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李白上黄山游太平的经过(上)

发布时间:2022-07-18 15:03:44

  □ 黄山区 戴红莲 戴新彪

  唐代诗仙李白几次游太平、上黄山?留下多少诗?历代史记都没有讲述清楚。在解开了李白三游泾县的年代、路线的谜题后,诗仙游太平上黄山的问题就容易搞明白了。李白在游过“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青阳县九华山后就很想登黄山。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春,李白在游过桃花潭后,汪伦欢送他从东园渡口乘船过渡到对岸桃花潭万村,便与村民告別向西南方向去龙门。这条古道经舒村,翻越桐树岭过舒家(现属黄山区龙门乡)沿舒溪河岸王家、叶家,渡舟到龙门街。从这儿可以沿河到青阳九华山,从龙门街越龙门岭去太平上黄山。历史上万龙(也称龙万)古道是上徽州最便捷的人行道路,从万村到龙门只有20多里。如从万村沿青弋江途经麻川到龙门要绕40多里,在太平出生的汪伦对此道是很熟悉的,他不会让李白逆水而上白白走这么多弯路的,只可惜历史上未留下诗篇。但传说李白经舒家(唐代是汪家和鈡家两村)来到左家村(现戴家村)参拜了左将军(左匡政)墓,沿河到了龙门。龙门在汉代就已设乡,是泾县最古老的集镇,被誉为“小南京”,古时为泾县一方山水胜景,历代志书都已提到,尤其清代进士左士望写下十卷《龙门集》,详细记载了龙门历史。李白在桃花潭时已闻泾县少尉(又称县丞)郑谔去了龙门(当时龙门属泾县),就来寻找时,未曾见,故留下诗一首《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诗中头一句“我游东亭不见君”,遗憾的是在这儿未见到郑少府。他哪里去了?是不是去陵阳山仙人窦子明的白龙处了?不得而知。泾溪,是陵阳以下经龙门到泾县一条河流的统称,因当时龙门乡属泾县,所以龙门河流也属泾溪范围,又称青弋江,这段河后称舒溪,陈村水库建成后改称太平湖。东亭位于龙门口山间,这里山林麓幽深,崖壁峭拔,中有石洞若门,泉流不绝。李白在龙门写的《别韦少府五古》诗中有“西出沧龙门,南隆白鹿原”之句,就是写的这里。李白在这两诗中用“沙上白鹭群,如雪点青山云,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等句把龙门一带秀丽暮春景色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如入画境。这两首诗可以说是李白进龙门的开山篇。

  李白在“寄诗”中后一句告诉人们,他没见到郑谔,猜想郑谔寻仙访道去了。他也想去陵阳,可“归向陵阳钓鱼晚”,时间上来不及了,他这次出游的目的地是黄山。于是诗人越龙门岭到了太平的甘棠(唐时无名,宋时才有),西去焦村(唐时此地无名,宋时才有),从这里上黄山。这里有路吗?《嘉庆太平县志》说明了西乡上黄山有直路可行。“从西乡渡伏牛岭沿溪至钓桥,直行则过汤岭,左折上白云庵,逾海棠坝,循指象处至炼丹峰、平天矼。”这条古道是古时登黄山的直线,后来随着汤口、辅村等处山道的开辟,这条古道便逐渐荒废。李白西上莲山,就是说他从西上黄山的。《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九)一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皖南写的力作。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首诗,诗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人高度结合,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自己与仙女们结伴遨游太空,登上云台,进入美妙的天国,与仙翁卫叔卿相会,真是逍遥至极。李白登黄山夜宿于山上,写下《夜宿黄山》一诗。诗中“万壑振空林、”“时闻岩下音”、“碧溪月”、“松间琴”、“半酣更发江海声”,这都是黄山的特征,证明李白确是在黄山所作,故《万历太平县志》入载其中。李白这次游历时间较长,他游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等神奇绝景。当然李白不可能都登上每个山峰,有的是驻足遥望罢了。三十二莲峰,黄山开发较迟,唐时有名字的山峰只有三十二处,因诸峰矫立青霄,若展瓣莲花,故称莲峰。黄山有多高?诗人说,“下窥天目松”,登上黄山顶,连浙江天目山松都能看到。当时李白还没来得及再写登黄山诗,人们误认为李白游黄山范围不大,其实他已游了或者看到了三十二峰,他游了几个月,离开时已到夏末初秋之时。他在《宿虾湖》诗中有“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林似银竹”之句,说明李白下黄山后原路返回到焦村,沒有去龙门回泾县,而是转陵阳赴秋浦(贵池)。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