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忠孝晒袍滩

发布时间:2022-09-13 10:41:42

  □ 休宁 汪红兴 文

  古徽州腹地,新安江源头万山丛中,有个弹丸之村,属休宁溪口镇地界,只有18户50来人,像是块玲珑碧玉镶嵌在明山丽水间。山村虽小,却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历史上名人辈出,以忠孝闻名天下。

  小山村的村名——晒袍滩,就颇有传奇色彩。相传是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途径此地,忽逢骤雨倾盆而下,淋个落汤鸡,而后雨霁,乾隆爷在此晒衣服露出了龙袍,故此得名。

  “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生处有人家”是对晒袍滩如画美景生动的描绘。小桥流水人家,四周层峦叠翠,一条清亮的小溪,像是条玉带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民居,枕溪而立,倒映水中,波光粼粼。春来菜花遍地,杜鹃啼血;夏日古树挺拔,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秋至丹桂飘香,红豆满枝;尤其是水口处,古堨横陈,浪花飞溅,鸢飞鱼跃。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途经此处,题碑曰:“鱼乐国”,古碑犹存,现藏县博物馆。

  山村岁月逾千年,北宋时期从歙邑沙溪迁于此,系凌姓聚族而居之地。山村世代耕读为业,诗书传家,簪缨蝉联,有“邹鲁之乡”美誉(见明曹嗣轩编撰的《休宁名族志》记载)。今日村中的古迹,大多在太平天国时期和岁月的侵蚀中被毁,但古树古桥古水口依旧,仅就尚存的两座古墓,就非同凡响,诠释着“忠”“孝”二字。

  一为凌唐佐之墓。凌唐佐,字公弼,约1098年出生,宋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工诗文。他挚爱徽州山水,曾写过不少歌咏黄山的诗文,如《洗药溪》、《黄山汤泉》。而使凌唐佐名垂史册的是他的忠心与铁骨。

  北宋末年,朝廷衰微,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提名凌唐佐为京畿刑狱,加直秘阁。建炎三年,凌唐佐被任命为南京应天知府。不久,金兵大举南下,逼近济南,济南知府刘豫贪生怕死,竟然举城投降。刘豫听从金命令,帮助金兵攻陷南京。当时赵构已带朝中文武群臣迁都扬州,只剩凌唐佐留在南京孤军御敌。凌唐佐决心以身卫城,誓与城池共存亡。终因寡不敌众,南京城沦陷,凌唐佐被俘。凌唐佐在金兵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反而使金兵统帅非常敬佩,一面破例将他释放,一面指使刘豫劝凌唐佐投降。凌唐佐不应,金人无奈,让他继续留守应天府,以图感化。结果,凌唐佐不为利禄所诱,反而秘密整理金兵军情,封成蜡书,派人送给宋廷,准备里应外合,不料此事暴露,凌再次被捕,押至汴梁(今开封),严刑拷打,凌始终不屈,次年被杀。

  此事在《宋史》及《宋史演义》、《新安志》等史籍中均有确切记载。凌唐佐死后葬在商丘,朝廷为其建起“褒忠祠”表彰他。在他的家乡晒袍滩建起衣冠冢,修建占地数百平方的墓园,接受后人的祭奠和朝拜。

  千余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墓园纸钱飘零,香烟袅袅,凌氏后人肃立墓前,怀念先贤,寄托哀思。并在凌氏宗祠中供奉他的神位。如今墓园犹在,神位犹存,只是史上战乱及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受毁,墓碑不存,但香火依然绵延不绝。

  二为凌右文之墓。墓在该村西面海拔300多米的山腰,古木环绕,青山蓊郁,乾隆七年(1742年)建造,有三层拜台,高低落差十余米,占地200多平方,规模之大,结构完整,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墓主凌右文虽是个普通的商人,但建墓者凌如焕却是位名宦学者。斑驳的墓碑上,依然清晰地刻着“赐进士出身兵部左侍郎奉旨还籍侍养愚丹侄如焕顿首拜题”等字样,从碑文可以看出,这是乾隆年间时任兵部左侍郎的凌如焕,为其叔父凌右文和叔母汪氏孺人所建的合墓。

  凌如焕(1681——1748年),工草书,善诗,古文辞,从小聪颖,七岁会作《弈棋赋》。父母早逝,在叔父凌右文和叔母汪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叔父是位商人,早年在上海一带做生意,在那里,凌如焕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曾担任湖北学政一职,期间曾主修过秭归县的屈子祠,颇受百姓爱戴。乾隆元年(1736年),担任兵部右侍郎,四年提为会试总裁,兵部左侍郎,位高显赫,成为乾隆年间的重臣之一。

  而这座墓的故事,可以从故宫博物院的史书记载中查到:

  “六年三月,兵部左侍郎奏请给假归养。得旨。凌如焕著给假数月,省事伊父,如伊父身体已健,仍来京供职。若尚须在家侍奉调养,再具折奏闻。兵部侍郎,且不必开缺。”这段史料的文字与墓碑上的题字“奉旨还籍”完全吻合。乾隆皇帝能够如此善待凌如焕,可见君臣关系非同一般,厚爱有加。

  到了当年(1741年)八月,年逾八旬的叔父每况愈下,凌如焕再次奏请皇上,请求辞职,在史料上依然有确切记载。这次乾隆皇帝不得不批准,没想到的是,接替者竟然是同为休宁溪口人的汪由敦。后汪由敦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墓犹存故乡溪口,现为省保。

  次年(1742年),叔父凌右文病逝,乾隆爷感动于凌如焕的孝行,特意赏赐重金,厚葬其叔父和叔母,建起了这座古墓。此墓的青石等材料,均从外地水运而入,前后花时一年多。凌如焕依例守孝三年,其时如焕已年过花甲,不再为官,潜心著述,博雅工诗文,著有《楚游集》、《读史集》、《皇华》、《黄海纪事》等著作。守孝完毕,恰逢上海县(今上海市前身)创办申江书院,上海知县慕名特聘凌如焕为首任山长,主管书院的日常事务,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之人,后来成为清廷的栋梁之才。申江书院是今天的上海市百年名校敬业中学的前身。凌如焕1748年卒,归葬于上海松江。其子凌应兰,为乾隆二年进士。

  凌如焕身为兵部左侍郎,可谓位高权重,但为了侍奉自己的叔父,竟毅然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守在榻前端药递水,日夜操劳,其孝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是中华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生动再现。

  故200多年来,村人仰慕先祖遗风,孝风濡染,民风淳朴,敦睦邻里,对这座古墓精心呵护,年年祭拜,所以至今古墓依然基本完好如初,实为难得。

  小小山村,底蕴深厚,两座古墓,一忠一孝,位尊而显,故事感人而精彩,惊动两朝皇家,如此传奇,在即使号称“东南邹鲁”的徽州,也是极其罕见。

  今天,晒袍滩村这两个曾经湮没在史海中的忠孝故事,重见天日,闻之,无不令人动容,钦佩不已,人们不得不对这弹丸之村颔首赞许,漾起无限的敬意。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