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清风高白岳 德名留千古(三)

发布时间:2022-09-19 16:06:45

  屯溪 陈平民

  直言敢谏 不避权要

  王茂荫与同时代的著名言官袁甲三、军机大臣柏葰一样,不仅资望深,而且性耿直,遇事敢言,不避权要,力持正论,有古大臣之风,深得朝野敬仰。

  王茂荫终生牢记祖母教诲,无论擢升或谪降,均以国事为重,恪尽职守。他在咸丰、同治两朝前后上了一百多个奏折,讲的都是国计民生大事。能言他人所不能言,所不敢言。他在家训和遗言中说:“我之奏疏,词虽不文,然颇费苦心,于时事利弊有切中要害处,存以垂示子孙,使知我居谏垣,蒙圣恩超擢,非自阿谀求荣中来。”他要求子孙后代,“他日有入谏垣者,亦不必以利害之见存于心,能尽此心,自邀天鉴”。

  于国计民生政事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坚持讲真话,以致犯颜直谏,这是一个古大臣应当具备的官风和品格。王茂荫具备这一官风和品格。他因主张发行可兑换的钞币和阻止铸大钱,一再上疏,力持正论,因而得罪了户部尚书花沙纳等反对派,得罪了亲王大臣,直至得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咸丰皇帝。

  其实,王茂荫真正得罪咸丰皇帝,使他龙颜大怒的,还是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九日他上给咸丰的《请暂缓临幸御园折》。在“咸丰三奸”载垣、端华、肃顺的导诱下,咸丰皇帝一生鸩于逸乐,纵情声色,面临内忧外患,长期不问朝政,不是携嫔妃避暑热河(河北承德),便是游玩圆明园。对此,不少大臣都有意见,但谁也不敢犯颜直言。咸丰五年初,内廷传出咸丰自热河举行谒陵大典回京后便要临幸圆明园,并驻为行宫。王茂荫听到这一消息,深为震惊,于是给咸丰上了这个奏折。在奏折中,王茂荫说,方今时势如此艰危,太平军席卷东南数省,夷人又常常以此来恐吓。国家财力已匮乏,不仅兵勇口粮不能按期发放,连各级官员的薪俸也无以支给,朝政懈怠,人心惶惶,皇上只有“躬忧勤节俭”,才能安定民心,否则仍然“临幸如常”,就只能导致“士卒生心,或起嗟叹”,从而大失民心,以至不可收拾。咸丰皇帝看了这个奏折,恼羞成怒,不仅否认自己有“园居”之意,而且传问王茂荫是从哪里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在奏折上批示说:“王茂荫奏请暂缓临幸御园一折,现在并未传旨何日临幸圆明园,不知该侍郎闻自何人……王茂荫身任大员,不当以无据之词登诸奏牍。着交部议处,原折掷还。钦此。”从此,王茂荫被安排做了闲官。

  王茂荫因直言敢谏遭受挫折后,非常平静,宠辱不惊。他的同僚知己和正直的草野之士为此更增添了对他的敬意。湖南沅陵人吴大廷说王茂荫“直声清节,上至公卿,下至工贾隶圉”。与王茂荫同时代的名臣何璟说“新安王子怀先生,立朝三十年,謇谔尽诚,著于中外”。石埭人杨德亨称王茂荫“生貌敦朴,呐呐然不能出口,而立朝敢言,俨如奇男子之所为”。歙县清末翰林许承尧先生曾一再声称:王茂荫公单凭《请暂缓临幸御园折》,即足以名留千古!

  王茂荫在家乡谢世后,不少名宦大臣给他送来挽联,一致赞誉他清正醇厚,遇事敢言的官品官德。这些挽联写得实在妙绝,代表了朝野多少人的心声。祁寯藻撰送的挽联是:“谏草逾万言,每读焚余心事,光明照青史;交情获三益,最伤别后手书,感恻念苍生。” 曾国藩撰送的挽联是:“七旬耆宿,九列名卿,谁知屋漏操修尚同寒士;四海直声,卅年俭德,足令朝廷悲悼何况吾曹。” 宋晋撰送的挽联是:“奏议总忧危,叹宠辱能忘独留劲骨;筹防同患难,痛老臣遽逝更少知心。”李鸿章撰送的挽联是:“直声誉丹毫,从此朝廷思汲黯;清风高白岳,可堪乡里失袁修。”

  王茂荫在同治朝复出之初,有道“上谕”肯定他八个字:“志虑忠纯,直言敢谏”。他在弥留之际一再告诫后人,这八个字是“皇上天语”,不可遗忘,要遇事敢言。他去世后,长子王铭诏遵父遗训,选了一方青田冻石,请名家镌刻了题为“直言敢谏之家”的印章,印章外满雕云龙纹。该印章原置放王氏故居王茂荫灵堂之右,以垂示子孙。现该印章藏歙县博物馆。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