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吴公池

发布时间:2022-07-04 10:44:47

  黄山 戴耕玖

  看过温泉崖壁上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的大幅石刻之后,人们的眼光最后会自然而然地停留在崖壁边角的“”三字石刻上。这“吴公”到底何许人?

  吴公的生平,现已很难考证,是一个与今日的众多环卫工一样的无名之辈。不过,因为他为黄山做出过特殊的贡献,黄山的史志上还是给他记下了一笔。《黄山志定本》中有五十多字的简介:“吴传芳,字以述,歙人。嘉靖中倡修祥符寺及普佑院殿宇,采石筑路,雅有好义之风。”可以看出,吴传芳是歙县西溪南(现徽州区)的一位富绅,是一位在明代嘉靖年间,对黄山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他采石开路,维修进山通道;他募捐重修了黄山道上的中转站曹溪普佑寺与终点站黄山温泉的祥符寺。黄山因此而道路通达,食宿有寺。

  《黄山志定本》中五十多字的简介的前部分对他是肯定褒扬的,但后部分却笔锋一转:“独于汤池凿去石檐,砌亭(拱券)覆之,人至今有遗恨焉。”在这句带有批判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黄山温泉的一段历史:古温泉的泉眼上方,曾有一个纯天然石块形成的屋檐。明嘉靖年间,被吴传芳凿去。这件事,在另外的史料中也有记载:顺治十三年(1655年)刊行出版的程弘志编纂的《黄山志》中收集的歙县人吴鹤孚的《汤泉考》中亦记:“池上天生片石撑错而出,掩池之半,居然泉檐,盖仙琢也。嘉靖中某人,抱杞国之忧凿去而砌今石亭。惜哉!”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有圈点:“此考发人未发,使天生泉檐凿于俗士,留于文人,其功不小。”

  真正的文人意气,仅仅为了一块“撑错而出,掩池之半”的“天生片石”,就对吴传芳口诛笔伐:“人至今有遗恨焉”,“抱杞国之忧”,“俗士”。想想,危崖之上的“掩池之半”的悬空的片石;片石之上,又是高不见顶的峭壁。这“抱杞国之忧”的“俗士”之称,真不知该戴在谁人头上?看来,吴传芳真有点吃力不讨好了。

  古训云“君子远离危墙之下”。试想,沐浴在温暖怡人的泉水中,抬头处是虎口大张的危崖;崖上时有碎石随风落下。这澡能洗得心安自得?谁能保证这头不皮破血流?若是那石块比头还大,岂不是要一命呜呼?这温泉岂不就成了黄泉?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吴传芳就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绝壁之下的花岗岩拱券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杰作了。拱券的最大的好处是有效地阻挡住来自上方的危胁;还有,古人还讲究“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礼数,这拱券就又起到了很好的遮羞作用,这澡泡起来也就会舒心舒坦了。所以,有人为纪念吴传芳的善举,在温泉的岩壁上题刻上这“”三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兵燹后,黄山景区内明代的房屋类建筑几无所存。这座罩在黄山温泉古泉眼上的拱券就更尤为珍贵了。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