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 吴卫华
生于清代的江南吴藻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奇女子。
吴藻,胡云翼《中国词史略》在论述清词时提及的女性词人唯吴藻一人。今天的众多评论家关注这位女子,因为她不亚于朱淑真,甚至李清照,尽管这两位与吴藻并不是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是特定的文化氛围造就这位奇女子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吴藻,(1799—1862),字苹香,自号玉岑子,按照今人的诸多考究,虽说生活在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但是她的父亲却是一个地道的徽州黟县人,是一位大丝绸商,长期侨居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家道非常殷实。
“女,吴氏,名藻,字蘋香,叶里人,父葆真,字辅吾,向在浙江杭州典业生理,遂侨于浙。”这是源自《民国黟县四志》卷八《才女》中的一段记载,里面还附有吴藻的词一首,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叶里,黟县明清时期属于十都,位于黟县北部,是吴姓集中居住地,男人多在外经商。
吴藻属于寄籍杭州的黟县人,但是受着徽州传统教育影响,吴藻秉承了徽州的文化内涵。尽管吴藻的父亲并非读书人,吴家上溯十几辈也没有一个有名的读书人,但是吴藻自小就对诗文十分喜欢,吴父也很看重她的才能,他重金聘请了许多名师来教吴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从很小的时候起,吴藻接受全面规范的闺中教育。
吴藻传世作品,计有词292阕,分别是《花帘词》一卷,《香南雪北词》一卷,《民国黟县四志》词一阕;《花帘书屋诗》9首;《乔影》(别名《饮酒读骚图》)一套;小令一首,套数五套。《续修四库全书<花帘词>提要》:“清代女子为词者,藻亦可以成一家矣。”
年少才情俊美,自吴藻十五六岁起,到吴家来做媒说亲的人就踏破了门坎,吴家是生意人,交际圈子里除了商人还是商人。可这些人,吴藻一个也看不上眼。直到二十二岁,父母替她物色了一位夫婿,黄姓大商人。
据说,黄姓商人对吴藻是百般宠爱,专门为吴藻布置了一间雅致的书房。吴藻天天呆在书房里,编织她的闲愁。吴藻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才子们当中流传开来。随着吴藻声名日盛,一些比较大胆的文人,开始邀请吴藻去参加一些诗文酒会。
所谓才女,不仅要有才,还要有过人的胆识,敢于向固有的规则挑战。吴藻就是一个不拘于封建礼节的人,好在她的丈夫也还算是比较开明。吴藻同文人们诗酒唱和,才情迸发,她的才华让他们惊羡不已,称她是“当朝的柳永”。
以下是百家讲坛的作者对吴藻这种生活的描述:
“江南的山光水色是才子佳人们的天堂。风清月明,飞觞传茗,三五好友,诗酒文宴,吴藻似乎在交际活动中找到了自己,性情又变得活跃、开朗起来,她经常是在夜深人静时分才带醉而归。……但是,作为一个女人,经常参加男人们的活动毕竟有许多不便,也容易遭人闲话。吴藻灵机一动,干脆女扮男装,在出门参加文友聚会时,儒巾长袍,俨然一个翩翩书生。有了这样的打扮,她的行动方便多了,可以更加方便自由地出入酒楼茶馆。”
女性诗词免不了哀怨悲伤,吴藻同样具有女性诗词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向男性名士的意象靠近。这在当时是少见的,这和吴藻自身乔装男子出入文人雅士之所,寻求精神的投入相关。她感慨“花神含笑也说荒唐,怎今夜词仙是女郎。”;她向往“或鼓霜宵铁马,或跨长川赤鲤。”吴藻词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着一般女性词人所没有的外向,敢于对历史人物辛辣嘲讽,也对历史人物的无人赏识抱不平,坦率显露自己对历史的深入理解、独到认识以及对世情的关注,显示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魅力。
血战中原,吊不尽,忠魂辛苦。纷纷见,旌旗北指,衣冠南渡。半壁莺花天水碧,十围松柏云山古。最伤心,杯酒未能酬,黄龙府。
金牌急,无人阻。金瓯缺,何人补。但销金锅里,怕传金鼓。墙角读碑斜照冷,墓门铸铁春泥污。爇名香,岁岁拜灵祠,栖霞路。
这是她在岳飞墓前凭吊时,激情而作的《满江红·栖霞岭岳武穆王》。身处晓风残月的西湖边,吴藻写出了不少豪放悲壮的诗词。此词一出,当时引起轰动。一介文弱的女子写词,充其量比肩李清照,但是这首词的豪放却让人对她推崇备至,这或许是吴藻词在后人的评价为什么高的原因,这也跟吴藻追求男性自由生活目标是一样的。
“前生名士,今生美人”,这是她的老师、江南名士陈文述对她的评价。她登录文坛,以杂剧《乔影》直抒胸臆,表达“巾帼翻多丈夫气”的情感,在她二十岁时,她便因此闻名大江南北。
《乔影》充分表现了吴藻的人生理想和心灵轨迹。写东晋有“咏絮之才”的才女谢道韫,改作男儿装,在书斋展玩自绘的男装小影。这是吴藻怀才不遇顾影自怜的写照,她塑造的女扮男装的谢道韫形象,逾越了当时社会中的性别界限,背离了当时传统文化中的女子形象,表达了强烈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朦胧的女性解放意识,代表了广大女性的心声。
清道光五年(1825)的秋天,《乔影》在上海举行广场演出。由苏州男子顾兰洲独唱。他“曼声徐引,或歌或泣,靡不曲尽意态”,感动了无数观众。演出时“雏伶亦解声泪俱,不屑情柔态绮靡”(许乃觳《乔影》题辞》)。明清女性剧作中,吴藻《乔影》影响很大,现代作家郑振铎曾将它收入他编著的《清人杂剧》一书。
婚后数年,吴藻的丈夫不幸染病去世。她伤心至极,丈夫虽不能做到与她夫唱妇随,但毕竟十分宠爱自己。吴藻告别了以往的生活,决定一心学佛参禅。才三十余岁的吴藻移居嘉兴南湖,筑“香南雪北庐”,与古城野水为伴,归于那种青灯古佛的境界。
“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花的收场是落红,红颜的收场是泪和血。吴藻将自己平生创作的词作整理出来,编成了两本集子,一是《花帘词》,收集的是三十岁以前的词作;一是《香南雪北词》,在道光二十四年刊成,汇入了她三十岁以后的作品。
吴藻的词影响很大,后来的词史和研究者对她的评价也很高。据说在美国哈佛的“核心课程”中,专门设有中国文化课,吴藻就入选其中。只可惜我们国内好多人对吴藻却并不是太熟悉,《清人别集总目》、《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等少不了提到才媛吴藻。《安徽人物大辞典》中的记载较为简单,与《民国黟县志》记载基本一致。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