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屯溪船民(一)

发布时间:2022-09-06 13:07:27

  □ 屯溪 邵弹声

  这是一支古老而又苦难的居民群体。屯溪船民,即新安江船民。这是古徽州“一府六色”六种方言之外的又一方言群体。屯溪本地人称其为“水上人”,又戏称“船上玩”(因他们的语言多“玩”音wàng)。他们世代浮家泛宅,以船为家,衣食住行,生丧嫁娶均在船上。屯溪船民是新安江船民中延续到最后的一支群体。他们的原始群体可能在宋代之前就已存在,后来随着新安江水运的兴起,他们与徽商的发展同步。一九四九年随着徽州的解放而获得新生。最终又因新安江水运的枯萎而消失。

  有史料显示,屯溪船民是“新安江九姓渔民”的后裔(九姓即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笔者和一些屯溪老船民交谈,他们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浙江严州的三江口(严州,即今浙江建德市的梅城;三江口,即新安江、富春江、兰江的交汇处)。并知道他们的“水上话”与严州一带的“水上话”相似;他们中的陈姓认为自己来自建德的东舟,叶姓来自桐庐(富春江七里泷下游)。屯溪船民以陈、叶、钱、汪四姓居多。关于“新安江九姓渔民”的起源,目前浙江省的文史研究者有多种说法。既有徽州土著说,桐、严居民说,疍民后裔说,也有南宋士大夫遗族说,陈友谅起义军溃散部属说。笔者从众多史料分析,认为“九姓渔民”的起源应该是这几种说法的综合。即根据时间进展的顺序,最初是由来自浙江桐庐、严州一带沿江的居民和古徽州的土著人(山越族)形成原始的新安江疍民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以古严州府为中心的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一带的江面上。男子头带绿巾,以捕鱼、水上运输货物、摆渡为生,即“以渔为业,改而业船”,女子以卖唱卖艺为业,“其家属随船,皆习丝弦大小曲”,是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的居民群体。新安江疍民延续时间至少在数百年以上。到了南宋末年,宋朝士大夫遗族为防元兵追杀,隐入富春江;后又至元末明初,陈友谅起义军在鄱阳湖九江口被朱元璋彻底击溃,其部分残余部属东逃,进入徽州山区,抵达新安江边。当地官府上报朝廷,恐其反明,被逐入渔舟,贬为“贱民”。这样先后两支人群与原生活在新安江水面上的疍民融合,形成“九姓渔民”的最初群体。由于群体来源多处,实际上“九姓渔民”不仅仅是九姓,还有唐、汪、毛、吴、潘、姚等多姓氏。明初以来被当作反叛者的后裔,朝廷不准他们上岸定居,不准与岸上居民通婚,不准读书进仕,不准穿鞋上岸。只能世世代代栖居水上。由于长期与沿岸居民隔离,“九姓渔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如吃饭时,盘中的鱼不能翻边,筷子不能搁在碗上(顾忌翻船、搁浅),普通居民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他们要到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即所谓官三、民四、船五)。龙舟抢亲,水上婚礼及著名的“五茄皮酒”是他们文化的代表。清同治以后,朝廷虽然已允许他们岸居及与岸上居民通婚,但因他们的生活极端困苦,变化缓慢,屯溪船民直至解放初期,他们讲的仍是自己的“水上话”,更无与岸上居民通婚的现象。屯溪每年的端午节,老大桥下面“划龙船”、“边”龙船(边,土话即跳水),黎阳街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汪公庙会——跑马“磨豆腐”,场上划船跳水、跑马的都是水上人表演;老船民似乎都不识字,饮食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他们有喜食“乌饭”,喝乌饭酒的习惯;成年男子结婚,必须首先要有能力添置新船,否则不能成家立业,只能帮工撑船。

  民国初年,新安江下游,浙江各地强令“九姓渔民”上岸居住,此时的屯溪水运事业仍然相当兴旺,许多下游的船民不愿岸居即逆流而上,加入了屯溪船民队伍。这可能就是屯溪船民在新安江“九姓渔民”基本消失以后,还能够保持到一定数量的原因。据屯溪市志载,至解放初期,屯溪仍有船民2700余人,从事运输的大小木帆船600余艘。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