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西递石窟传奇

发布时间:2022-08-29 11:29:09

  □ 黟县 余治淮

  中国古人将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气运、风水,虽为“迷信”,但人类受认知的局限,确实有许多现象至今仍无法解释清楚。

  距离黟县西递牌楼千余米的山坞里,散落着七八个大石窟,这些石窟,原先是西递村建房时的采石场,石窟有大有小,有的历史较长,有的历史稍短,历史稍长的石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稍短的石窟距今也有数百年,稍小的石窟可容纳百余人,稍大的石窟则可容纳数千人。这些石窟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命名,最大最古的石窟当数“天”字号。

  黟县境内盛产一种称为“黟县青”的黑色大理石,西递采石场的石料则是“黟县青”中的精品,故而西递村中的牌楼、石板路、祠堂中的石柱、古民居的青石门坊都是就地取材。1047年,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举家从江西婺源迁居西递,经历了400余年的繁衍生息,直到1462年前后,西递才有了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那时胡氏族人当官的是平步青云,不断升迁,经商的是财源滚滚,日进斗金,而这一切似乎都在有着深厚风水学造诣的胡士良当初的预料之中。然而,当初胡士良关于“西递远离大河平川,地势狭长,两山逼仄,地气有限,故而风水虽好却不可用的太足”的告诫语,后人却不甚理解。

  西递村富了以后,宗族大兴土木建造恢宏的祠堂,豪华的住宅,村边的采石场,几百年来,原来就只有一个“天”字号,可1462年后,随着村中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采石场也不断增加,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西递村拥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大采石场,每天有数以千计的石工在这里采石雕刻,所采石料不仅用在西递,还远销徽州府及赣东北各县。

  西递采石场上的石料为何能远销外地,皆因这种“黟县青”质地细腻,稍加打磨便光可鉴人,而且石质韧性强,雕刻时不易崩裂。最令石工们感兴趣的是这里的石窟地气温润,在洞窟中采石,寒冬不觉冷,酷暑不觉热,一年四季都是披着一件单褂。一般采石场里总是尘末飞扬,而西递石窟里的空气始终湿润洁净,加上洞中石壁上渗出的泉水清澈甘甜,不少曾患慢性病的老石工在洞中干了几年后,竟然旧疾尽消,面色红润,身手矫健,让人顿觉年轻了许多。因此,这众多的石窟冬夏之时,也成了村中许多富商大户人家消暑御寒的场所,他们常常三五成群来到石窟中席地而坐,或饮酒品茶,或吟诗作赋。最令人称奇的是“天”字洞中,采石工人在窟壁上雕凿时留下的众多遗迹,或似山或似水,或如鱼龙,或如走兽,夹参许多民间神话传说,让人充分展开想象空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不断将财政危机转嫁给商人,加上此后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战争频仍,商人们经营每况愈下,西递商人也未能幸免,再也无力回到家乡建造豪华精美的住宅了,然而,世代居住在西递的胡氏宗族认知水平未能从社会动乱的局势中悟出西递停滞不前的原因,而是将这种宗族的衰微归结为风水受到了破坏,当时曾传出一段有关石窟的故事。

  大约是1838年的一天,“天”字号的采石场工人在采石时,突然听到石窟深处传出隆隆的响声,紧接着只见一道红光从洞穴深处窜出,工人们惊呼着逃出石窟,石料场老板,也是一位懂得“风水”的高手,断言是采石工挖断了西递胡氏的龙脉,估计后果不堪设想,立即封闭了“天”字洞,带着工人连夜逃离西递。此夜,据说西递村人,个个心绪烦躁,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可又说不出个道道来。说来也怪,西递似乎从此便一蹶不振。

  据说,1915年前后,西递村的族人曾花大钱请来一位造诣高深的风水先生,让他看看西递风水还有无东山再起的希望,风水先生在西递村住了几个月,遍览了西递的周围山水,极力称赞西递祖先将村落布局按“船”形设计的高妙之处,只可惜流经村中的两条小溪水势太小,不足以将这船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如能从上游西溪引水注入村中,作为“内阳”之水,冲走村中滞气,再在村口牌楼前挖湖蓄水,积聚“外阳”之水,内外互济,西递定有转机。随后,风水大师在族长的陪同下,探视了村边石窟,大师认定,虽然当年地气用得太足,但幸好龙脉未断,胡氏宗族重兴定然有望。

  此后,这位风水大师又在西递周围方圆十里的范围内作进一步勘察,得出西递东有石印(注一),西有石岭(注二),北有石林,南有石窟。石者,担也,古人用以作为计算粮食的容量单位,一石十斗一百升,风水大师由此推论西递百年后,将因做足石文章而繁华腾升,每年将有百万人涌来西递。

  风水大师的话让老族长听得莫名其妙,认定其是一派胡言,仔细一想,估计是西递气数已尽,风水大师不便明言,才编出这样的荒唐的话来宽慰村人。不料百年后,西递真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乃后话。

  (注一,石印,西递村名因村口有田螺驮印山而得名,相传为会出娘娘的风水宝地。)

  (注二,石岭,又称石墨岭,位于西递霭峰村,相传岭上石子可作墨用,李白当年来此曾写下诗句“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