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歙县许村“忠孝节义”古祠群

发布时间:2022-09-02 09:58:58

  □ 歙县 吴晓山 文

  祠堂又称“祠庙”、“家庙”,家族祭祖、议事之地,是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建筑艺术的浓缩典范。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3785处地表文物中,共有大小祠堂200余座,其中,在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许村”拥有一个集“忠孝节义”于一体的许氏古祠群,在这里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位于许村北部的大邦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坐西朝东,三进五开间,外加一门楼,面阔18米,进深6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门楼砖砌,两侧有八字墙,四柱三间五楼式,仿木结构,宽8.45米,高约11米,楼檐下每组斗拱都有昂,如象鼻伸出,并饰以枫拱。字板上大书“大邦伯”三字。有两庑、天井;前进天井宽敞,花岗岩铺砌;两庑皆设斗拱挑檐,有明代遗风;进享堂,保持明代原状,梭柱、复盆础,特别是前檐明间柱础为木质,极为罕见;中进梁架彻上明造,明间为抬梁式结构,稍间为穿斗式结构,月梁下有丁头拱,拱眼雕花;梁上置瓜柱,下托莲花平盘斗;前檐轩结构精致,有上昂式挑斡;后天井狭长,后寝地势高出天井,有三跑石阶登临;阶沿有石栏板,堂内设如意须弥座,保存明代原貌。

  许氏第二十世孙——许伯升,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军经宣州至徽州,因军备粮饷匮乏,难以推进,这时富甲一方的许伯升携兄弟五人,尽卖田产、倾其积蓄资助朱元璋,明朝建国后,许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恪守 “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一冤一枉乃是为官正道”, 廉洁奉公,行惠为民,百姓称之为“青天知府”,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这座祠堂是其长子许都福为了纪念先贤许伯升,仿照福建汀州知府衙门而建造,所以又称“官厅”。

  在大邦伯祠同一条古街上有一座尽显“孝”道的“大墓祠”,又名郭悬第,始建于明代中叶,三进三开间,面阔9.46米,进深30.05米,前进门厅,有二柱单间式砖门罩,雕饰精美,清式梁架结构;中进原为清中叶样式;后进保留明代原貌,梭柱,且柱上“披麻捉灰”;出檐使用插拱,隔间有三升斗拱。最为精美的是在轩部双步梁上有莲花平盘斗,上置花瓶式瓜柱,月梁上有堆云状驼峰,山墙边金柱上有奔浪形叉手,其建筑风格类似罗东舒祠“宝纶阁”。

  明洪武十九年(1387),许伯升病故于福建汀州住所。其三子许美祖将其灵柩运回徽州,安葬于家乡许村的大墓山,并在伯升墓侧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后此支就以“大墓”命名。许美祖以为家政,奉先思孝。此古祠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经大墓祠不足百步就来到了“观察第”,这座古祠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它的前身是时任观察使许天相的府第,故称“观察第”。1997年,许氏后裔、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捐资1万美金修建创办了许村历史博物馆 。

  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面阔9.4米,进深29.1米,占地面积274平方米,由门厅、享堂、寝堂外加廊庑和天井组成,为徽州常见的祠堂平面布局。前进门厅两稍间为八字墙传统做法,中间大门上方镶嵌有砖制“观察第”匾额。古祠西侧,有一道边门,刻“墙里”二字,故又称“墙里门”。这道边门虽然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它的背后却有一个令人震撼和肃然起敬的故事。有一位胡氏女子18岁时便嫁于许家,两年后丈夫不幸病逝,而此时的她已有了身孕。胡氏默默无闻地在这座古宅中住了六十年,教孩子念书,独自一人把儿子培养成进士,并官至观察使。在临终时,这位伟大的母亲也只留下两句遗言:第一,不要建牌坊,第二,把家里后院墙拆了,让村民到这口古井取水喝。此井名为福泉井,水质甘甜,冬暖夏凉,水位久干不涸,村民饮用至今。虽然没立牌坊,但许氏后裔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便把她的事迹刻在墙里门的碑文里,流传后世,而从这座宗祠走出来的许氏子孙都以墙里门后裔自称。徽州女人的坚忍性格及恪守节操的品质在这座古祠和胡氏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

  沿着一条悠长青石古道向南走至村口处有一祠堂高悬着一块“大宅世家”的古匾,这就是“大宅祠”又名“云溪堂”。它始建明万历年间,清代曾作大修,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面阔12.7米,进深35.6米,占地面积452平方米。门厅有八字墙,大门上彩绘门神精彩绝伦;后进栏板刻有净瓶荷叶的浮雕,平安和睦,体现了明朝徽派建筑的特有风格。在后进寝堂的左右山墙上,嵌有“云溪堂帖”碑石15方,每方横81.5厘米,纵31厘米,有明代董其昌、申时行、许国等名人手迹。

  宋钦历时,西夏入侵,宋战败。这时许村大宅门一富商许克复站出来,愿为朝廷分忧,资助军饷,后宋军胜,宋仁宗为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因宋钦赐“大宅世家”许克复而得名。

  这些古祠不仅是徽州古建筑的浓缩典范,也是歙县许氏家族的精神魂宝,更是“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延伸。也正是有了这些“忠孝节义”之举,潜移默化地熏淘着整个许氏家族,形成了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的家风,这或许就是许氏家族文风昌盛、徽商盛行的内在因素。这里享有“徽州第一进士村”的美誉,从三朝元老到一门五博士,受惠于良好家风的许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殷殷崇祖之心,切切桑梓之情,不管漂泊到哪里,远行的游子忘不了回家的路。每年正月他们都会不远万里来到所属的宗祠,祭拜祖先,缅怀故人。

  “忠孝节义”古祠群,历经五百余载风雨沧桑,现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作为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教育,在教育中延伸。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