽阔,因为江心洲的存在,使得江水在此分流。渡船登岸,穿过稀疏的竹林,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桃园。江心洲又名桃花岛,只不过这里没有东邪西毒,当然也没有郭靖黄蓉,有的是数不胜数的桃李。桃李青涩诱人的味道,在桃花岛的角角落落里流淌。梅雨时节,烟雨蒙蒙,落英缤纷,桃李不言,带上青箬笠,着上绿蓑衣,俨然也能当一回桃花岛主。东坡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这里,三百颗荔枝的诱惑算得了什么。在这翠鸟欢鸣、果香飘逸的美景中,谁还愿意归呢?对面一阵打桩的轰鸣声把我从记忆中拉回,眼前景物怎堪细睹!码头破损、杂草丛生;河床上升、水草密布;对岸桃李不再,已建满了楼宇。看到这一切,胸中一阵发堵。开发与保护该如何平衡,我们该为子孙们留下什么?

  与老街衔接的是十八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巷陌深处散落着一些高墙深院。墙基有一米多高,清一色的长条麻石砌成,高高的围墙,显得高大肃穆。院内青瓦白墙,犀头鹊尾,朱漆棂门,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在隆阜老街上经商的戴氏一族经过了数百年的奋斗,亦官亦商,发达后建宅院,修花园。紫竹园、七房厅、大铁门、万和堂、三房巷、五凤巷、茶行巷……一个个以建筑物命名的巷名,彰显着当年老街的品位与辉煌。在中街,仍可见戴氏大户民宅七房厅等四五处大型徽派民居,其体量之宏大,内部构架之特别,雕饰之精美,仍是徽州现存不多的徽派古民居代表作。其它的古代遗留物已尽无存,有的只留下一个名称,有的只剩下一些墙体外表,有的已被拆除新建成现代民居了。所幸的是,其中的一些有价值古民居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保护。

  在隆阜中街有一古楼背靠横江、临街而立,粉墙黛瓦,石库门斑驳,这原是隆阜名人——戴震的藏书楼,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戴震纪念馆”的原址。戴震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在语言文字、天文地理、音韵训诂、算学、考证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而最了不起的是戴震在哲学上提出“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思想,勇敢地表达了“后儒以理杀人”的观点,向几千年来的上下尊卑等级制度发出挑战,为老百姓说话,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

  隆阜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历史上至少有四所私塾。文风昌盛,历代名人辈出,仅明清两代就有17个进士,其中有状元、榜眼各一人。除了名振九州的戴震外,清代出了丹青名家戴省、戴文英、戴思望等。迁居江西的隆阜人戴衢亨官至兵部尚书,与父、叔、兄相继入翰林,为乾隆、嘉庆年间朝廷重臣。昔日的文化之乡,今日遗风犹存,在这个只有6000多人的古镇上,大、中、小学俱全,在上街入口处有陶行知先生倡办于1922年的隆阜中学,在下街入口处有黄山市最高学府黄山学院的校区。

  独自走在这样的街巷中,缓缓的脚步和着心跳,轻轻地敲击在石板上,“哒、哒……”地在深巷中回响,思绪也随之而曲折萦回;抚摸着掠过几百年风雨的斑驳墙壁,沉浸在深思中不能自拔,直到巷尽人语,方惊如履百年,恍若隔世。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黄山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