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时滨
黟县曾为古代山越族人的聚居之地。远古部落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傩舞习俗便是其中之一。
黟县“傩舞”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据县志记载,汉代就流传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内函也大为丰富,其中包含了驱邪扶正、祭祀先祖、祈福求安、 祝祷丰收等内容。“出地方”是最为典型的黟县傩舞,并以民俗舞蹈形式流传至今。
俗话说“无庙不成村”。在古徽州,几乎每一个古村落里都有大大小小的庙,不同的庙里供奉着不同的神灵。但有庙不一定有“会”,有“会”的地方也不一定有庙。既有庙,也有“会”,并且能够传承千年者,实属不易。黟县傩舞“出地方”,便是盛行远古部落并流传至今的典型庙会。
据史料记载,“出地方”原是黟县城隍庙会上一种祭拜城隍民间活动。从《续道藏》中得知:道教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护之神”,认为城隍既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百姓丰衣足食;又能掌握生死,为管领亡灵之神。故崇拜祭祀城隍蔚然成风。“出地方”也因历代祭城隍活动在黟县流传甚久。
“出地方”之地方,亦指“无常”,“无常”原为佛家之语。即有世事无常之说。后世俗附会其意,谓有无常鬼,对做坏事之人、恶人就会勾起生魂拘入地府。使“无常”成为人世间正义的使者,为百姓所仰视膜拜。
“出地方”活动,定于每年阴历十月初一。期间,县城的城隍庙会活动开始,黟县各乡均拿出自己的民俗绝活来参演,其参与者之投入,祭祀场面规模之狂热程度不亚于过大年。先由城中余氏家族组织的“地方”隆重登场出巡,最为出彩的是“地方王”的表演(俗称跳无常)。当时的“地方王”头戴又高又尖的蔑制白色高帽,身着白色大袍,双目圆睁,面目狰狞,舌伸口外,身后带着一个“解差”,由众小鬼们手持钢叉,拥簇着跳跃、巡游,表演的节目令人毛骨悚然,如“游地府”“小鬼抓鬼”及割舍、剖腹、挖心、上刀山、下油锅等夸张性、象征性表演,以表达惩治恶人、坏人,勾出他们的灵魂,送其到阴间地狱,起到“生前做了亏心事,死后定当受煎熬”的警示作用。
各乡“地方”依次登场,手持斧头、钢叉,头戴象征“风、雨、雷、电、火”五神面具,在锣鼓伴奏下起舞,以驱鬼避邪,祈求新年事事平安、风调雨顺。
黟县傩舞“出地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多年的演变,已形成普遍受欢迎的传统舞蹈,它记录了远古时期和农耕时期民间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皖南山区古老信仰、音乐、舞蹈演变等研究传承具有参考意义。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