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溪 邵弹声
本地航运枯萎,船民后继乏人,屯溪船民走向消失。新安江水运航线的萎缩,公路交通的不断发展,皖赣铁路的通车,使新安江水运量降至最低点;转港外地经营,效益虽好但后继乏人,屯溪船民队伍终究难以为继。屯溪市政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相继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是分流庞大的船民队伍(当时有近3000人),以减轻企业负担。从1954年至1969年的十余年时间里,由当时的徽州行署协调安排,先后分七批次,下放按置屯溪船民1184人到祁门、太平、宁国、休宁、黟县等地从事农(林)生产或分流继续从事水运生产。其次将部分富余的中、青年船员调往钟厂、罐头食品厂、搬运公司等企业工作;第三为使屯溪航运公司能轻装上阵,又对206名老年船民实行“一刀切”,由政府、交通局、企业共拿出12万元,作为一次性安置费用,并由航运公司每月发放生活费(1999年后纳入社保,享受退休待遇)。此外,又抽调了部分船民在新潭组建了屯溪砂石厂(后改路桥处)。这样,真正从事水运的船民职工仅剩下近两百人。以上措施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延续了十余年的时间。
由于屯溪船民队伍群体的特殊性,年老的船民数量逐渐减少,年轻的船民子女不愿意继续从事水运行业,其他社会青年更不习惯当船民,因此,进入本世纪以后,企业后继乏人,生产难以为继。最后经交通主管部门研究,屯溪区政府批准,决定对企业进行改制处理。2003年5月,屯溪航运公司变卖了所有资产(包括船队、办公楼及阳湖五里亭的土地),汇集资金400余万元,作为改制支出费用。公司当时尚有职工147人,其中90人达到退休年龄,作退休处理,其余57人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自谋职业(纳入社保)。同时对150余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进行了维修和新建(其中阳湖油榨巷63户、白石路12户、塘尾12户、五里亭70余户);2005年4月,屯溪砂石厂(路桥处)70余名船民职工也以同样方式进行了改制处理。该企业变卖土地、房产、设备共计300余万元,其中32人买断了工龄,解除劳动合同、自谋职业(纳入社保)。五年内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13人,共计补助资金40余万元;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30人均办理了退休手续。
至此,在新安江上延续千年的屯溪船民,作为一支独立的居民群体已不复存在。完全依赖水运生活的屯溪船民及其后代,也已完全融入屯溪岸上居民之中;这是从浙江桐庐、建德直至徽州境内300多公里新安江江面上“九姓渔民”最后的消失。
鉴于本文所述,笔者建议:在今天屯溪的滨江西路(历史上的水运码头)或者在阳湖三江公园(原阳湖滩屯溪船民泊船之处)建立屯溪船民纪念建筑物(碑、亭或雕塑),以纪念徽州近千年历史上这些平凡而苦难的船民,为创造昔日古徽州的辉煌作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也为纪念“新安江九姓渔民”这一重要历史文化最后在徽州的消失。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