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汪氏家谱中的王村鸥

发布时间:2023-04-18 11:24:40

  □ 汪泽洲

  家谱在凡例中一般都会写“非本宗不得窜入”字样,以保证家族血统纯正。但在汪氏家谱中有个例外,谱中记载了外甥王村鸥的生平,录入了外甥记述舅舅的一段话。舅甥之间的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王村鸥三岁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虽家贫而有志。曾祖父同情妹妹,经济和生活上一直接济他们母子俩。村鸥幼而好学,七岁时,曾祖父把外甥从蔡坞带到妹滩,寄放在本家秀才汪郁文处习字学文,历时六年。村鸥本性聪慧又勤奋好学,深得郁文先生的喜爱,课余教其平仄韵律,吟诗作对。村鸥13岁时,曾祖父将他带到苏州昆山店学徒,习练商贾之术。此时的村鸥已有自己的主见,并未就此放弃学业,一边当学徒,一边苦读诗书,为以后的科举入仕做准备。买不起书便向有书的人家借,甚至抄录下来。遇有不懂,更能虚心请教,常常读书通宵达旦,困时和衣而卧,因而得以遍观群书。隔壁有间桃花坞年画店,他没事就喜欢走过去,看师傅们写字、作画、刻印,十分着迷。耳濡目染之下,他对书画篆刻有了兴趣,对经商之事日渐疏忽。我的曾祖父赋性本风骚,见多识广,深知这外甥天资聪颖,有意栽培他,便将他推荐给吴门画派的众好友。此后,村鸥一心扑在书画上,遍交书画友人,吟诗唱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村鸥17岁,朝廷废除科举制。这对于一心求仕途的村鸥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村鸥自少身质柔弱,力不胜劳,眼看仕途无望,在曾祖父的劝说和帮助之下返回徽州,在歙县老家蔡坞一带开设蒙童馆以谋生计,开始教馆生涯。

  村鸥个性正直,乃性情中人;好交游,重信义,慕李白,有侠客之风。“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在乡里,他敢于仗义执言,赢得了名声。授课之余,他常作名山之游,仰观宇内,瞻仰胜迹,心胸越加开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村鸥毅然放弃教馆之计,将家中一应大小事务交给了胞弟王光集,只身前往昆山,依旧住在曾祖父店中,习字作画。次年,王村鸥来到杭州,游西湖,访西泠印社,结交书画名人;临秦汉篆隶,学宋元山水,摩古观今。诗、书、画、印无不钻研,很快便名声大振,绘画以兰、竹、石闻名于时。村鸥初至杭州,处境艰难,迫于生计,沿街卖画。一年后村鸥有了自己的画室,卖画生涯达九年之久。据传村鸥仰慕钱塘名伎苏小小,常常去西子湖畔西泠桥旁的苏小小墓凭吊,白堤杨柳、云影波光中寄以深情。今过西泠桥,但见青草丛中唯有墓碑一块。“十载青衫频吊古,一抔黄土永埋香。”

  村鸥流传的书画、印章作品颇多散佚,失未有考据者亦多。《歙县志》载:王村鸥,名光隽,字步霞,号了翁、宅五居士、龟山外史,歙南蔡坞人,生于1888年农历三月初七日,卒于1943年。诗书画印无不精极,工书法,学何绍基体,其精者不让绍基,著有诗集《鸥窗诗剩》。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