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徽州楹联

发布时间:2022-07-04 10:47:46

  □ 歙县 邵宝振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元日》诗:“爆竹声中除旧岁,春分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桃符”,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联,因为当时的春联是写在一种约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故称“桃符”。由于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琅琅上口,长短皆宜,雅俗共赏,楹联这一文学样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喜庆、名胜古迹、文人聚会、科举考试等各种场合之中,也深受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在徽州的各种建筑及城镇乡村中,随处可以欣赏到独具徽州特色的楹联,或会心颔首,或沉入遐思。

  徽州人聚族而居,祠堂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祠堂的大门、正堂、庭柱上就有许多的楹联。如“十干衍派源流远,七哲名家气象新”(敬爱堂门联),“钟德槐宜茂 锄经桂自芳”(锄经堂堂联),“为道不远人,是子是臣是弟是友,须要各全其道;治生为本分,或农或读或工或商,总崭无忝所生”(存仁堂庭柱联)。徽州重视教育,歙县雄村竹山书院的正厅中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的对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联句为曹文埴撰写。山光水色,景色宜人,小南海的星岩寺亦曾有一联:“山灵钟瑞气,溪色映祥光”。徽班进京,唱出了徽剧的精彩。“看世事今来古往纷纷善恶尽向梨园搬出,际此时耕罢耘兴劳劳亚旅咸祈百亩收成”,这是戏班演出时张悬在台柱上的楹联。徽州的园林祠庙、茶馆路亭、百姓人家,都有数量众多的楹联,或喻理明志,或状物抒情,内容丰富,形制多样。“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悬挂在西递村瑞玉庭堂前的这副对联,“辛”字多加了一横,“亏”字多添了一点,寓意是人生多一份辛苦,就多一份收获;多吃点小亏,就可赚大便宜。告诫人们工作要勤奋、为人要厚道。徽州楹联就像这副对联一样充满着睿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徽州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康熙《休宁县志》),徽州人要致富,就得向外发展,途径有二,即读书做官,经商获利。因此徽州人把读书与经商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在当时以农耕为主的时代,无疑是一种进步。如果说上联阐述的是一种人生理念,那么在徽州楹联中,许多是社会、人生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充满了哲理的思辨。“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继先祖一脉真传,刻勤刻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的利润,许多投向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们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追求社会的和谐。“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学忠厚留有余地,步平和无限生机”。徽州楹联内容浩繁,有修身、治家、处世、经商、言志、咏景等,精致典雅,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徽州楹联最常见的形制,一是书写在宣纸或绢上,经细细装裱后,张挂在正堂或厢壁上;二是雕刻在木板上,刷上一层薄漆,挂在正堂或庭柱上。也有少数雕刻在青石上、竹片上。比较讲究的还有请书画家写好字,制瓷艺人依字烧成瓷字后,镶嵌在木板上的;有用玉片磨制而成的,这种楹联比较少见,也很珍贵;善于女工的,则把字绣在绢上,赏心悦目;有采用雕漆工艺,把联字用徽州土漆一遍一遍髹上几十层、数百层后,雕刻而成。书法上则真、草、隶、篆诸体皆备,儒雅丰茂,耐品耐读。可惜的是,许多楹联并未留下撰写者的姓名字号。丰富的徽州楹联,凝聚了徽州人的聪明与智慧。

  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他们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徽州我们随意走进寻常百姓人家,可以看到悬挂山水中堂、对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徽州人才辈出,“之九万里而南,以八千岁为春”,这出自书画大家郑板桥之手,悬挂在西递村“大夫第”的对联,表达了徽州人不懈的追求。至今,我们读到它时,仍然怦然心动!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