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著名理学教育家程若庸

发布时间:2023-04-14 11:36:44

  □ 程于民

  程若庸,字达源,号勿斋,休宁汊口人。在徽州,世人尊称勿斋先生;居抚州,学者敬称徽庵先生。

  程若庸从学于饶鲁,也曾师事于沈贵珤。饶鲁(1193-1264),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州余干(今江西省万年县)人;沈贵珤,又名汝砺,字诚叔,号毅斋先生,饶州德兴人。饶鲁与沈贵珤皆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据程曈《新安学系录》记载,饶鲁与沈贵珤从学于黄干。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长乐青山人,为朱熹高弟及爱婿。朱熹乃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程若庸当属朱熹三传弟子。

  咸淳四年(1268),程若庸高中陈文龙榜进士。然而,程若庸的职业,却始终与书院形影不离。

  淳祐丁未(1247),程若庸受聘为湖州安定书院山长。我国古代宋元时期,官立书院设置山长一职,主管讲学兼领院务,为书院学术研究与行政管理的领导核心。湖州安定书院,曾是志名卓著的古代学府。北宋熙宁五年(1072),湖州知州孙觉为其师胡安定建祠于州学之右,南宋淳祐六年(1246),知州事蔡节改建为安定书院,第二年,程若庸任职其中。

  淳祐庚戌(1250),程若庸受聘为抚州临汝书院山长。抚州临汝书院,原名南湖道院,南宋淳祐九年(1249)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司冯去疾创建。冯去疾,号磊翁,南康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休宁县尹洪焱祖(字潜夫,歙县人)作有《程徽庵传》记述:“冯此山去疾创临汝书院于抚州,聘若庸为山长,置田宅居之。”《新安学系录》卷第九《程徽庵·遗事》第一条,鹤林罗大经曰:“达源生徽公之乡,寝饭徽公之四书,充然有得,半世羁栖,去其故乡,此山冯先生买屋临川以妥之……”可见,为了聘请程若庸到任,当年冯先生求贤若渴之心,不同一般。

  咸淳四年(1268),程若庸受聘为福建武夷书院山长。武夷书院,原名武夷精舍,南宋淳熙十年(1183)由朱熹创建。朱熹曾在这里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咸淳四年,武夷精舍改名为武夷书院,设山长一员,程若庸登科进士,便授任其职。武夷书院,常年学子云集,一度成为天下学术文化的中心,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至清代,康熙皇帝御笔钦赐“学达性天”以匾其额。

  《宋元学案》及《新安学系录·附录四》记载,程若庸还曾讲学于南宋尚书李伯玉创建的斛峰书院,受请充任高峰精舍堂长。在漫长的讲学实践中,程若庸作有《斛峰书院讲义》《性理字训讲义》百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斛峰书院讲义》自然是程若庸讲学斛峰书院期间所作,载于《宋元学案·双峰学案》而流传于世。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程若庸指出,学者为学之道,就是圣贤所知之道;其次,程若庸教育学者,如何学习圣贤之道;学习圣贤之道在于用心之道;学习圣贤之道在于向圣贤看齐。程若庸以为:“创书院而不讲明此道,与无书院等尔。”《斛峰书院讲义》充分阐明了程若庸关于教育即是为学之道而不是为了博取功名的独到论点。

  《性理字训讲义》是在程端蒙所撰《性理字训》三十条基础之上补辑而成。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鄱阳人,淳熙七年乡贡,补太学生,受业于朱熹。程若庸所作《性理字训讲义》补辑造化、性情、学力、善恶、成德、治道六门,共一百八十三条,皆以四字为句,而不谐声韵。其内容主要依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朱熹的《四书章句注解》,以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大儒的著述,通俗地诠释了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脉络。《性理字训讲义》与《弟子规》《千字文》一道,被列为历代“童蒙必读书本”,同时还是古代理学教育的启蒙教材。

  程若庸还著有《太极图说》《近思录注》《洪范图说》《书经大全》等理学名作,为程朱理学的传播,为新安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程若庸既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更是当时新安理学的杰出代表。

  毕生从教的程若庸,犹如春风化雨,桃李满门。其门下,休宁商山吴锡畴(字元范,又字元伦,号兰皋)、休宁汪溪金子方(名洙)、休宁博村范元奕(名宽,号栎山),皆是新安理学名士;还有江西建昌的程钜夫、江西抚州的吴澄,宦海仕途,理学文章,无不彰显天下,声名远播。

  程钜夫(1249-1318),名文海,号雪楼,又号远斋。至元二十四年(1287),官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其后历官大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卒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程钜夫在《雪楼文集》写到:“仆不肖,少获事徽庵程先生,知双峰之学为祥。盖二先生之志同,其造诣亦同。”

  据《十万程氏会谱》记载:大唐乾符五年(878)端午,黄巢别部占据篁墩,新安程氏二十八世程渝(字季明,号十万)佐兄程沄(字元功)举义临溪东密岩,保境安民。难平,程渝居汊口,迁闵口,是为闵口程氏始祖。程渝传九世曰宥兴(又名兴),迁京山,十一世德秀(字景华),迁建昌,德秀有弟德粹(字景全)。德粹从学于饶鲁,与程若庸为同门师兄弟。程钜夫乃德粹长子,下承大宗,为德秀长子祥卿(字羽道)继子。另据《新安名族志》记载,程沄始家于汊口,传十一世曰若庸。因此,程钜夫与程若庸,既是师生关系,又以叔侄相称。

  程钜夫著有《送梅庭序》写到:“洺水宗欧苏而其学长于文章;徽庵宗程朱而其学源于性理……徽庵《太极图说》《近思录注》《字训讲义》等著,余诸父暨余既童而习之,独《洺水文集》不见。徽庵每教余作大文字,盍归求之洺水。”文中所述洺水者,即南宋权臣、诗词文学名家程珌。程珌(1164—1242),字怀古,号洺水遗民,程若庸为程珌从侄。《送梅庭序》中多处将程若庸与程珌相提并论,足见程钜夫对程若庸评价之高。

  吴澄(1255-1330),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学者称草庐先生。吴澄曾经担任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监丞、国子监司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谥号“文正”。

  吴澄著《吴文正集》有述:“往年吾邦部使者邀至新安程君达原来临汝书院,为诸生讲说朱子之学,达原父之为人,少所可。时余弱冠,数数及门。”

  吴澄拜师程若庸,师生第一次见面,就留下了千古佳话。《草庐先生行状》记述,郡守迎请徽庵先生,以朱子之学教授临汝书院,吴澄跟从乡人前往拜见程若庸,见“外斋有揭帖片纸满壁,皆徽庵特见以语学者之说”。吴澄“一览而尽之”及见徽庵先生,吴澄从容进问:“如先生壁间之书,以大学为高明正大之学,然则小学乃出于浅陋之学乎?”程若庸惊喜:“吾处此久矣,未有如子能问者。吾有子曰仔復、族子槱之,与子年相若,可同学也!”仔復,乃程若庸长子;槱之,为程钜夫小名。由此可见,程若庸爱才如子的师德风范。

  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吴澄应乡贡中选。为感谢程若庸的知遇之恩,特作《谢徽庵先生书》,文中写到:“今先生职教于吾邦,澄也一睹先生之姓,恍然若河南二夫子之复出于今也。奈以处于穷乡,远于郡庠,不得以挹座间之春风,立门外之尺雪,未尝不为之怏怏。”吴澄直把恩师比作程颢程颐二夫子,足见程若庸在吴澄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程若庸生活的年代,正值宋末元初的动荡时期。然而,他终身潜心理学,传道授业,以卓越的学术贡献与超凡的职业成就,博得了世人赞服。

  鹤林罗大经曰:“此山冯先生买屋临川以妥之,而达源乃扁室以‘徽庵’,作记数百言,词义甚美,其可谓心乎故乡者矣,其可谓不忘本者矣,其可谓求仁之士矣。”

  陈定宇曰:“学朱子之学而精到似程勿斋甚少。”

  吴仲文《性理问答》写到:“徽庵于朱学甚用工,近年吾邑前辈之可心服者,此其尤。”

  危素《草庐年谱》记述:“宋季,士习惟以进取为务,程先生尝游石洞饶氏之门,独以朱子之学授诸生。”

  歙县《紫阳书院志》称程若庸:“以道德品性为尊。”

  范涞著有《休宁理学先贤传》,程若庸被选入并立传其中。

  明万历癸丑(1613),休宁县东门外树起一座巍峨的牌坊——“理学名儒”坊。道光《休宁县志·卷之一·坊表》有记载,“理学名儒”坊为“宋文简程大昌、文肃吴儆、山长程若庸,元布衣陈栎、布衣倪士毅,明学士朱升、征君赵汸、工部范准、别驾汪循九贤建。”所以,世人皆称“九贤”坊。清初赵吉士《寄园寄所寄》有赞:“休宁理学九贤坊,以程文简公(大昌)为首,盖朱子而外皆卓卓者也。”

  程若庸以“理学名儒”旌表于“九贤”坊,又以“理学先贤”从祀于篁墩程朱阙里祠。其重望高名,永为万流景仰。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