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戴耕玖
黄山走过热闹的南宋,步入寂寥僻静的元代。讲气节的汉族文人在思考,在迟疑不决,直到元代中期,一直见不到来黄山的文人,自然也见不到有关黄山的完整的文字记录了。后来社会稳定了,科举入仕文人多了起来。文人总是对秀美山水情有独钟的,黄山静寂的山道上终于走来了一个峨冠博带的身影。他在亲友的陪同下,一边小酌漫游,一边作诗吟唱。他是元代为黄山留下最多笔墨文字的文人。他填补了黄山元代的历史空白。黄山的历史文化,因他而完整。
汪泽民,婺源人,祖上该是大名鼎鼎的古徽州的土地神、唐代越国公汪华;他担任的官职也不低,是二品以上的大学士礼部尚书。他晚年定居宁国,自号“堪老真逸”,吟诗酌唱,纵情丘壑。1355年起义军进攻宁国,人们劝其离去,而他坚决留下并参与谋划战守之策,多次击败敌兵。城陷后,他不屈而死,被元朝追封谯国公,谥文节。
汪泽民少年时生长在徽州,中举后又曾担任宁国路管教育的学正官职,他对黄山仰慕已久,但他考取进士后,又历任数郡推官,一直奔忙于仕途。元至元六年(1340年),55岁的他将升任国子监司业(国立大学副校长)。升迁前的闲暇中,他接到住在太平县焦村的宗兄汪公仲的邀请信。春末日暖的四月九日,他走进了黄山。
他的《游黄山记》开门见山:“山西之麓,田土广衍,曰焦村。莲峰丹碧,峭拔攒蹙。若植圭,若侧弁,若列戈矛,若芙蓉菡萏之初开。云烟晴雨,晨夕万状。”一派生机盎然,情趣无限景象。笔触中流露出的是满腔的热忱与欣喜。在黄山,他流连忘返——翻汤岭,沐温泉,宿祥符,游翠微,攀诸峰,登绝顶,游历十日。他“自笑生平爱清境,冥搜不厌历崔嵬”。在游记的结尾,是难舍难分的眷恋:“余当谢事,与二三友结宇读书,以毕余生”。
在他的游记与诗作中,我们看到,元代的黄山寂寞萧条,游人罕至:“藤萝孤寺合,苔藓一碑残”;“诗题古壁无人续,梦断钧天何处逢?”在那篇1500字的《游黄山记》中,他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描述了他在黄山的一次奇遇。
奇遇发生在黄山西南角的兴岭上。这里至今仍是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神秘区域。传说古时,那里有一条小道从焦村越兴岭向东南通往歙县、休宁等地。在“山水缭绕,人迹辽邈,自为奥区”的兴岭古道上,本该是鸟鸣兽语之外,只有汪泽民一行的匆匆脚步,但是奇遇发生了:“竹杉阴森中,小径萦纡,柴屋数间。一僧奇庞,近八十,煮茗进果,自言结构力田,闲则持经玩空,历二十闰矣……”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次奇遇的戏剧效果——行人的疲累粗重的脚步,伴随着汗流浃背的喘息,还要不停地挥手驱赶眼前成群恼人的飞虫。蓦然抬头处,茅屋数间,横陈于竹杉阴影中;咿呀声中,柴扉敞开,一个魁梧高大的僧人,笑脸相迎,揖手相让;行人脸色由惊异转而惊喜;然后,啜着香茶,品尝山果的行人聆听这位北人形象的神秘僧人,讲述复国无望,遁入空门的故事……
兴岭奇遇,横添精彩,为汪泽民的黄山之旅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