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黟县 吴卫华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从清顺治九年(1652年)创办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办为安徽大学堂止,250年间在安庆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1652年在安庆城内建成,初名为培原书院,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敬敷”之词,语出《尚书》,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兴办了250年的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学——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
胡元吉在敬敷书院担任山长是在光绪二十二年,当时与他一起担任的是桐城阮强。阮强(1845一1927),字仲勉,桐城县人,其先世居枞阳山,后仲勉移居天林庄,妇孺童叟咸称之为“阮好人”。常济困扶贫,邑人举为孝廉方正,仲勉极力辞让。光绪十一年,台湾设行省,合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先生应聘,与同里高仲樱主讲台湾书院三年。刘力荐之为官,强婉谢不就。其后客游四方,均以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二年,与黟县胡元吉同为敬敷书院山长。
“1896年,桐城阮强被聘任为敬敷书院山长。在他任上,他和黟县胡元吉先生共同把敬敷书院从姚家口移址到百子桥(今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成为这所古老书院新旧办学转折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朱守良《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
读到以上的材料,我大为惊叹,这位黟县的胡元吉有着如此的才华,怎么不为众人所知呢?
胡元吉,黟县人多称他为“敬庵先生”,以在县城杏墩里办“杏墩书塾”著称,只是可惜今日杏墩里已经看不见昔日容貌了。这个曾经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塾,随着他的去世而烟消云散。
查阅《黟县志》(2011版),里面大略记载了他的简历。胡元吉(1870——1936),字敬庵,县城杏墩里人。十五岁时,师从汤球、程朝仪(抑斋)为师,“博洽通经史,学宗程朱理学,深于《易》”。胡元吉的声名不仅停留在乡里,歙县名儒许承尧先生的《疑庵诗》(黄山书社1990版)中,有诗《赠胡敬庵,即题其所撰周易程传注》:
易为卜筮书,悬解涵大义。程传最闳通,著脚踏实地。
惟君夙服膺,穷老为诠记。治学得宗主,所诣自纯粹。
艰难此一编,廿载饥煮字。褐衣怀明珠,朗照开物智。
既然胡元吉有如此名声,为什么《黟县志》(2011版)只是把他放在“人物传略”中?后来查阅资料才知,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胡元吉的才学特色被时间的尘埃埋没了,以致今人疏忽了这位乡贤留给当时人的贡献。《黟县四志》中记载了他任山长的这段时间,著有《敬敷书院商学偶存》(二卷)。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时已经是举人身份的胡元吉应安徽布政使于荫霖、臬司赵尔巽的聘请,做了安庆敬敷书院的山长(1897——1901年冬)。
胡元吉尽管在此的时间短暂,但是能够在当时的桐城派精英云集的安庆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这可是难能可贵的才学,立足实属不易。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