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 吴顺辉
因黄帝栖真而名——“黄山”之名横空出世
“黄山”的山名,在盛唐之际开始使用。据史载,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颁诏敕改“黟山”为“黄山”。自此,“黄山”之名横空出世,“黄帝之山”的雅号也随之广为流传。
唐玄宗之所以敕名“黟山”为“黄山”,是因于黄帝在此炼丹得道升天的缘故,寓有“黄帝之山”之意。为什么唐玄宗敕改“黟山”名曰“黄山”,而不改为“黑山”、“红山”、“紫山”抑或“绿山”呢?更何况古之“黟”同“黝”为“黑色”!这其中必然有丰富的故事的。
黄山地名大致经历了“三天子都”、“黟山”和“黄山”三个名称。自古以来,人们对黄山命名由来一直存有“黄帝说”、“道教说”之争。无论哪种学说都与黄帝、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关,唐玄宗颁诏敕改“黟山”为“黄山”的史实,在史籍志书上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最权威的辞书《辞海》载:“黄山,在安徽省黟县西北,接太平县界,原名北黟山,唐天宝间曰黄山,又称黄岳。相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尝合丹于此,故名。”(《辞海》下册第3351页,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1月第一版,据1936年版缩印)。《黄山图经》载:“黄山旧名黟山,即轩辕黄帝栖真之地。唐天宝六年敕改为黄山。”宋人罗愿纂、赵不悔修《新安志上·卷三·歙县·山阜》载:“黄山旧名黟山,在县西北百二十八里,髙千一百八十仞,东南则歙,西南为休宁,西北则蔽于宁国府之太平县。而世复相传以为黄帝尝命驾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合丹于此。唐天宝六年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并据郦道元注《水经》云:“黟县本以黟山得名,未闻前世谓之黄山也,至天宝中好道家之说,故以黄帝为尝游于此,因名之耳”。而《黄山古今诗词选》注释中直接载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六月十七日,唐玄宗敕名黄山。”(《黄山古今诗词选》,周吾选注,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据此判断,黄山是唐玄宗在天宝六年因黄帝在此炼丹得道而命名的。可见,唐玄宗因“黄帝栖真”而命名“黄山”,确有史证。
黄帝是古华夏民族的共祖,历代封建帝王对黄帝都十分尊崇。唐玄宗自然也不例外。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唐玄宗颁诏编修《大唐开元礼》颁行全国,明确规定:“季夏日祀黄帝于南郊,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唐玄宗对黄帝的尊崇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唐玄宗反父辈推行佛教之举而崇尚道教,而黄帝是道教的祖师,被尊为“道祖轩辕黄帝开元治世天尊”和“中央央元灵元君”。老庄道家学说一直信奉推崇黄帝,《庄子》称赞黄帝“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列子》中专门有《黄帝篇》。这对于大力推行道教的唐玄宗来说,对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必是悉熟于胸的。另一方面,唐玄宗时期,由印度传入的密教得到很大发展,后来由于“安史之乱”致使佛教声势骤减。赖于统治政权的需要,唐玄宗大力支持道教发展,而禅家的南宗神会借肋帮助朝廷征收度僧税钱补助军费之功,使得南宗成为别开生面的禅宗。加之“玄宗好神仙”(《唐明皇十七事》唐李德裕撰,宣统三年夏月,叶氏观古堂刻本)、崇信方术,知晓黄帝在“黟山”炼丹得道羽化升天的故事,十分向往。这为唐玄宗敕改黄山埋下了伏笔。《安徽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文载:“黄山由于道教传说黄帝、容成子‘羽化’于此,得到唐玄宗的关注,下诏‘黟山’易名‘黄山’”(见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周怀宇),由此可知,唐玄宗是因关注黄帝在黄山得道升天而敕改黄山之名的。
“黟山”自古风光神秀,到了唐代名声更盛,唐太宗李世明开创“贞观之治”后即诏令天下“交岳之处,建立寺刹”。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1),河南洛阳志满和尚自北而来,在“黟山”白龙潭旁建立了汤院,开始了唐人在此兴寺传教的历程。此后,许多朝官大夫、贤达名流、文人墨客都纷纷游历“黟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为加强辖治管理,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一说鄱阳)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归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又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而“黟山”作为地理名胜归属歙州。行政辖域的调整区划,是极其严肃而重要的朝政要事,作为一代英主,唐玄宗是不可能不亲自过问朝政的。再加之先朝分封的吴王越国公汪华和当朝为官的才人吴少微等都是歙人,把这些事件串并起来分析,这对谙悉朝野大事和历史人文的唐玄宗来说,是不可能不知晓歙州人文地理,不可能不知晓风景名胜“黟山”的。
正是以上缘由,唐天宝六年,唐玄宗特颁诏敕改“黟山”为“黄山”,赐之以皇统正名,以使“天下名胜尽归圣朝”。此后不久,目轮和尚就慕名前来,在黄山轩辕峰下建造“轩辕古刹”,对唐玄宗敕名黄山之恩作了积极的回应。“黄帝之山”由此传行天下。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